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教育

专访两名阎良区职教中心职中生:学校用她独特的方法,擦去我们曾经的迷茫

新浪陕西教育频道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很多不了解的人对职业中学会是什么样的印象?

罗天成,18岁,阎良区职教中心,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对于这个问题,眼前这个在职中上了三年,即将毕业的小伙子突然愣了一下,他想起刚到职中的第一年,和同学去复印物理资料,老板听说是职中的学生,特别纳闷地问了一句,“你们职中还上物理吗?”。

罗天成和他的同学似乎都分不清老板的这句话,是疑问还是反问,只是眼神和口气,让他们浑身不舒服,尽管之前有时候回老家,他也会在亲戚们的口中感受到这种“不屑”。

没考上高中,其实差的分数还很多,但是罗天成并不甘心,因为他觉得自己初三的时候很努力,物理、化学都学得很好,只是英语和语文成绩差。不想过早走进社会,他就和另外一位同学选择了当地的“阎良区职教中心”。

新鲜和神奇

“刚来职中的时候感觉这个学校好小,会不会学不到什么。”有点忐忑,是罗天成当时的心态。只是他没有想到所有的改变,都因为上了一节专业课。

那节课,罗天成现在都记忆犹新。他觉得老师讲解的物理知识特别有意思,放学的时候意犹未尽,在路边的树荫下又翻了好一会儿书,“因为骑车回家还需要一段时间,就忍不住再看了一会儿。”

他觉得特别新鲜和神奇,“我以前以为的电子物理就类似于开关一开灯就亮了,我从来没想过它背后的原理。”

当天晚上回家,一直在翻书,罗天成有很多的困惑,他怕自己随后会忘记,就把所有的问题整理到一个小本子上。第二天上课前,他悄悄放在了老师的讲桌,课间就追着老师去问,“老师没烦我呀,”罗天成笑了笑,即使后来遇到比较严厉的老师,他还是会问个不停,一直到最后自己能理解,并独立完成电路图。

“也会有同学议论我老问老师问题,是装模做样,其实我不在乎的。”这个有点胖胖的小伙子,聊起天来常会开心地笑下。

这种热爱和努力,让罗天成的优秀开始慢慢凸显,他开始在各种技能比赛中获奖,其中就有“第二十一届陕西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一等奖,这个奖项,罗天成拿出的是一个H5微场景创作。

这个微场景里,展示了学校丰富的校园生活

自信和改变

家里的电脑其实很旧,罗天成坐在书桌边不停地对着屏幕研究着。

家境并不富裕,他其实并不喜欢别人把这个词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但是又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初中的时候搬了家,“没有手机玩,陌生的地方我连路都不认识。”看课外书就成了他消磨时间最好的方式,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上职中。历史、科幻、人文,三年的时间,罗天成阅读了30多本厚厚专业课外书,和50多本科学杂志。

晚上10:00,屏幕的蓝光映在脸上,罗天成皱着眉,他在本子上记着自己的问题。“到第五个问题的时候,就坐不住了,很想联系老师。”看了看表,还是很纠结地发了消息。“没想到老师回复特别快,有十几条语音。”过了一会儿,老师又专门打了电话,两人聊了40多分钟。

感激,让罗天成在毕业前一直铭记着老师的好,因为那一次师生的合作,让他顺利拿到省级大赛的一等奖。想起刚入校觉得学校面积小,他觉得现在再看,自己当时是多么幼稚。“真正在这个学校获得财富,不是这个学校有多大,多么有钱,一定是那些宝藏一样的老师们,他们用知识填补了我之前很多的空白。”

职中的三年,让罗天成有了更多自信,作为“3+2”教育,毕业后他将升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大专班再学习两年,“然后我会继续升本,有技术我也要有学历。”罗天成说他有一肚子的应用电子知识,还需要具体的实践。

“以后毕业了有了好工作,我要照顾好爷爷和爸爸妈妈”罗天成说,他想让家里变得更好。小时候可能是因为对孩子的呵护,对于家里的变故,爷爷一直在回避这个话题,只能用带孩子多出去玩,来淡化罗天成童年的记忆。

努力和付出

18岁的彭羽菲是去年获得了6000元的国家奖学金,她把奖金的大部分都给了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剩下的给自己买了一个不贵的电钢琴。

那天参加完表彰会,看到学校大屏上写着女儿的名字,爸爸妈妈的脸上一直溢满笑容,为他们有如此优秀的女儿,“有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是我得奖,应该还是和努力有关系吧。”

学前教育专业的彭羽菲,大概是因为学习了三年的舞蹈,举手投足间显得特别干净利落。她说小学的时候,她和弟弟在一个学校,她成绩不好,老师每次就会说,“看你弟弟数学都考了100分”。那时候爸爸会选择沉默,没想到现在弟弟初二了,爸爸说得最多的话居然是,让弟弟要向姐姐多学习。

难怪爸爸会骄傲,家里一面墙,已经快贴满了女儿各种奖状。对父母来说,这面墙大概就是这个家的“高光时刻”。

阎良区老街道,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那年中考彭羽菲考了410分,没有考上高中,妈妈建议她去职中学习学前教育专业。

彭羽菲没有拒绝,因为她喜欢跳舞,而幼教专业里舞蹈是必修课。“初中的时候都是自学,跟着手机学。”喜欢跳爵士,大概和初中那会追星也有一定的关系。初三毕业的那个暑假,她打工挣了1800元,拿着这个钱高高兴兴给报了一个爵士舞的培训班。

“因为之前所谓的舞蹈基础,第一年在职中我就参加了艺术节的表演。”彭羽菲笑了笑,如今学习了三年的舞蹈,再回头看当时的作品,觉得很不专业,“我当时还特别自信,觉得自己跳得很好的。”

“表情、胸腰、胯骨都没有打开。”彭羽菲有点不忍心用现在的专业术语去点评当时的不专业。这三年,为了练习舞蹈,她的付出比很多人都要多。

成绩和未来

第一次舞蹈课压腿的时候,那种很疼没忍住哭了,只是彭羽菲一直强调,哭是因为生理上的疼,但心里是高兴的,所以上课的时候,她很刻苦。这种感觉也会影响语数外课程的学习,和过去相比,即使没听懂,她也会努力去听,不愿意走神和放弃。

下午两节课后,彭羽菲会选择留在舞蹈室继续跳舞,最晚的时候一直跳到九点十分晚自习下。“中途不吃饭,也不感觉累。”她很庆幸学校有那么好的舞蹈教室,所以很愿意多待一会儿。“喜欢一个东西,就会一直看,一直琢磨。”

彭羽菲和自己的第一任舞蹈老师一直有联系,彼此加了微信,她给老师备注的是肖妈妈,有时候在楼道里遇见,她会给老师一个大大的拥抱。当然心情不好的时候,她也会去找老师倾诉。这种师生情,一直温暖了她三年,或许未来还会更久。

“第一年都不好意思说是职中的,不想提太多了,现在的感觉挺自豪了。”在职中上了三年,彭羽菲做了一个总结,她一直觉得这里会拯救一些暂时迷茫的学生,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擦去这种迷茫。

同样是3+2,高三毕业后,彭羽菲会去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学习,“肯定会选择继续专升本的。”等本科毕业了,彭羽菲说她想做一名小学教师。

5月24日,星期二下午第四节课,阎良区职教中心,教官吹响了哨子,身着蓝色校服的学生们迅速集合在操场,一会儿大扫除就要开始了。

采访手记

少年一贯快马扬帆

带着之前的不理解和困惑,我和职中打交道已经快一年了。每次去教学楼,我印象最深的,是认识不认识的学生都会主动和我打招呼,然后给我一个或开心或腼腆的笑容。

采访两位职中学生,对我来说是很顺利的,他们把过去三年最真实的故事和我进行了分享,还有他们喜欢的史梅老师、朱玲老师、緱少冲老师……我能做的就是静静地听,认真去感受,去努力捕捉那份纯真背后的倔强和不甘心。

“相信人人成才,培养个个成才”。前段时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取消了“普职分流”的提法,改为普职协调发展,对这一调整,网络上有多种解读,包括“取消初中后的普职分流”这种误读、误解。

有专家解读,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协调发展”,绝对不是取消中等职业教育,而是要转变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性转向,重点是要放在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自身质量,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通道。

“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失败一次的中考,不应该从此截断了少年未来的梦想之路,有时候根据自身实际,能理性的选择职业教育,或许会成就同样精彩的人生。

他们选择职中或许都有自己不一样的原因,有一些原因,不一定是他们自身主观的不努力,但愿罗天成和彭羽菲的故事,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少年一贯快马扬帆,道阻且长不转弯。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