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盗墓风云 盗墓贼毒死黄狗盗走“望天吼”
摘要: 2010年6月28日凌晨1时许,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庞留井村村东明秦惠王墓神道华表上的国宝级文物——“望天吼”被盗。公安部五局、国家文物局、省厅刑侦局、省文物局相关领导专程赶赴长安区被盗案件现场,进行现场督导。电视剧《玉碎》中,王刚饰演的玉器古玩商赵如圭,当着侵华日军的面,将国宝“望天吼”摔个粉碎的场景,给许多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0年6月28日凌晨1时许,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庞留井村村东明秦惠王墓神道华表上的国宝级文物——“望天吼”被盗。公安部五局、国家文物局、省厅刑侦局、省文物局相关领导专程赶赴长安区被盗案件现场,进行现场督导。同时,该案被公安部列为2011年第10起督办案件和省公安厅督办案件。
经过长时间调查取证,2014年3月5日,专案组在蒲城县桥陵镇武家村村民武某家中,搜出被盗的“望天吼”石刻。现场抓获涉嫌倒卖文物的武某、武某某两人。经鉴定,“望天吼”系国家二级文物。
网友微博爆料“望天吼”不见了
2013年4月25日,网友“雄鹰在蓝天”发微博说,长安庞留井村明十三陵秦惠王陵西侧华表上的石刻叫望天吼,本名犼(hǒu)。2010年4月18日,当时西侧华表上的石刻完好无损,2013年4月24日时隔三年零六天他再去拍,晚上回来整理照片,发现石刻上的“望天吼”已不翼而飞。“望天吼”是被盗了吗?
根据“雄鹰在蓝天”配发的图片,位于神道旁华表上的石刻的确不见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柱身。“雄鹰在蓝天”说,这几年他几乎跑遍了明十三陵,并把这些陵前神道上的石雕一一拍照留存。“长安庞留井村明秦惠王陵前的石雕群是保存最完整的,但很遗憾华表上的精美‘望天吼’被人偷走了。”明代秦王是藩王中兵权最重的王,号称天下第一藩王,这些藩王的墓葬虽早已被盗,但多有遗存的神道,堪称塬上一景。网友“斧头”近日在长安区骑行时发现,明藩秦宣王、秦简王等明代藩王墓葬旁的雕塑严重损毁,面目全非,一些与农民的茅厕为邻,一些随意胡扔在田地里、荒草中。
对于明藩王陵雕像的损毁问题,网友们纷纷跟帖感叹太可惜,担心这些文物后人将来能不能再看到,建议政府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网友“风吹草又东”称,这个名胜古迹的保存问题还真是个大问题,不知道50年以后的人还能不能看到这些。网友“SXWJWJ”留言道:“只见新楼盘,不问昔日留。”网友“网络健康达人”遗憾地表示:“都荒废了,可惜了那一片风水宝地。”网友“浩浩荡荡之”、“龙须树”建议:“历史文化是我们陕西特有的,一定要保护开发利用好啊!国家该制定一个保护的措施才是。”
盗墓贼毒死黄狗盗文物
2010年6月28日早上6点多,长安区庞留井村村民丁小云起床后,发现她家的大黄狗被毒死在村东围墙外的地里,而围墙外王爷坟西边华表上的“天禄”也不见了。
“天禄”也称望天吼,和麒麟、辟邪并称为古代祭祀的三大神兽,其中一角者为天禄,二角者为辟邪,可攘除灾难,永安百禄。有关专家介绍,其实望天吼不是某一件具体文物的名字,而是一种龙的名字。望天吼即龙之第三子,本名蒲牢,俗名望天吼。明代杨慎《升庵外集》中记载:“俗传龙生九子……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吼,今钟上钮是也。”古代中国民间,望天吼一般作为镇墓兽出现,皇亲贵族的墓里一般都有望天吼的造型来镇墓、辟邪。望天吼在百姓心目中,就是一种吉祥、美观、威武、雄壮、不可欺凌的形象。古人把它们对置于墓前,既有祈护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为升仙之坐骑。
72岁的村民王亚兰说,东边华表上的“望天吼”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人偷走了,西边华表上的“望天吼”这回也被人偷走了。这在村里立即炸开了锅,庞留井村村支书王民孝赶紧报警。“当时我家的包谷地就在华表旁边,第二天地上留下很深的车印。”王民孝说,东边华表上的石刻是在1996年被盗的,偷盗者动用了汽车和起重设备。而西边华表上的石刻是在2010年6月份被盗的,至今已经过去3年多时间了,但案子一直都没有破。“地下的文物都被偷挖的差不多了,现在这些人开始盯上了地表上的文物。”王民孝很是担忧,他说神道上的这些石刻距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应该加强保护。
长安区文物稽查大队队长杨博说,2010年6月28日上午8点多,他们巡查时发现“天禄”不见了,上面放了几块红砖。杨博推测,凌晨盗墓贼来盗窃天禄,怕引来麻烦,就毒死了狗,然后搭木梯,在天禄下垫上红砖,将天禄撬下。天禄高1.2米,重约700斤,就在3米多高的华表上“蹲”着。“两者通过铆连接,所以天禄比较容易撬下来。”
接神秘电话文物稽查队长单身赴约
“现场除车辙和案犯自制的木梯外,没有其他任何有价值的线索,走访群众也无线索,这使案件侦破遭遇瓶颈。”公安长安分局刑侦大队办公室主任王立虎说,为了获得更多线索,公安、文物部门在附近村庄张贴通告,并悬赏3万元寻求线索。
2011年4月,公安部、国家文物局派员赶赴西安督导案件侦破工作,该案件被列入了公安部督办文物案件,要求加大侦破力度,限期破案,追回被盗文物。为此,公安长安分局加大排查力度,办案人员走访咸阳、渭南、宝鸡等地,均一无所获。“列为公安部督办案件后,悬赏也相应提高了。线索不少,但没多少有价值的,有时为一条线索跑了很多地方,最后发现线索是假的。”杨博说。案件陷入了僵局。
转眼3年多过去了,“望天吼”依然毫无踪影。2014年3月4日晚8点多,杨博接到的一个神秘电话为案件侦破带来了转机。“长安区2010年是不是丢了石刻?”对方来电后直接问道,并描述了石刻的模样:底座八角,有鳞、露齿……与“望天吼”模样很像。正当杨博想知道更多信息时,线人挂断了电话。20分钟后,对方换了电话打来询问奖励情况后再次挂断。半夜12点,电话再次打来,“奖励能不能多点?”线人问。随后,杨博向领导汇报后,提高奖励。对方同意见面,但要求杨博一人赴约。3月5日凌晨2点,杨博驾车来到渭南渭河大桥后,不见线人,约20分钟后,线人打来电话说:“你下车步行到东桥头。”杨博照做后,一辆车停在他身边。杨博上车后,线人看过照片后说他看到的石刻就是“望天吼”,但他拍的照片被蒲城武家村的武某删了,武某想把“望天吼”出手,开价50万元。
佯装购买文物疑犯家中发现“望天吼”
杨博提出去武某家看看所说石刻是否“望天吼”,最终商量定由杨博去探明虚实,线人放风,如遇到武某,就说是购买文物的。2014年3月5日早上6点,二人来到武某家,当时武某家的门虚掩着,杨博快速走到放“望天吼”的墙角,将盖在石刻上的棉被和彩条布取下,朝思暮想的“望天吼”出现了!之后二人赶紧离开,杨博将情况向长安区民宗(文物)局和专案组汇报。
据公安长安分局民警介绍,3月5日他们也接到了相关线索,并立即上报。随后公安、文物部门联合赶到蒲城,在当地派出所配合下,成功追回“望天吼”。当晚,“望天吼”被运回长安。武某被抓获,在省公安厅协调下,西安市公安局刑侦局、西安市文物稽查队、公安长安分局、长安区文物稽查队人员,远赴山西及我省三原等地,抓获多名犯罪嫌疑人。目前该案正在审理。经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望天吼”系国家二级文物。
位于陕西的“明十三陵”是指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其后二百多年间,共有十三位明藩王去逝,他们死后下葬的13座陵墓和50余座陪葬墓冢散落在东起鸣犊西至三爻一带的少陵、凤栖塬上,当年各陵墓建筑宏伟,陵前殿堂楼阁竞相错落,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园。
明十三陵秦惠王陵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面积达40平方公里。保护区文物的安保工作目前由长安区文物局稽查大队负责。“田野文物的安全风险较大,尤其各陵石刻。目前以人力巡查为主,但普遍情况是巡查人员数量有限,陵墓区地域又宽广,因此较难做到同步发现。自从文物被盗后,巡查更加严格。按照规定,我们的稽查人员每星期至少有三次夜间巡查,都是在午夜之后,巡查完一次保护区需要两个半到三个小时。”杨博说,3年以来,70多件石刻再没有丢失一件。为了升级安保,技防设施正在申报当中。
延伸阅读
明代的“天下第一藩”
明朝初建时,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氏政权,将除去太子之外的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分封在各地为王,其中二儿子朱樉被封到西安镇守陕西,号为秦王。由于此时的大明王朝还面临着北方残余蒙元势力的威胁,所以,驻守北方的诸王便担负起了保卫边疆的重任。西安的秦王朱樉、太原的晋王朱棡以及之后发动“靖难之役”、把皇位从自己侄子手中抢夺过来的燕王朱棣,都手握重兵,其中尤以秦王朱樉的兵权最重。由于秦王在诸位藩王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又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所以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
第一代秦王朱樉于洪武十一年 (1378)来到西安, 在西安度过了十七年,于洪武二十八年去世。他的长子朱尚炳继承秦王位,七年后死去,谥号隐,俗称“隐王”,隐王的长子继位后便成为第三代秦王。藩王的传承与皇帝的传承相似,这样世代相继,从明初到明末的十三位秦王死后都埋葬在长安区少陵原的秦王陵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