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资讯

杯酒观古今 凤香飘柳林 | 漫叙中国春节的酒文化

商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酒,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中国风俗文化的载体之一,酒文化的发展和演变,给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操带来巨大的影响,许多习俗均离不开酒这个载体。比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以及庆祝丰收的“新谷酒”等等,这些饮酒习俗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以酒为礼 古代年酒注重礼仪

俗话说“无酒不成礼。”除了在端午、重阳饮酒以外,古人更是借着春节的喜庆气氛欢聚酣饮,共享团聚之乐,因此也有了除夕“守岁酒”、“分岁酒”之说。

自西周开始,我们的祖先在辞旧迎新之际,就会携美酒、羔羊欢聚庆贺,祈祷丰收,过年喝酒的风俗由此开始。至汉代,“年”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春节喝酒已蔚然成风。而“除夕守岁饮酒”的习俗始于南北朝时期。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客中守岁》一诗中这样写道:“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宋代苏轼在《岁晚三序》中写道:“岁晚相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

除了在除夕这天需要饮酒之外,在大年初一也是需要饮酒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元日》中这样描述过年饮酒的热闹现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元日”即指大年初一,屠苏即屠苏酒,古人认为过年喝屠苏酒可以用来“驱邪避疫”。

而在盛唐时期,国家安定祥和,过年饮酒就已经不再局限于“屠苏酒”和“椒柏酒”这两种品类,这个时期出现了“春暴”、“秋清”、“酴醾”、“桑落”等官酿,也出现了如酒肆、酒楼、酒家、酒舍等民间酿酒。而在距离长安不远的原宝鸡凤翔县柳林镇,更是“烧坊遍地、满城飘香”。据《凤翔县志》载:“凤翔城内酿酒作坊更多。柳林、陈村等集镇亦有不少,尤以柳林酒‘甘泉佳酿、清洌醇香’被列为贡品。”由此可见,盛唐时期,以柳林酒为代表的凤翔区域的民间酿酒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皇家过年首选酒品。唐朝诗人李商隐在《隋宫守岁》中就描述了宫廷守岁的盛况:“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浆作寿杯。”

当然,古人过年喝酒得讲规矩,也就是讲“礼”,在晋周处《风士记》中有相关记载,“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尊卑长幼依次进行,来表达对祖宗神灵的敬畏以及尊贤敬老、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而自清代之后,酒又变成了传递感情的使者,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功能,过年时,提着好酒送礼拜年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重视社交 现代喝酒注重健康

与古代年酒注重礼仪、注重尊卑的内涵不同,现代白酒更多的承载了人们社交功能。现代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现代人喝酒更为普遍,已经广泛地融入了人的生活,“生活”的酒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

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达深情厚意;良辰佳节,无酒不足以显示欢快惬意;丧葬忌日,无酒不足以致其哀伤肠断;蹉跎困顿,无酒不足以消除寂寥忧伤;春风得意,无酒不足以抒发豪情壮志;萍水相逢,无酒不足以加强彼此关系。

与古代的饮酒习俗有所区别,现在人们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现代酒被赋予了社交的意义,健康饮酒的观念深入人心。

而与倡导健康饮酒的观念不谋而合,柳林酒秉承着为“世界酿一杯好酒”的初心使命,坚持纯粮酿造,采用传统的老五甑续楂混蒸混烧法生产工艺,用土窖发酵、用酒海深藏,形成了“醇香秀雅、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的独特风格特点。

同时,与其他白酒的酿造技艺不同,柳林酒在传承三千年古法酿造技艺的基础上,独创了 “19985123”工艺,多粮制曲、多曲共酵,最终成功创建大器凤香新品类。大器凤香系列酒一经上市,备受消费者好评,“不上头、不干喉、回味愉快”,被世人成为“三绝”。

当下,作为凤香型白酒正统之源的柳林酒正趁着建设宝鸡凤香酒城的契机,在陕西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领下,不断践行“为世界酿一杯好酒”的使命,从原料到工艺都追求精益求精,坚持品质创新,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从过程中把好品质关,从技术上把好健康关,不断释放品牌价值,始终坚守匠心品质,顺应健康饮酒的时代趋势,为酿造一杯高品质健康好酒而努力奋斗!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