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点赞国能神东煤炭集团生态保护工作

新浪陕西
关注11月9日
《工人日报》刊登文章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累计投入51.7亿元建设生态矿山
破解荒漠化地区煤炭基地的生态保护世界性难题
聚焦神东生态建设
↓↓


累计投入生态环保治理资金 51.7亿元,生态治理面积累计达384平方公里,义务植树3900多万株;探索形成十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体系;建成一大批生态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开展生态研究200多项…… 这是来自中国最大煤炭企业国能神东煤炭集团的成果。
如何在开发能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绿水青山?神东煤炭集团以“先治后采、治大采小、采治互动、以采促治”的矿区生态恢复建设工作方针和一整套组合拳,破解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建设中进行生态保护的世界性难题。
地处蒙、陕、晋三省区的神东,曾经面临 “有风沙一片,无风一片沙”的恶劣环境。对此,神东在全国煤炭系统率先建立了水土保持资金长效保障机制,提取并使用专项资金,启动“四大沙地”风沙治理、“两山一湾”水保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大力开展源头污染防治与整体风沙治理工作。
同时,构建“三期三圈”生态环境防治体系,即以采前、采中、采后“三期”为时间顺序,分别进行大面积风沙与水土流失治理,全过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大规模土地复垦与经济林营造;“三圈”是以中心美化圈、周边常绿圈、外围防护圈为空间结构,实施生态+经济林等荒地与采煤沉陷土地复垦治理措施,实现土地资源修复利用。

此外,创新三级处理、三类循环、三种利用的废水处理与利用模式。三级处理即应用煤炭开采地下水保护关键技术,在采空区建成35座地下水库,地面建成38座废水处理厂和3座深度水处理厂;三类循环即地下分布式水库、选煤车间、锅炉房构成废水闭路循环系统;三种利用即生产复用、生活日用、生态灌溉实现水的多种利用,还在国内率先开展每日万吨级的矿井水氟化物处理规模项目。目前,神东已在一个缺水地区建成超10万人生活、年超千亿元产值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神东应用无轨胶轮化技术和无岩巷布置技术,从井下生产源头大幅减少煤矸石产生量,并将地面洗选产生的煤矸石用以发电、制砖、填沟造田,将荒沟变为耕地、绿地,返还当地村民耕种。
神东还成功探索形成了“五采五治”生态生产协同模式、“三叠加三协同”生态协同防治模式、“生态+光伏”产业发展模式、地企民合作共建共赢模式、生态政策协同保障模式、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模式、生物资产及经济平衡模式、生物碳汇及碳平衡模式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体系。
自2005年以来,神东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空间结构,矿区植被覆盖率达到65%,过去的沉陷区、沙漠荒地变成了白天鹅和野鸭栖息繁衍的家园。
2021年8月,神东煤炭集团首个万亩“国家能源集团生态林”巴图塔沙柳示范基地建成,原本光秃秃的崎岖沙丘,被沙柳、沙棘、樟子松、杨树、柠条、沙蒿覆盖。

“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就是大自然对神东生态恢复治理的最好回报。”神东煤炭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新华表示,将在保障国家能源稳定供应的同时,带动流域内更多能源企业投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永久成为能源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美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