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资讯

暂住证被居住证替代 废除暂住证西安的破冰之旅

摘要: 从2001年至今已经实施了14年的《西安市暂住人口管理条例》今年拟废止,这意味着在西安的流动人口将彻底告别“暂住证”。2月4日下午,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宝根向西安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作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提到上述内容。

  实行多年的城市流动人口暂住证,将被居住证替代

从2001年至今已经实施了14年的《西安市暂住人口管理条例》今年拟废止,这意味着在西安的流动人口将彻底告别“暂住证”。2月4日下午,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宝根向西安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作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提到上述内容。

居 住证替代暂住证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无疑是一大利好。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制定的《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居住证持有人可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包 括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平等劳动就业等多项权利,并可逐步享受同等的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等权利。

暂住证和居住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一样。对于西安现有140多万流动人口,能享受到和西安居民一样的政策、福利和待遇,有了一种归属感,用他们的话讲“仿佛一夜间变成了城市的主人”。

  西安120多万流动人口办理了居住证

2 月25日正月初七,上班第一天,在西安东门附近一家宾馆工作的张萍如期拿到居住证。张萍今年45岁,她从华阴市到西安打工已经有8年时间了,先后在未央 区、新城区、碑林区打工,干过宾馆服务员、民办学校的后勤工、停车场收费员等等,由于工作不稳定,刚开始申请暂住证时颇费周折,按当时的政策规定,办理暂 住证,需要提供房东的租房合同、小区物业证明、居委会证明、个人身份证,等把这些手续办好了,她又和老公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那 会办个手续真难,小区让我到居委会开证明,居委会又让我找房东出具租房合同及房东的工作单位,然后再到小区办手续,最后到辖区派出所,好不容易把手续办全 了,到了一年的期限,又得重新办理。”张萍说,办个暂住证总感觉自己是个外地人,如今办理了居住证,有了一种归属感。

2012年10月1日起,《陕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实施,我省在全国范围率先实施居住证制度,规定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居住30日以上的,应当申领居住证。2013年11月27日,西安市首批居住证发放。

按相关规定,居住证办结时限暂定为30日。携带居住证明、身份证前往辖区派出所即可办理,首次办理免费,随后每次办理收取15元工本费。流动人口持有效期为一年的居住证,可按规定享受政府保障性住房,依法

参加社会保险。持有效期为三年的居住证,还可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在居住地办理赴港澳地区商务签注手续。同监护人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可在居住地享受义务教育。

据西安市公安局治安局户政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安现有140多万流动人口,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20多万流动人口办理了居住证。而居住证政策在西安试点后,就没人再办暂住证了。

暂住证曾是城市漂泊的记忆

对 于暂住证,家住东关南街的汪先生记忆犹新,2001年,怀有一技之长的他,从老家河南到西安求职,很快找到了工作,他租住在南郭门附近的城中村乐居场,当 时不知暂住证为何物,房东也没有告诉他租房居住需要办理暂住证,结果在一次公安部门组织的检查中,他被当作盲流收容了。等5天后他被老乡保出来,因为旷工 他被公司解聘了。从那时开始,他就申请办暂住证。

他第一次到派出所去办证,以为带 着自己的身份证就可以办理。没想到不行,还得要房东户口和租房合同。可是房东不愿和他签合同,因为房价看涨,签了合同就没有空间了。他只好答应每月多出 100元钱房租,房东才勉强同意。第二次,他向房东要了户口本,带上相片,但还是没有办成,因为说必须得有单位证明才能办。第三次,他找到了新的单位,让 单位开上证明,再到新居地派出所办理,派出所工作人员说,过半月后取,而且身份证和房东户口必须押着,要不别办。第四次,终于拿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暂住证, 却已经是一个月以后的事了,但不管怎么说终于办下来了。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有许多打工者表示,在他们的打工求职过程中,因没有暂住证,没有西安户口的亲戚担保,想在西安找一份工作真的不易。暂住证成为城市漂泊者的沉重记忆,在办理和使用过程中,多少都有些被歧视的感觉。

据 悉暂住证这个词为深圳首创,是深圳移民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它让初到深圳的外来人口拥有了暂时居住的权利和一个身份,这个词语本身蕴涵着生活的不安定 性。在中国“打工博物馆”的第一件展品就是暂住证。后来暂住证制度在中国流传开来,暂住证是特定时期的人口管理方式,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已取消暂住证,由居 住证所代替。

而居住证是我国一些城市借鉴发达国家“绿卡”制度进行的积极尝试,为中国制定技术移民办法,最终形成中国国家“绿卡”制度积累了有益经验。目前北京、上海、深圳、青岛、西安等城市都相继出台了居住证制度。持有居住证者,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可享受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

西安居住证试点的破冰之旅

用 居住证替代暂住证,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13年11月27日,西安市流动人口居住证首发仪式在民航社区公园天下小区举行,第一个领到居住证的刘女士拿着 证看了又看。居住证大小和身份证差不多,正面写着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以及户籍地址等,但比身份证多了一个信息:现居住地地址,背面则是“居住证” 三个大字。

和刘女士一起拿到居住证的还有另外14名居住在该小区的流动人口,拿到证后,大家还一起扭起了秧歌。“这张居住证,让我感觉自己成了真正的西安人。”从兰州来的刘女士说。

据 记者了解,陕西申请居住证条件,相比北上广深则简单得多。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居住30日以上的,应当申领居住证。陕西省居住证分为一年有效期居住证和三年有 效期居住证。居住证式样全省统一,在全省行政区域内有效。流动人口首次申领居住证的,发给有效期为一年的居住证。流动人口已持有效期为一年的居住证,有固 定住所、稳定收入、在居住地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可以申领有效期为三年的居住证。

“居住证与暂住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不一样。”西安市公安局户政处处长温志刚说,拿到居住证,意味着在医疗、教育、劳动保险、就业、社会保险等方面,可与拥有常住户口的市民享有相近或相似的待遇。

陕 西当代人律师事务所赵彦松律师分析说,城市流动人口居住证是由暂住证演变而成,暂住证的主要功能是对城市流动暂住人口进行有效的管理,限制劳动力的自由流 动,控制城市流动人口,是户籍管理二元化在城市的一种表现形式,将外来务工人员划到城市以外,使打工者成为“二等公民”,暂住证持有人不享受与当地居民同 等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而实行居住证制度后,可使持有人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方面享有同城市常住人口相同的福利和待遇,让他们看到户籍制度改革 的希望,共享城市改革的成果。

西安市公安局莲湖分局户政管理大队负责人介绍,居住证相比卡片式的暂住证好保管,而且居住证是微机管理,便于查询,不易伪造,也方便社区民警和物业更好地对流动人员进行管理。

2013年12月3日,西安市开始在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经开、站前、高新、长安等十个公安分局推行居住证发放试点工作,确保在一个月内完成47.5万张居住证的工作任务。

据 了解,此次居住证的发放工作,公安机关多部门配合,依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或警务室,集中人力和精力认真开展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摸底调查工作,做到不漏 村、不漏巷、不漏栋、不漏门、不漏人。同时将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以社区为单位,做好流动人口信息的统一采集,集中录入。

西 安警方还结合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清查核查行动,采取“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的方法,查清和掌握承租人的基本情况,并要求辖区用工单位、商户和出 租房屋房主必须按照“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原则,对前来经商、办企业、务工、学习和租住的流动人口进行登记,督促他们及时到派出所办理居住证登记手续。

这次居住证发放过程中,凡在西安市行政区域内的出租房屋,流动人口都必须进行调查 登记。登记统一使用西安市公安局印制的《出租房屋治安登记备案表》和《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登记表》。凡在西安市区域内租赁房屋,辖区派出所都必须与租赁方当 事人签订《出租房屋治安管理责任书(保证书)》和《承租人治安责任保证书》,签订率要达到100%。

居住证取代暂住证是历史必然

《西安市暂住人口管理条例》于2001年10月30日公布实施,核心内容是:在暂住地居住一个月以上、年满十六周岁的规定人员,应当申领暂住证。但随着国家和我省相继出台户籍改革的政策,原有条例内容已与当前户籍改革规定存在很大差异。

2013 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实 施居住证制度”的目标。有关专家认为,实施居住证制度作为我国户籍改革的重要一步,在推行过程中应务求简化办证过程,去除繁琐环节,体现便民原则,提高办 事效率,最大限度地惠及群众。

2014年12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我省与北京、上海、青岛等省市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居住证制度。

2015年2月4日下午,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宝根向西安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作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称,已经实施了13年的《西安市暂住人口管理条例》今年拟废止,这意味着在西安的流动人口将彻底告别“暂住证”。

目前,西安市公安局设立了18个居住证便民办理点,自2015年1月12日起办理延长居住证有效期,自2015年1月19日起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加急申领居住证。

西安市公安局户政处负责人表示,实行居住证制度,不是简单的改换证件,而是和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收入以及公共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相符合的。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