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品牌

“砺墨重构”——陕西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开幕 共展出中国画作品共66幅

商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2023年9月22日,由刘文西绘画艺术研究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刘文西艺术研究中心、西安市黄土画派美术博物馆主办的“砺墨重构”——陕西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在位于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长安校区的刘文西绘画艺术研究院隆重开幕。该展览展出特邀著名老艺术家郭全忠及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十位陕西实力派画家,他们分别是邢庆仁、李玉田、姜怡翔、巨石、李云集、李阳、刘丹、吕书峰、王保安、刘西洁等。本次展览共展出中国画作品共66幅。策展人为李玉文。

汇集十位60后画家 砺墨重构时代特征

60后画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术发展变迁历程的见证者,他们的艺术成长轨迹受到新中国文艺、传统绘画、西方当代美术思潮等文化理念的多重影响。他们的艺术面貌兼具时代性和传统意识,在新世纪的美术创作与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砺墨重构”是刘文西绘画艺术研究院自2022年成立以来举办的首次群体国画展览,艺术视野上聚焦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陕西国画家群体。以小幅作品为主,在同时代下的艺术家们聚集在同一场域。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阐释了时代特征下个人的思考与探索之路。

如今,这十位60后的艺术家逐渐步入退休年龄。但从中国画的创作规律来看,他们正处在创作的黄金年龄,绘画风格和艺术语言都呈现出强烈的个人气息和时代特征,艺术表现的精神内涵也在不断深化,随时代的发展呈现新的动态。

开幕式嘉宾致辞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赵小峰书记致辞:

西安当代中国画中名家辈出。其中长安画派、黄土画派也是陕西艺术的高地,和西北地区艺术的旗帜。这次展览是对伟大的人民艺术家刘文西先生艺术精神的传承。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的交流,中国画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当代中国画创作中不断体现出弘扬时代正能量的新思路和新形势。深入推广优秀国画艺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陕西文化艺术事业的大力发展,是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刘文西绘画艺术研究院的使命担当。同时更是打造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术交流,提升艺术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陕西国画院院长张华致辞:

这次参展的画家们不仅都是刘文西先生的学生,同时也是陕西国画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中国画上,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都呈现出各自的创作面貌。本次画展的举办也有两个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彰显了刘文西绘画艺术研究院对美术事业的担当。它把中国画以学术高度的面貌展现给大家,也为我们陕西省的中国画从业者指出一条有关行业创新的道路;其二,通过这次展览,能把我们陕西省中国画界的大家团结起来进行探讨与研究。这对于我们业界的进步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美协副主席姜怡翔致辞:

今天展览的地点是在西安美院起步的地方。在这里,它培养了无数的艺术家,同时也对于各个年代的陕西省美术事业做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不仅有郭全忠先生这一代,同时也有我们60后这一代。回望40年前,我们还是入校新生,今天却以画家的身份来这里展览。今天的展览更像是我们对于西安美院的一个回报,同时也是向母校来汇报我们这40余年来的成绩。以前我们时常以学生的身份自居,这样的定位事实上是在放松自己。我认为我们肩上秉承的责任是巨大的,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关乎我们如何把前辈们的接力棒把握好,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创作也是极具研究性的问题。

陕西省美协副主席、画家代表巨石致辞:

陕西美术在全国的影响力主要是基于西安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养育着西安美院、陕西省画院、陕西省美协以及各个艺术机构的画家。这才致使陕西美术有今天这样独具一格的风貌。上世纪60年代的画家面临了两股思想:一种思想是造假,一种思想是坚持。我们坚持的是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而在坚守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付出和钻研。才有了今天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高级文化理念。之后在西安美院以刘文西先生为首的基础上诞生了黄土画派。这次展览的10位参展艺术家几乎都是黄土画派的成员,而黄土画派的风格具有人民性、艺术性以及时代性的特征。所以通过本次展览,大家不仅能铭记老校长刘文西先生,同时也能引发出我们对于新时代下文化的构建与实践的新思考。

原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邢庆仁致辞:

今天作为参展画家之一来到这里,我的心情是尤为特别的。40年前我在这里生活,过往在老美院的生活记忆随着今天的故地重游,一幕幕又涌上心头。我相信大家也同我一样对这里充满了无限的情感。今天站在此处我最想说的一句就是,要向我们的前辈画家们致敬,感谢他们的培养和教育。我去年从陕美博退休,这也意味着我在艺术上的工作刚刚开始。艺术不全是生活,生活也不全是艺术。在生活和艺术两者之间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对于绘画之路而言是有重要意义的。在观看完展出的作品后,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面貌。我们60年代人在创作过程中,还是需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中去寻找我们自己。相信通过这一次大家作品的交流,我认为之后还会有更优秀的70、80、90、00后的展览,需要全方位的把自己做好、做优秀。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何虎林宣读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贺荣敏先生致辞:

我认为本次展览在美院旧址兴国寺隆重展出别有一番情致。是回顾过去、是反思当下、也是展望未来。此展览的十位艺术家皆为60后,绝大多数为西安美术学院培养的修养全面、功底扎实、各显才华的艺术家。他们曾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以及工作岗位为美术人才的培养以及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与此相伴也练就了过硬的创作能力以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具有西部特色、黄土精神的艺术风貌。与此同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他们是陕西美术界的中坚,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艺术群体。就本次展览所展出的作品而言,他们个人风格和艺术语言都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艺术表现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各位艺术家不断实践,勇于探索的艺术成果,同时也展示了黄土画派特有的艺术风采以及和而不同的艺术风貌。

我曾经在这生活了整整10年,今天来到这里也是万分感慨。我突然想到60年前的一天就在当时的美院门口,有一批来自浙江美院的研究生要来探寻刘文西先生。当时我向他们介绍了刘先生,他们的眼中顿时满怀憧憬。这也侧面反映出刘文西先生以他扎实和优秀的画功获取了大家多年来的认可与敬佩。这对于我们现在的画家而言也起到了激励的意义,只有夯实自己的学术能力方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加长远。

展览研讨会纪要:时代与国画

在展览开幕式结束后。围绕“时代与国画”的关系展开了一场研讨会。“时代与国画”是个宏大而复杂的话题,也是当下国画家直面创作的第一思想挑战。处在同样的时代,每个国画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他们的创作因个人的爱憎和对现实的理解而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面貌。但在时代大潮的整体影响下,同时代国画家们的学养、理念、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又呈现出时代的共性。如何脱胎于时代共性,求取个人艺术的价值,一直是古今国画家所共同面对的课题。

绘画史上,石涛曾对——“笔墨”进行了深邃的思考,他从历代诗歌的风气转变中悟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的结论。在当今社会,“笔墨”一词已无法代表中国画的核心,影响国画创作的元素相较于以往任何的时代都更为复杂,国画创作的传统规则已被纵横交织的文化理念割裂、打碎。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处理“时代与国画”的关系,再次成为国画家谈论创作时不可避免的话题。

中国画的发展需要经受过时代的洗礼、见证过时代的变迁,还要有丰富的国画创作经历和基于历史和现实的专业思考。对60后画家群体而言,“时代与国画”是他们个人创作理念的分享。也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画发展的理论反思,和对青年国画家和研究者的思想传递。展览研讨会上嘉宾围绕“时代对国画的影响”、“时代对个人创作的影响”以及“时代与国画的关系——引领还是跟随”等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与发言。

参与开幕式的嘉宾:

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陈光健,著名画家、原陕西国画院副院长郭全忠,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书记赵小峰,陕西国画院院长张华,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刘永杰,原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邢庆仁,原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姜怡翔,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巨石,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何虎林,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乔建业,陕西国画院副院长耿齐,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创评部主任解诗梵,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组联部主任李海勃,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李玉田,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李阳,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刘西洁,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保安,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刘丹,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李君明,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周红艺,陕西国画院理论研究室主任、文化艺术报国画周刊主编郑伟斌,文旅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北京书协理事、草书委员会秘书长张鹏,陕西国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徐华,民进陕西开明画院副院长刁宏斌,艺术品鉴杂志主编郑朝辉,雅昌艺术网主编、西安布克传媒创始人、策展人刘爽,到场的中青年画家有麻正、雷虎、郭子愚、罗春波、雷婵妹、许可、郭庭佳、屈宇、王乐、王大磊、冯国、王录山等。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8日。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