好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好的作家会一直被人惦记 匡燮散文创作研讨会西安召开

新浪陕西城市频道
关注2021年6月18日,我省著名散文作家匡燮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去世,享年80岁。为追思,也为怀念,时隔一年,6月26日,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美文》杂志社、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匡燮散文创作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陕师大副校长党怀兴,陕师大文学院院长苏仲乐,副院长王晓鹃,《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穆涛,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浩等主办方领导以及李星、晓雷、和谷、吴克敬、杨乾坤、段建军、邢小利、仵埂、杨乐生、周燕芬、高亚平、张孔明、王刚等我省知名作家评论家,以及陕师大文学院钟海波,张宗涛,梁颖,刘国欣等老师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发言,匡燮遗孀郭薇林携子女一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匡燮生于1942年,毕业于陕师大中文系,有散文集《野花凄迷》《无标题散文》《悟道轩杂品》《记忆蛛网》《剥离手记》等行世,匡燮中学时代即发表诗歌、散文、小说,后辍笔二十年,上世纪80年代重新振笔后,致力于散文创作,是新时期艺术散文代表作家之一。晚年,匡燮有专注于非虚构文学《我与世界》七卷本的创作,遗作在其去世后推出。2021年6月18日,他病逝于西安,不仅陕西文学界损失了一位优秀的散文大家,陕西书法界也损失了一位大将。
当日的研讨会上,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送来了书面发言,贾平凹很深情地怀念这位老朋友:“他去世了,但他的文学作品留下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匡燮没有远去,他还在。他的散文作品题材广泛,洞见深刻,真情充沛,文笔优美,现在读起来仍那么新鲜、有趣,品出更多的意味。好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好的作家会一直被人们念叨。匡燮和匡燮的散文就是这样的。”著名文艺评论家方兢也发来书面发言,他评价“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作家个性化情感喷薄而出造就的,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新鲜的。有个性,才能与众不同,才能有创新。这也正是匡燮《我与世界》的价值所在。而匡燮的人格魅力也在于此:真诚,纯净。”远在美国的评论家王仲生评价说:“他数十年来如此蓬勃而充沛,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自我,向着散文艺术的巅峰艰辛跋涉,这在文坛可是并不多见。这是因为匡燮对人生、对自我、对艺术、对世界有他的主动性、悟性,有他的吸纳力和创造力。”评论家沈奇也发来书面发言评价匡燮:“视写作为生活方式与精神寄寓以及美学探求而兢兢兢业业,其主体人格和文本风范,及其十多卷散文随笔遗稿,至今仍然是陕西文坛弥足珍贵的一笔重要遗产。“
穆涛回忆了匡燮和《美文》的故事,包括匡燮的散文对于《美文》“大散文”理念的贯彻,他说匡燮先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是坦诚待人,严谨做事,风骨高远的长者。“文学创作,从小学时候,一直到他去世,成为他六十多年的情感之重。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他的为人风范,已成为陕西作家的宝贵遗产和精神骄傲。”
李浩评价匡燮散文写作追求外,还有哲思和学理追求,他的散文创作追求也是他的悟道之旅,他的散文创作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包含着洛阳和长安的“两都文化精神”。




老作家晓雷评价匡燮有一颗童心,真诚坦率,不虚饰不遮丑;有一颗爱心,豁达洒脱,宽阔包容;有一颗雄心,在散文创作的艰难历程中,追逐目标的脚步从不停歇。评论家李星评价匡燮是学者型、才子型的文人作家。作家和谷评价匡燮的新艺术散文,以另辟蹊径的风格,独领风骚,清澈而澄明。
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邢小利认为匡燮的散文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有作者的思想之光,也有批判的锋芒,文格与人格融为一体。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仵埂评价,匡燮的散文中有浓浓的情感,在浓浓的情感之下,凝聚出了主题,信笔拈来之余,情感指向明确,作品表现内容真实丰厚,让人咏之再三。
西北大学教授段建军则重点分析了他的遗作《我与世界》。西北大学教授杨乐生回忆了与匡燮的交往,感慨其人大度坦率和风趣,其文对文字趣味性的追求,特别是他的遗作《我与世界》,非常真实,是他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

匡燮遗孀郭薇林说:“匡燮一生都钟情于写作,大家对他的创作和作品的认可与肯定,令我非常欣慰。如果说书法是他对自我性情的展现与表达,那么文学创作则是他对世界、对个人思想情感的剖析和呈现。书法是他和古人的交流,用古人的体验方式表达自我的性情。而散文创作则是他对人生、对时代、对世界的探索、认知、自省和反思。这是他坚持一生用来开发和安放心灵家园的姿态。匡燮构建了自己强大的内心世界,童心是他的底色。在创作上,他的赤子之心,表露无遗。”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静 图:记者 尚洪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