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财经

“数智”化催动银行创新:“链”上金融力挺千万小微

新浪陕西财经频道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后疫情时代,受益于“数智”化浪潮,供应链金融悄然发生改变。随着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快创新、成果频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供应链金融时代正加速到来。

继今年3月与蒙牛集团成功打造“浙商+牛”乳业链平台之后,这几日,浙商银行再度牵手行业巨头,与华为全面深化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等合作,意在输出创新金融科技行业解决方案,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升级。

今年以来,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供应链金融发展蓝图逐渐明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使供应链金融成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举措。此后,国家各部门频频发文,推动优化企业金融服务,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在政策引领下,银行纷纷借力金融科技,探索供应链金融模式。《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各家银行围绕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一企一策”制定覆盖上下游小微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农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物流业等重点领域搭建供应链产业链金融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线上融资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其中较成熟的方案之一,浙商银行“区块链+供应链”的供应链金融体系,截至今年9月末,已在4000余家大型核心企业中落地,帮助约2.79万家上下游中小企业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和银行增信获得融资,金额超1900亿元。

区块链+物联网:

求解构建体系难点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并以上下游真实交易数据等信息做风险定价,进而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盘活整条产业链。这对于解决由于信用缺失、固定资产等抵押担保品少、财务信息不透明所造成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效果显著。

不过也要看到,构建这套流程的核心就是挖掘企业数据资产,如果挖掘不充分,就容易产生一些问题。事实上,其所衍生出的信息不对称、确权困难、抵质押物管理风险等问题,已成当前构建供应链金融体系最大的难点。

要想解决这些“顽疾”,一方面要加强对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另一方面则要确保信息“干净”。对此,浙商银行给出了“区块链+物联网”的解题思路,以科技驱动供应链金融创新,最终求解成功。

早在2016年,浙商银行就意识到,拥有信息共享可信、不可篡改、不可抵赖、可追溯等特征的区块链技术,将是推动金融创新的“春风”,随后积极开始布局,与相关科技企业合作,探索区块链技术金融落地的可行性,并于2017年,成功推出了浙商银行应收款链平台,开创了业内以区块链赋能核心业务的先河。

“该平台可将实体企业基于真实交易产生的各类资产‘上链’,完成区块链数字资产份额化登记,实现业务规则的智能化管理与自动履约,有效解决实操中面对的票据确权、抵质押物的管理等难题。”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平台上,企业可以办理应收款的签发、承兑、支付、转让、质押、兑付等业务,将应收款提前变现或在平台上实现无障碍流转,大大提高了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效率。

与此同时,浙商银行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现控物、物流等全程监控,使客户、监管方和银行等各方参与者均可以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全面感知和监督动产存续的状态和发生的变化,进行风险监控和市场预测。

对此,业内人士评价,这种对动产无遗漏的环节监管,颠覆性创新银行风控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动产质押的风险,为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健康运作提供了保障,更利于广大中小企业获取相关金融服务。

技术输出:

外化赋能中小企业

在“区块链+物联网”双引擎驱动下,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得到了社会各界认可。更重要的是,该行将自身较为成熟的供应链金融技术对外输出,在促进产业与中小企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银行业供应链金融如何外化赋能具有较大启示。

其中,该行与乳业龙头蒙牛的成功合作就是一个范例。在乳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核心乳业企业的上下游会形成众多的中小企业,但在产业链运转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

在上游端,新建、扩建牧场需要配套中长期融资支持,牧场采购饲料则需要短期资金投入。在下游端,先款后货的结算方式,导致经销商资金账期错配、资金压力大,需要银行提供从开户、授信审批、单笔业务提款的全流程在线服务。然而,这些融资需求往往因相关方缺乏授信担保资源等问题,难以得到满足。

面对这一行业难点,浙商银行与蒙牛集团携手,以“区块链+物流网”技术,创新打造了“浙商+牛”乳业链平台。

据了解,该平台可充分挖掘蒙牛集团上下游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产,形成数据信用,并以此为奶农和经销商等中小企业出具融资方案。银企双方在上游形成了“共选客户、共商标准、共投融资、共担风险”的合作模式,在下游基于推荐、历史交易数据,给予经销商信用融资。二者结合,切实提升了蒙牛产业链上下游客户与合作伙伴融资的可得性,截至2021年9月末,该平台已累计为上下游企业开户183户,融资金额18.48亿元。

随着巨头企业的加入,浙商银行的科技成色进一步加深,供应链金融体系将越发完善。记者了解到,在这几日与华为达成的战略合作中,浙商银行将依托自身的供应链金融体系,与华为现有销售体系对接,为华为下游总代理和经销商,提供融资授信,并提供租赁服务和定制化金融服务。

对此,华为方面介绍,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后,将进一步扩大浙商银行对华为下游生态合作伙伴的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通过其金融服务支持,共同扶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长。

空间巨大:

数据融资或成未来主战场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稳定供应链、产业链,破解融资痛点、堵点、难点,为市场和实体经济提供“源头活水”,对银行业而言,既是需要担起的责任,更是未来的舞台和增长点。

相关统计显示,预计到2024年,中国供应链资产余额将达到99.9万亿元,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供应链资产优化运营资金效率并取得融资,届时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40.3万亿元。这表明,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

《金融时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了解到,随着产业和市场主体需求的快速发展,今年以来,各家银行纷纷加码布局、加快探索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遍地开花,差异化的服务模式逐渐形成并完善。

今年4月19日,中行发布《关于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全力支持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十五条措施》,积极推动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发展,全力打造开放型绿色供应链金融生态。

工行也展示了“大手笔”,梳理确定了现代农业、健康医疗、港口物流、能源化工、建筑安装、IT通讯、先进制造、智慧装备等12个重点行业,2020年合作数字供应链落地上千条,融资增量同比增长超过500%。

据建行2020年年报披露,该行累计为3693条产业链的6.55万户链条企业提供5626.59亿元网络供应链融资支持。作为明星产品,该行将产业链主体信用向“物的信用”和“数据信用”延伸,通过多方数据交叉验证,构建起立体的画像,创新推出的“e贷款”系列产品,有效缓解了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众多中小微企业融资痛点。

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在区块链之外叠加物联网,充分运用平安银行“星云物联网平台”数据,依托“平安好链平台”,持续创新迭代融资产品及模式,批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截至2020年年末,平安好链平台上线客户数13152户,年内交易量达827.15亿元,同比增长143%。

光大银行则通过对阳光供应链云平台进行全新优化升级,使之涵盖了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线上化保函、快速接入层四大功能模块,对客户的资产、负债及流动性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管理……

值得关注的是,“金融科技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学术理论的实践落地都在推动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领域深度融合。”正如今年8月,中银协发布的《中国贸易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0-2021)》所预计,供应链金融在未来将呈现出全线上流程化、授信体系区域化等特点,基于数据授信、数据增信下的数据融资也将成为银行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战场。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