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城市频道

圜丘遗址,大唐都城的历史见证

新浪陕西城市频道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雁塔是全国科教文化旅游名区,辖区有大雁塔、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兴善寺、青龙寺等众多名胜古迹,是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文化和旅游优选区、全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优秀区。我们推出“遇见雁塔……”系列报道,带大家一起感受雁塔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人文氛围、厚重的历史底蕴。今天将走进位于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以南、与电视塔遥遥相望的隋唐圜丘遗址,一起去看看我们身边这个皇帝祭天的地方。

古人以天为大。天子祭天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一项重要礼仪制度。古人深信,唯有如此,才能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为了这件隆重的大事,祭天的圜丘遗址就应运而生了。“圜丘”一词出自《周礼》,本意是古代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就把祭台建成了圆形,叫作“圜丘”,也叫作“圆丘”。元代以后称作“天坛”,它是古代“皇权天授”的重要标志。

古人认为,“南”为乾位,太阳光照的时间较长,属阳,所以祭天必须在帝都的南郊。隋唐的天坛便建在长安城外郭城的南侧正门——明德门东约950米处,即今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以南,与电视塔遥遥相望。

圜丘遗址,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为四层圆台。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全部素土夯筑,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和有谷壳、秸秆的白灰面。每层圆台都设有十二道陛阶(即上台的阶道),其中,正南方向的午陛比其余十一陛都宽,是皇帝登坛的阶道。从空中俯瞰,十二道陛阶成放射性均匀分布,其形状像是一个巨大的日晷,又恰似一块纯色的玉壁,十分壮观美丽,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坛”。

圜丘遗址虽然建于隋代,但是在唐代使用最为频繁。隋唐时期,先后有21位皇帝在这里进行过祭天仪式。唐代的皇帝不仅在特定节日要来圜丘遗址进行祭祀,皇帝登基也还要来此祭祀。

圜丘遗址祭天一年有三次,分别是冬至和春、夏两季的祭祀,其中,冬至日的祭祀最为重要。据悉,天坛以外应该有三道环形的矮墙,将天坛层层围住,祭天时,除了皇帝和一些重要的大臣外,其他人等都是不能进入最里面一道墙,礼乐队、外国使节等都在内墙的外面。

祭天特别讲究时辰,而日晷就是时辰表。对于祭祀的时辰,唐制中也有着严格规定。比如冬至祭天,就选择在凌晨时分,天亮前必须完成祭祀活动。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凌晨时分大地万物都还在沉睡之中,万籁俱寂,这个时候,不受外界惊扰,最适合跟上天沟通。

隋唐长安城的圜丘遗址,沿用了约三百年。20世纪50年代,在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的操场内,圜丘遗址才被发现并确认,1999年经考古发掘,才得以重见天日。虽因一千多年来的自然力和人为作用有所损毁,但圜丘遗址坛体保存基本完整,宏大的气势让人心生敬重。

圜丘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隋唐祭天礼仪提供了实物依据,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西安市政府建设天坛遗址公园。2018年初天坛遗址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

如今,依圜丘遗址而建的西安天坛遗址公园里,立着很多介绍古代祭天活动牌子,大家在游览的同时还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的知识。而与西安天坛毗邻的UP WAY创客大街,集合了年轻人最喜欢的时尚潮品,与古迹的敦厚、庄严不同,这里不仅有文艺青年最爱的书吧和文化空间,也有时髦潮咖们喜欢的酒吧和音乐。现代繁华的都市与古朴沧桑的圜丘遗址,就这样,让现代与古典相融,让现实与历史交汇。

为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西安天坛遗址公园除了每年冬至举办祭天仪式表演外,春节期间,也会举行仿唐春节祈福祭天表演,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在亲身感受中华礼仪风采的同时,穿越大唐,沐浴圜丘遗址厚重而古朴的历史气息。

一千多年前,大唐的皇帝们在这里一步一步登上坛顶,为国家的康泰繁荣祭天祈福;千年之后,在这低调的“天下第一坛”下,泱泱中华千年礼仪之邦的“礼”文化,得以重新展现。愿这见证华夏民族历史变迁与发展的“国宝”,陪伴你我,温良余生。

来源:文博西安

责编:李旦

校对: 祝婷婷 程鲁迪

审核:乐昌来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