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健康

优秀的人就不会得精神心理疾病吗?

新浪陕西健康频道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近日,一个据称为留美博士流浪美国街头的视频引发热议,网友爆料的信息显示,这名流浪汉系留美博士,曾经是江阴市的高考状元,15岁就进入了复旦大学少年班。毕业后在华尔街工作,却于近日被发现流浪街头16年,可能曾患有精神疾病,出现幻听、幻视等症状,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他当年的成就在今天看来依然瞩目,但是如今的处境却令人唏嘘不已。很多人不禁感叹:这么优秀的人,为什么会得精神心理疾病呢?

对于很多罹患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患者来说,当得知自己患病时,心底深处的“灵魂三问”可能是“为什么生病的是我?为什么我会生病?怎么治疗我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非易事,因为心理疾病的起因非常复杂,尚无明确的定论。现代医学证明,精神障碍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均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生物因素,包括遗传、神经发育、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等。这是精神疾病的生理基础。而心理社会因素则包括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状态、人格特征、性别、父母的养育方式、社会阶层、社会经济状况、种族、文化宗教背景、人际关系等,它们共同决定了患者的脆弱性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

从生物学因素来看,很多心理疾病都和遗传有关,如直系亲属中精神分裂症家族史,其后代有50%的风险也患有同样的疾病。从心理社会的角度来看,优秀的人通常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当面对困难情境时,难以接受自己不够好,对挫折的容忍度低,从而产生自责、挫败、绝望等情绪。他们的内心也更加丰富,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容易在关系中体会到被拒绝。根据标签效应,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优秀”的标签后,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各种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比如保持优异的成绩、按时完成作业、听老师的话。所以,当一个“优秀”的孩子,在遇到重大的挫折:比如成绩大滑坡或是被老师批评,他表现出与“优秀”标签相悖的行为时,他自己可能会无法接受这样的内在冲突,继而引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精神心理疾病与“高学历”、“优秀”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比如家庭教育、人格特质、社会支持等。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单从一个人是否“高学历”、“优秀”来判断他是否会患有精神疾病,我们要明白生物学因素(内在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外在因素)在心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暴露于心理疾病的风险中,而每一个个体又都是精密而复杂的,正是这种复杂性造就了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尝试用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去理解心理疾病时,并不是用一套统一标准去评判所有人,而是认可并接纳每个人的独特性。

专家名片

张荃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妇女心理一科心理治疗师

受训经历

中国CBT专业组织《高级CBT治疗师系统培训(系统班)》;

第二届中德辩证行为治疗(DBT)强化培训中;

张天布精神分析系统培训(两年制);

美国 GTI 认证 Y.E.T。青少年效能训练讲师;

北大正念(I+MIED)第八期培训;

正念冥想带领技能集训;

DNA-V青少年心理辅导技能训练营;

婴儿观察方法和理论专题培训;

个案咨询800小时以上,团体带领350小时以上

来源: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