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东煤炭集团锦界煤矿李建光:爱操心的掘进队伍“掌舵人”

新浪陕西
关注一年掘进进尺达17080米,超计划完成进尺808米,全年饱和度达104.97%,且月饱和度均超计划完成,全年人均工效达到0.93米/工……
这是神东煤炭集团锦界煤矿连掘三队在2021年度创下的佳绩,而这一切离不开这支队伍的掌舵人——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劳模李建光。
李建光的履历相当丰富,当过老师,干过劳务工,综采、运转、机电、连采,都有他奋斗的足迹,一路从检修工、班长、副队长,成长为队长。
2018年,在担任锦界煤矿连掘三队队长后,李建光凭借多年的管理经验,开始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
“干掘进,就是要管好机电设备、人和现场。”在李建光看来,抓生产,首先就是要抓机电设备。为此,队里专门建立配件更换台账,根据配件批次、厂家,对各种配件进行分类,记录好故障周期,对损坏频率高、日常性、关键性的易损坏部件及时分析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并提前做好配件的储备。

同时,制定合理的检修计划,优化检修内容,开展全员设备消缺,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设备故障影响时间,充分利用好检修时间,对隐蔽部位、易坏部位进行周期性检查,以防为主、修为辅。
“在生产期间,每完成一个循环,岗位工必须对设备检查一遍,出现渗油的地方,要及时拿棉纱擦拭干净后继续观察,如果出现漏油必须现场组织更换。”李建光表示,只有及时做好设备的检修维护,才能保证正常工作。
考虑到员工休班等一些特殊情况,队里在设备检修方面,实行A、B、C角包机制度,A为主包机人,B、C为副包机人。主包机人不在时,副包机人要对所包设备负责,保证每日检修到位,降低设备故障率。
在做好机电设备检修的同时,李建光将目光锁定在人员的积极性和技能提升上。
“没有不是的员工,只有不会管理的人。”李建光认为,把员工放在最合适的地方,才能激发他的最大潜能。
记得刚到连掘三队的时候,给李建光的整体感觉是,队伍涣散,凝聚力弱。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他发现,由于大家工作任务的标准观念不强,不能按计划高质量完成,导致工资水平整体偏低,大家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低下。
为了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李建光以全面定额量化为杠杆,不断梳理工作任务与流程,参照历史数据、现场写实等手段,逐步完善劳动定额标准,形成了区队自己的劳动定额汇编手册。通过不断修订完善,共形成323项劳动定额标准,其中操作类劳动定额标准有238项,非操作类85项。劳动定额的结算应用,全面提升了全队上下的积极性,劳动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工资高了,大家伙儿的积极性一下子也提高了,由以前的‘等活干’转变为‘找活干’。区队管理人员由原来的‘完成了本职工作就行’转变为‘要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和承包矿务工程来增收’”。
在劳动定额结算的标准上,李建光制定了“优质优价、超产提价”的激励措施,鼓励作业人员高标准完成工程质量,降低返工活,有效提升作业时间,实现创益增收。
用李建光自己的话来讲,团队不养闲人,班组不养懒人,想要拿高工资,那你必须得付出。
为了提高检修人员的检修技能,保证设备检修质量,他定期组织机电技术人员、高级技工对检修工、生产班人员,针对常见故障判断、处理方法进行培训,提高员工整体水平,减少设备故障影响时间。
在做好培训的同时,李建光还根据员工意愿和队内需要进行双向选择,设备检修工、生产人员实行“轮岗”,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通过轮岗、调岗使员工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做到人人会干,人人能干。
“这样做的好处是,我们的生产班人员,在遇到设备故障时,能够从容应对,快速主动处理,减少故障影响时间,增加设备开机率,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掘进生产,实现区队安全效益、生产效益最大化。”

掘进进尺的多与少,还得紧盯关键环节,抓好现场管理。对于掘进进尺的把握,李建光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掘进效率的提升,工艺顺序是关键,作业人员的协调配合也尤为重要。要尽量把掘进、支护干成平行作业,不要弄成流水作业,这样就会节约一大部分时间用于掘进,掘进进尺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
由于在双巷掘进时,主、辅运巷交替掘进,当煤机在主运巷掘进到一定进尺时,退机到辅运巷继续掘进,主运巷交由支护人员进行顶板支护;当煤机在辅运巷掘进完成后,此时,主运巷的支护也已经完毕,煤机退机到主运巷继续进行掘进,支护人员则接着对辅运巷进行支护,二者来回交替,实现掘进、支护的平行作业。
此外,在后配套设施的跟进方面也大有讲究,如巷道两帮的支护和水路管线的安设顺序,一定要门儿清,否则安排不当,就会导致“窝工”,影响掘进的正常进行。
“我们去年的17080米就是这样干出来的!”李建光表示,掘进进尺的突破离不开智能化建设的助力。这两年,队里坚持减人提效保安全的原则,全力推进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建设,目前已经实现皮带集中控制,带式输送机机尾自移、张力自动控制、自动调速功能,梭车与破碎机联动、破碎机与胶带机联动系统等一系列功能的应用,为工作面实现少人或无人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线是创新的沃土,基层才是员工成长成才的最好平台。”为了进一步在智能化建设方面有所突破,这两天,在李建光的推动下,连掘三队成立了智能化创新小组,共有6名大学生,另设导师6名给予指导和帮助,主要致力于科技创新、小改小革、修旧利废、论文发表、专利申请和课题研究。今年48岁的李建光,对这个年轻的智能化创新小组寄予厚望。
“我是一个爱操心的人,总是爱把事情往‘坏’处想,有时候电话一响,自己的心不免就会揪一下。”李建光坦言,这些年来,有时候晚上睡不着,就会到井下工作面走一趟,去实地看一看,自己心里面才会踏实。(苗慧强 李德春 张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