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品牌

揭秘“小口尖底瓶”里的秘密 透过仰韶看柳林酒的文化传承

商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自从有了酒,也就有了酒器。从宫廷盛宴中的觥筹交错,武侠江湖中的抱坛喝酒,平民百姓的箪食壶浆,到李白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苏东坡的“一樽还酹江月”,王曦之的“曲水流觞”,酒器为酒增添了很多浪漫的想象和人生趣味。而如爵、觥、坛、杯、樽、觞、斗等种类丰富的酒器,与酒相生相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迹。

寻根溯源: 触碰中华酒文化根基

而要说到酒器,我们就不得不提起仰韶文化。因为在仰韶文化遗迹中,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酒器代表性物件——小口尖底瓶。这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陶制酒器,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同样也再次印证了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小口尖底瓶,尖底,长腹,双耳,小口。于1958年在陕西宝鸡市出土,高46.2厘米,是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最为典型的酒器之一,现存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据了解,考古人员曾在仰韶文化中期、晚期的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了谷物酒残留,这一发现一方面印证了小口尖底瓶是我国最早的酒器,另外也将我国古代先民酿酒的传统提前到了7000年前。在宝鸡北首岭、关桃园遗址、眉县杨家村遗址、西安半坡、河南三门峡仰韶村等遗迹中都发现了这种小口尖底瓶的遗存,另外类似的还有陶杯、陶壶等酒具。

无独有偶,除了在历史遗迹中发现中国最早的酒器,其实在我们的源远流长的文字中,同样也有小口尖底瓶的痕迹。比如甲骨文中“酒”的形态,和小口尖底瓶十分相似。此外,小口尖底瓶除了是一种饮酒器具之外,它也同样表达了“礼”的概念,与礼仪相关。比如“尊”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就像双手捧着盛酒的小口尖底瓶的形态。因此,小口尖底瓶还有着尊崇、尊重和尊敬的美好寓意。

总而言之,作为酒器的小口尖底瓶,不仅解决了酒的储藏、运输、饮用等问题,也承载了中国最古老、最淳朴的欢乐,表达了7000年前先民的“陶”醉之美。而在后世,这种对器物之美的追求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了一场跨越千年却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

技艺传承 致敬大国匠心

出土于宝鸡的储酒器小口尖底瓶,不仅解决了酒的酿造储藏问题,让大家领略到了古代先民的造物智慧和富有意趣的古代审美。跨越千年,这种陶坛储酒技艺被柳林酒再次发扬光大,最重要的是天然的陶土材质也为酒的增陈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俗话说“酒是陈的香”。陶坛是传统的贮酒容器,在柳林酒的储藏技艺上采用了“酒海脱新、陶坛增陈”的方式,延续了陶坛储酒的传统。柳林酒刚产出的新酒要先装入酒海贮存老熟1年,使乙醇和水分子紧密结合,酒中的各种酸、脂、醇等香味物质逐渐趋于平衡,辛辣味大大减少,即“酒海脱新”。

然后再经陶坛等容器贮存5年以上,借助陶坛容器微呼吸的特性,使新酒中的异杂味得到更大程度的挥发,同时陶坛容器中含有的锶、铅、锰、铝等众多金属元素在储存过程中也会逐渐融入到酒中,使基酒中的微量成分之间进行“缔合、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同时也会对酒起到催化增香作用,即“陶坛增陈”。

柳林酒经过酒海和陶坛两种储酒容器的结合,使得酒体更加丰满、香气更加柔和,口感蜜香悠雅,陈味更加突出。尤其是经过长时间储存的柳林酒更是醇厚绵柔、陈香四溢,有效的提高了酒的价值。

从仰韶文化时期延续至今的陶坛贮存白酒的传统工艺,历经千年岁月而不衰。这种上千年的传统工艺,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伟大创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种陶坛储酒的技艺一定会被永远传承下去,并被赋予新的内涵,使柳林酒走出陕西,香飘世界,生机盎然。

坚守传统,传承有序,持续提升,创新有道。柳林酒秉持着为“世界酿一杯好酒”初心与使命,在积极践行讲好凤香型白酒故事的同时,传唱大国工匠精神、发扬千年凤香文化,不拘一格、守正创新。未来,在以柳林酒为代表的中国品牌的持续努力与引领之下,相信中国白酒及中国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已成必然之势。未来已来,让我们共同期待。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