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和美乡村丨横山区驼燕沟村:“稻田养蟹”走出乡村振兴新“稻”路

新浪陕西城市频道
关注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创新,一个新兴的种养结合模式在我国水稻种植区域逐渐兴起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是稻田养蟹模式,一个能让农民朋友们在稻田中同时养殖螃蟹,实现“一田多收”的高效农业模式。
稻田养蟹,顾名思义,就是在水稻生长的稻田里同时养殖螃蟹。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额外的经济收入来源。螃蟹在稻田中的活动还能帮助土壤松散,增加土壤通气性,从而促进稻根的生长发育。

10月25日,记者随“遇见和美乡村”媒体团来到榆林市横山区驼燕沟村的稻田里,这里正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在“稻蟹共生”的稻田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走进稻田,一片片稻田灌满了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夺目,波光粼粼。随处可见忙碌的劳作景象,水中插好的一株株秧苗排列整齐,迎风而动,宛如一幅清新、雅致、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画。
一只只手掌大的小螃蟹正在努力找寻着最舒适的“栖息地”,一阵暖风吹过,水稻叶互相摩擦着发出“沙沙声”,形成了和谐的生态农业画卷。

2012年,横山区从辽宁盘锦引进河蟹苗养殖成功,由此开启了现代稻渔综合种养的发展之路。
因母亲河无定河流经此地,孕育出肥沃的土地和碧绿的稻田,为稻蟹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驼燕沟村的养殖户们一马当先,在稻蟹养殖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并从中受益匪浅。
稻田养蟹利用生态学原理,让螃蟹和水稻共存共生,螃蟹以稻田里的杂草、螺蛳、小鱼当食物,同时起到除草除虫、疏松土壤的作用,螃蟹的粪便又成为水稻的有机肥料。

无定河的水质良好,河中生长的水草、伊乐藻、黑藻、金鱼藻是螃蟹最喜爱吃的食物。生产中螃蟹养殖不用药、不喂饲料,水稻不施化肥、不使用农药,相互之间促进生长,既实现了水稻增产,还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
“我们的养殖规模逐年发展壮大,从2013年的350亩到2023年的4万亩,养殖企业从1家到目前的34家,对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打造横山蟹田有机大米和‘陕北横山’稻蟹区域品牌具有重要意义。”榆林市横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郭宏强主任说。

郭宏强介绍,横山区现有养殖河蟹品种为辽蟹、光合1号和长江2号。河蟹养殖的水源来源于无定河,其水质符合河蟹养殖用水的国家标准,横山区河蟹具有“青壳”“白肚”“黄毛”“金爪”等外观特征,品质优良。同时,横山区稻田里的微生物较多,天然食饵充足,所以养出的稻蟹肉肥、黄满、膏香,肉质饱满紧实有弹性,丝缕分明,营养更加丰富,也更加绿色健康。

据介绍,稻蟹亩产可达15公斤以上,亩均产值1500元以上,稻蟹亩均产值4000多元。
今年横山区稻蟹综合种养面积42000亩,综合产值约1.6亿多元。目前,无定河中下游稻渔综合绿色种养区已建成西北地区最大河蟹稻田育苗生产基地。2020年横山区创建了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家,其中稻渔综合种养4家。
乔建兵,如今被村民称为乔总,2016年便投身稻蟹养殖,是最早的一批养殖户。养殖规模从最初的200亩扩大到如今的3000亩,家庭收入也由最初的十几万跃升至现在的30多万。2024年用工800人次,付出工资20余万元,全部为响水镇当地人,切实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稻田养蟹可有效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渔业快速发展,加快横山区响水河蟹小镇、万亩稻渔综合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也为全省及至西北地区养殖户解决苗种问题,提高种养效益,试验示范,培训交流等作出贡献。”郭宏强表示,稻田养蟹直接受益企业34个,带动养殖农户124户,增加162人就业,辐射近6万亩养殖水面,对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帮助贫困群众精准脱贫,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村民周永飞,2022年开始养殖稻田蟹,算是养蟹时间较晚的一波养殖户。2年来周永飞养殖规模由300多亩增至1000亩,家庭收入从12至13万增长到约30万。

这些养殖户们以勤劳和智慧,在横山这片土地上书写着稻蟹养殖的致富故事,不只富了自己,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发展致富路,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