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资讯

服务国家战略 创造陕西经验

能源金贸中心运河商业街效果图

陕西自贸试验区:探索经济与历史文化协调发展新模式

——访华中科技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陈波

本报记者 王睿

作为内陆型自贸试验区,陕西有着独特的优势,也有国际贸易的不足。在华中科技大学自贸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陈波看来,成立自贸试验区是陕西首次真正站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应该发挥自身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优势,在包容性发展上先行先试。

立足丝路经济带创新贸易新模式

记者:自贸试验区顾名思义是做国际自由贸易的,为什么国家会选择在国际贸易不是很发达的陕西设立自贸试验区?

陈波:第三批自贸试验区里面共有7家,其中有5家都是内陆型的。如果只是从字面理解,很难解释自贸试验区为什么选择在西安或者说在陕西这样的内陆地区。而做自由贸易非常好的地区如江苏却没有被纳入。那就说明,国家的改革战略还有一个看点,现在我们所说的自由贸易,不仅是海上的自由贸易,还新增加了陆上的自由贸易,也就是“一带一路”战略。尤其是在丝路经济带战略中,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开拓陆上自由贸易这一方面,对于自由贸易的形态,形式、监管措施等等方面都需要创新。所以陕西选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丝路的起点,将丝路经济带的战略和自贸试验区改革的战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制度创新。

陕西位于国家西北的门户,尤其是从陕西自贸试验区的规划上看来,是以包括西安、咸阳、西咸新区在内的大西安这个西北的区域中心为依托。自贸试验区是我们国家先行先试,为国家深水区改革做复制推广的改革试验田。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来看,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把西北的某一个点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是改革深化的体现。

抓住文化产业做出陕西自贸特色

记者:您认为,与其他省份的自贸试验区相比,陕西自贸试验区的特色是什么?

陈波:如何将文化中国的战略与我们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结合在一起,这是陕西自贸试验区与其他自贸试验区相比独特之处所在。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但不管是从文化产品、产业,还是从传承上讲,都不尽如人意。比如说日本、韩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传承中国文化,很多西方游客要体验东方文化都会首选去日韩。

陕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和发达灿烂的地方,尤其是汉唐文化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文化方面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可以通过自贸试验区,把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探索,这也能够激励当地群众传承、发展文化。

与其他自贸试验区所面临的人口结构、文化历史特点和社会环境相比,陕西自贸试验区应该注重于经济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协调发展模式探索。对于一个希望走向国际化、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国家来说,进行这种包容性发展的尝试,陕西自贸试验区可以做出先行先试。

记者:文化产业可以在哪些方面借助自贸试验区得以发展?

陈波:我们现在坐拥着令人羡慕的文化资源,如同坐在金山上,却不知道如何开采、提炼。比如说,我去过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它拥有的秦汉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建设的速度特别快,但是我更关注发展的可持续性,能不能把秦汉文化作为核心元素,注入新城的产业当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核心问题。

文化产业与自贸试验区的结合,首先体现在国际化,如何引入国际上先进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陕西本土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包装、销售。学习如何以一种不破坏的方式,把文化进行产业化。第二个是要善于推销,陕西有兵马俑、华清池等全世界有名的旅游亮点,但是我觉得潜力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如何通过自贸试验区,对旅游模式的创新,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游客来到西安、西咸新区参观游览、惊艳历史、鉴赏文化,这是可以进行发掘的。比如说,能不能有更长时间的免签证逗留,能不能有更便捷的语言服务手册,能不能有更好的机场、车站到景点的直通车等等服务。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由于过去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导致这些看得见的东西却做不到,可以尝试在自贸试验区里打破这些条条框框。

打通国际贸易物流最后一百米

记者:对于国际贸易而言,您认为陕西当前的创新突破点是什么?

陈波:陕西的国际贸易主要是陆上国际贸易,与海运不同,我们现在开通的渝新欧、长安号等国际货运班列,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回程空置率高。不是因为我们对进口的商品缺乏兴趣,而是因为进口的商品,尤其是从欧洲回来的货物以消费品为主,不可能大宗化,这就限制了跨境电商的发展空间。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恰恰有着陕西独一无二的空中资源,能不能针对空中国际贸易、跨境电商,对海关的监管措施、关税措施、仓储物流措施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

同时,要注意做好铁路、公路、空路最后一百米的对接物流通道。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运输服务分不同部门管理,导致在运输模式上互相不兼容。如何打破部门之间的条条框框,建立起陆路多式联运模式,解决好货物的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的问题,让西安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交通门户、物流门户、人流门户的潜力能够发掘出来,这些都需要创新。

自贸试验区激发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

——访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

本报记者 王睿

自贸试验区之间也会存在竞争,如何引导其相互合作、有序竞争?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在制度创新上,做好改革必选动作的同时,要做好自选动作,不宜简单复制沿海自贸试验区形式,而应该凸显地域代表性。

从点到面

开放迎来新格局

记者:您认为在中西部省份布局自贸试验区的意义何在?

白明: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仅是给一块地方,形成政策洼地促使其快速发展,更多的是制度创新基础上的试验。我国的高新区、经开区、保税区等等都是通过形成政策洼地来加速发展的,这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形成的发展模式,促使以东部地区为代表的改革先行区域率先发展起来。未来的对外开放要上一个新的高度,就不能只是星星点点搞几个地方,需要的是整体的开放,特别是占中国绝大多数领土的中西部地区也要走向开放。

这不仅是一个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照顾中西部发展的问题,也是国家发展需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处于内陆的中西部地区一下成为开放的前沿。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选点正是我国经济带的交点所在,比如,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北的门户;重庆自贸试验区、四川自贸试验区是“一带一路”战略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河南自贸试验区、湖北自贸试验区一个位于中国的交通枢纽,一个位于长江的枢纽,示范带动面大。在东部地区各种要素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在这些区域布局自贸试验区,可以将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后发优势,带动整个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

凸显地域特色

推动良性竞争

记者:同样是位于中西部地区,自贸试验区之间会不会在招商引资等方面形成激烈的恶性竞争?

白明:竞争不可避免,在全国没有成立自贸试验区的时候,高新区、经开区、保税区之间都有竞争,但是我们希望这种竞争是良性竞争、有序竞争,竞争的地方突出主业。除了竞争还有相互合作、错位分工。在制度创新上,不宜简单复制沿海自贸试验区形式,而应该具有地域代表性。比如,陕西有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上有基础、有优势,现代农业、历史文化旅游业也走在中西部的前列。陕西的物流条件好,高铁形成交通枢纽,临空经济起步良好,空中航线和铁路运输相辅相成,辐射面广,未来在跨境电子商务上形成优势,在这里形成货物集散地。

记者:您对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有何建议?

白明:要做好政府职能转换。过去我们是管理型政府,自贸试验区需要的是服务型政府。比如,现在提到的一站式办公,其实仍是以政府审批为主,只是运行效率大幅提高。自贸试验区的探索试验里,未来很多监管模式都会发生改变,从重视事前的审核,转向重视事中事后的监管。特别是自贸试验区里会有很多开放的方面,这些方面的监管也需要跟上,才能起到良好发展的效果。

同时,在做好改革必选动作的同时,要做好自选动作,沿海地区的一些做法未必适用于陕西。比如在金融领域,自贸试验区可能会带来金融业的大发展,形成金融机构的聚集效应。但是如果照搬上海、香港等地的模式,未必适用于陕西企业的金融需求。不如从陕西实际需求出发,脚踏实地用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陕西制造业、现代农业、物流业等方面的发展,突出陕西特色。

自贸试验区引领构建陕西经济新格局

——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欧亚经济(论坛)研究院院长冯宗宪

本报记者 王睿

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对于正处于奋力追赶超越的陕西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欧亚经济(论坛)研究院院长冯宗宪看来,无论是体制机制的改革,还是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将迎来一次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自贸试验区加速

陕西转型升级

记者: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对陕西经济发展有何意义?可能带动哪些领域的突破?

冯宗宪:陕西是“一带一路”开放与合作发展的重要核心区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引擎和深化向西开放的战略依托。获批自贸试验区使身处西北内陆的陕西,再一次站到了新时期对外开放、特别是向西开放的潮头。

陕西获批自贸试验区,全球产业与资本可能形成竞相集聚,有助于扩大陕西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影响,使得陕西成为连接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和整个欧亚地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记者: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可能在哪些领域带来突破?

冯宗宪: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有助于提高陕西对外经济的开放度,可以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促进陕西产业包括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在自贸试验区的贸易、投融资便利化和人民币跨境使用改革,有利于吸收国外高端生产要素,如技术、人力资本要素到本地来投资,促进陕西未来战略产业如科技研发、高端制造、教育文化、体育健康产业的发展。

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将给中外企业提供足够的广阔发展空间,促进商业模式重构、动能释放、市场机会增加、竞争能力增强。

加快建设自贸试验区,还有利于发挥陕西能源科技教育文化综合优势,加快“一带一路”走出去和请进来的要素双向互动,让陕西走在西部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前列。

获批自贸试验区有助于推进全省体制、机制的创新,实施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营造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投资环境,增强发展软实力,实现经济结构转变,推动我省当前追赶超越和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有利于国家加快形成地区统筹、陆海统筹,东西互济、向西部拓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要率先建立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记者:自贸试验区承担制度创新的重任,您认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主要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冯宗宪:对照上海等地的自贸试验区经验,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自贸试验区要对外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

第二,要基本形成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其中,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要率先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要率先实施,国际航运发展制度也要不断完善。使贸易、运输、加工、仓储等跨部门的服务平台和相关信息服务都覆盖全省,企业可通过单一窗口一次性递交相关信息。

第三,要基本形成与开放型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制度。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进一步降低企业准入门槛。要公开和下放政府权力清单,要将原先的事前监管制度,随着市场的放开,审批制的取消,代之以备案制,并初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第四,要基本形成着眼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开放创新制度。比如以自由贸易账户为核心的金融开放创新深入推进,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相继建立。而且自贸试验区在推出每一项金融开放创新举措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金融监管制度,构建起跨部门的跨境资金监测与应急协调机制,形成信息共享的金融综合监管模式。

第五,要基本形成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法治保障制度。应基本形成立法引领改革的局面,同时司法保障和争议解决机制基本建立,自贸试验区法庭、知识产权法庭等相继成立,自贸试验区仲裁院投入运行,在自贸试验区初步形成多元化的争议解决机制。

打造丝路最大

航空城实验区

记者:作为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应该如何发挥自贸试验区的优势,实现区域的发展?

冯宗宪:在举全省之力,推进大西安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西咸新区将在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两大利好下,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不断强化“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按照“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的发展定位,强化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打造丝绸之路最大的空港及航空城实验区、丝绸之路能源金融贸易区,同步建设好“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基地。同时还有灵活的体制机制保障,强化新区“支点”作用,大力推进西咸新区与西安市的融合发展,为西部乃至全国外向型经济的打造注入强劲动力,推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在全球的深度融合。

西咸新区构建优质品质城市能够为自贸试验区建设吸引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同时自贸试验区的经济引擎作用也能够让西咸新区更加有实力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互相促进,效果倍增。

突出优势

形成“陕西经验”

记者:陕西人常说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您认为在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中,如何克服简单复制,形成陕西特色?

冯宗宪:第一,要坚持目标取向:要根据国家定位和陕西特点,以开放倒逼改革,要因地制宜,而不是简单盲目地复制自贸试验区经验。

第二,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破解陕西在对外开放中的难题:立足于功能拓展而不是简单资源组合。

第三,要突出陕西优势:历史文化厚重,“一带一路”重要,一定的产业优势,科技教育优势、军工优势、文化优势地位;要以创新谋发展,创新服务贸易方式,提升结构转型创新优势,而不是简单路径依赖。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