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肝救子!19个月宝宝获二次生命

新浪陕西健康频道
关注路过外科重症医学科13床的医生护士总会在不经意间抬头望去,绿色的小床上画着长颈鹿的笑容憨态可掬,秋日温暖的阳光洒在病床上宝宝的身上,与护士阿姨一起听儿歌的宝宝露出了可爱的笑容,这幅温馨的画面中的宝宝刚刚成为父母的“新肝”宝贝,逐渐褪去黄疸迎来新生。

世界以痛吻我 19个月宝宝身患罕见病
宝宝刚满19个月,却经历了两次时间长达6-8小时的开腹手术。宝宝出生后不久,细心的宝妈就发现孩子的皮肤、巩膜有些发黄,“刚开始以为是先天的,照几天光就会下去”宝妈回忆道。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的黄疸没有下去,皮肤也越来越黄,成了一个“小黄人”。焦急的父母四处带着宝宝求医问药,被医生确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这是一种严重的胆汁淤积性肝病,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发病率仅为1∶8000-1∶14000。这是由于新生儿先天性的胆道生长发育缺陷引起的局部或大范围的胆道引流不畅,导致严重的阻塞性黄疸,进而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并可导致淤胆性肝硬化先天性胆道闭锁而最终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疾患,是小儿外科领域中最重要的消化外科疾病之一,也是小儿肝移植中最常见的适应证。如果不及时手术干预,患儿两岁以内死亡率非常高。为了减轻痛苦,出生仅2个月的宝宝做了葛西手术(葛西手术是目前治疗胆道闭锁的一线治疗方法。通过切除肝门部闭锁的胆管组织,重新建立肝脏胆汁的引流管道,将其恢复引流至肠道中)并进行了相应内科保守治疗。本以为宝宝可以顺利成长,可是术后三个月,宝宝的大便间断发白,尿色也越来越黄,比同龄的宝宝都要瘦小,复查发现宝宝的胆红素持续升高,宝宝的疾病已经发展成为了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移植手术成为挽救宝宝生命的唯一选择,这对于年轻的父母和宝宝都是一项巨大的考验。
父爱如山,32岁年轻父亲割肝救子
葛西手术是患儿在接受肝移植以前的一种过渡性治疗,仅有不到30%的患儿能够通过葛西手术治愈,数据表明术后约67%的患儿仍需要肝移植救治。肝移植手术是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终末期时,胆红素持续升高,肝脏明显硬化后的唯一治疗方法。
经过详细检查,宝宝符合肝移植手术指征,“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宝宝!”在得知肝移植手术是宝宝唯一的希望,宝宝的父母慕名来到交大一附院。换肝是唯一的出路,但是等待同龄儿童捐献肝脏的时间长、机会渺茫,亲体肝移植就成为了挽救宝宝生命的唯一选择。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也是体内新陈代谢的中心器官,它具有营养物质代谢,合成分泌胆汁等功能。肝脏一般重约800~1600克,占体重的2%~3%,正常人只需35%的肝脏即可以完全承担其生理功能,而肝脏也是人体内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捐献肝脏对今后日常工作、生活不会有影响。亲体肝移植是切取健康人的肝脏作为供肝,使患儿重获新生,这种手术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肝源紧缺,减少患儿等待时间,而且亲体移植多由患儿的直系亲属进行,捐献的肝脏匹配度更高,也减少了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的几率,患儿肝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达60%~75%,尤其儿童肝移植的效果更优于成人,2年存活率达到80%。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宝宝的健康,年轻的父母决定割肝救子。经过缜密的术前检查,宝宝的父亲的肝脏更加适合宝宝。“我是有些紧张害怕的,但是我更怕宝宝离开我”宝爸躺在手术床上看着宝宝“等再见面,就是健康快乐的宝宝了”。妈妈给了宝宝第一次生命,而宝宝的第二次生命,是爸爸给予的。

多方协力救治 重获新生成为“新肝宝贝”
亲体移植术需要同时对患儿和供者一起进行手术,要同时保证两位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外科手术技术的巅峰。小儿肝移植手术更被誉为外科手术金字塔尖的明珠,一方面因为其外科操作非常精细,宝宝只有19个月,动脉血管直径往往只有1-3毫米,要精准缝合这样的细小血管,需要医生格外仔细。
宝宝为葛西术术后,腹腔脏器粘连较重,分离吻合过程中随时可能严重出血,这对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要求极高。另一方面,术中麻醉管理难度较成人肝移植也是更上几层台阶。小儿体循环容量有限,身体器官发育不完全,对缺血缺氧耐受差,补液过度或液体缺失可能导致心衰或肾脏受损,所以小儿术中补液一直是儿外手术中的难点,对肝移植的小儿更是如此。如何为新肝开放做更好的准备?如何减少手术阻断对小儿循环造成不良影响?如何精准把握凝血功能……这些都为麻醉诱导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肝胆外科王博教授团队为宝宝制定了严密精细的移植手术方案,麻醉手术部温健教授团队仔细研究了患儿术前检查及病历资料,制定了完备的麻醉预案。此次手术还联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高伟教授团队、西安市儿童医院高琦、李明明教授团队共同参与手术。
11月1日晨7点30,宝宝和爸爸同时被推入手术室,医护团队已经严阵以待。从爸爸的供肝切取、宝宝的病肝切除、到新肝吻合,无一不要求精确、精细、精密。直径1mm的血管显微吻合、细如蚕丝的外科缝线,每一个动作都是对团队医心、耐心、恒心的考验。在专家团队的紧密协作下,从爸爸身上获取的肝脏经过灌洗和修整,并通过精细显微外科操作,将纤细的肝脏血管进行吻合,肝脏顺利植入到宝宝体内。经过反复检查确认血管吻合口非常顺畅,植入的肝脏也逐渐恢复了红润色泽。

历时8小时,宝宝的手术顺利完成,坚守在手术室门外的宝妈在听到“手术顺利结束”时热泪盈眶,她紧紧抓住宝宝的病床,就像抓住了生命的希望。19个月的宝宝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从手术室转运至外科ICU移植监护室,生命体征平稳。


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移植手术后的管理极其重要。相比成人肝移植手术,小儿肝移植手术围术期管理要求更高,术后48小时监护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术前外科ICU林婷副主任便牵头组织团队讨论,从物品准备、设备调试、转运路线设置、术后可能出现突发情况应急预案以及治疗流程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得到了儿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术后张春副主任医师带领医疗团队,申存毅护士长、邢斌瑜主管护理师带领的护理团队为宝宝进行了一对一的救治,建立了一套个体化加速康复诊疗流程,并派专人前往儿科、新生儿科学相关科室培训。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护理团队的24小时的精心护理下,宝宝多了好几位临时妈妈。2岁以下小儿肝脏移植的护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护理团队为宝宝制定了严格的监护计划,做好患儿各项应急预案准备。白天,临时妈妈们除了给宝宝做治疗外,还贴心的陪伴宝宝玩耍、听儿歌。夜晚,宝宝想妈妈了,临时妈妈们会轻轻的抱起宝宝,温柔的安抚、哄睡。

宝宝在SICU度过了围手术期,在医护团队陪伴下,术后第9天顺利转入普通病房,恢复状况良好,并于11月15日出院。
“等再见面,就是健康快乐的宝宝了。”
这是爸爸术前的心声,在多方协力救治下,宝宝重获新生,“新肝”宝贝和爸爸在共赴“生门”的路上努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