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安康五里机场:曾遭日军疯狂的轰炸

陕西传媒网
关注
日机狂轰滥炸,百姓惨遭杀戮。在70年前的抗日战争中,位于祖国版图中部,地处“秦头楚尾”的“金州”——古城安康,由于处于日本空军从山西运城空军基地飞往重庆的必经航线,加之五里战斗机场的设立,从1940年5月1日开始到1945年1月4日,仅安康城区一线就遭受了日本侵略者长达六年的轰炸。
在这危难关头,安康民众没有被吓怕,反而激发出了昂扬的斗志,他们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躲避轰炸、帮政府修建战斗机场、抓获汉奸,并组建革命武装,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日机首次轰炸造成安康机场附近200多人伤亡
“敌机飞临安康上空,穷目细望,仅瞥见一队约11架,排列如人字形,均作白色体,其声呜呜震耳,从头顶过后尚未及一分钟,而乒乒之声连续不绝,房屋窗户皆为之震动,敌机在投弹矣!因系第一次,一般百姓多懒于躲避,死伤最惨重,尤以恒口为甚。”——这是曾亲历安康日机轰炸的李敬泰先生1940年5月1日写的日记。李敬泰先生1937年至1943年在当时安康县兴安师范任教员,日记中记载了当时日机频频袭击并疯狂轰炸安康的惨状。
2006年,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周营村80多岁的罗天民老人回忆,“那会儿我只有十五岁,那天(5月1日)我到付家河河边打猪草,看见30多个淘金汉围坐在一起吃中午饭,突然听到天上一片刺耳的嗡嗡声,抬头一看,一群日机三架一组飞了过来,那些挖金子的人来不及躲避,一枚炸弹落在他们中间,只听轰隆的一声响,我也被震倒在地上,等我挣扎着爬起来时,那些人血肉横飞,无一幸存,当时就吓得我赶紧跑回家去——这悲惨的一幕成了我的噩梦,从此只要一听到飞机声,我就本能地找地方躲避。”
据安康市汉滨区档案史志局主任科员杨汉位介绍,1940年5月1日,这天天气晴朗,种田的、务工的人们都在各忙其事,不料当天上午11点钟,从武汉方向飞来一个编队的日军飞机,飞到五里机场上空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当地民众多人无辜死伤,这是日寇第一次对安康实施轰炸。
当时的安康县一份名为《快邮代电》、序号为民国29年(1940年)5月3日第48号的印刷品对这场空袭有着这样的记录:5月1日早上,24架日机投弹180余枚,轰炸安康付家河(五里)机场,机场附近居民炸死170余人,伤50余人。
抗战时期,安康原本处于敌后方,远离战火的侵袭,但由于地处日本空军从山西运城空军基地飞往重庆、四川、凉山轰炸,以及武汉日机轰炸五里机场的必经航线,从1940年5月1日开始到1945年1月4日,遭受了日本侵略者长达六年的轰炸。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这六年中,日军共空袭安康19次;出动飞机145架次,投弹1150多枚,平均每百枚炸弹炸死炸伤103人,致使安康民众死亡996人,受伤2499人,合计伤亡3495人;毁坏房屋2518间。日军犯下了滔天罪行。时至今日,在安康市郊区还不时挖掘出日寇抛下的未爆的航空炸弹。
日军二次集中轰炸出动36架飞机投掷毒气弹低空扫射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陪都重庆成了日机轰炸的首要目标。1938年春,国民政府派人来安康选修新机场。新选修的机场位于安康城西北15公里的五里乡地区。当时征调安康地区10县1万余民工进行修筑,1938年底建成。机场于1939年竣工后,被命名为“中国空军第五十九站”。1939年夏,国民政府第三航空大队和美国第十四航空大队进驻安康五里机场,成为阻挡日机去重庆等地轰炸的一道屏障,日军为了扫清障碍对安康地区实施惨绝人寰的野蛮轰炸。
1940年9月3日,日军36架战机从山西运城机场起飞,准备轰炸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但是那天遇上雾天,日本鬼子不甘心炸不成重庆,回来的途中,对安康实施第二次集中轰炸,投掷燃烧弹、毒气弹500余枚,加上低空飞行机枪扫射,安康老城新城损失惨重。
据《日机轰炸安康纪实》一文作者李敬泰先生1940年9月3日的日记记载:“敌机去后,即自沟中爬起,入视屋内,见堂屋一扇门震坏倒地,壁板数块坠下,水缸被其击破,水流满地,举室一切家具均为尘埃封矣!”“将屋内略事整理清除后即奔赴学校,男生宿舍多半被炸塌,业成瓦砾场所。新生廖镇元倒于血泊中,后脑髓流出,学生刘垣甲重伤在腹部,工友汪金杨亦重伤在腹部。男生宿舍旁一房一舍全行炸倒,墙下发现一尸……厥状极惨,因面蒙尘灰并为蜷伏,无法辨认。天桥亦炸塌,旁落一较大之炸弹,义教班内数株椿树被炸倒或炸断。操场落弹最多,三一甲学生李毅荣被炸死,义教班学生龚世玺、郝兴英两名亦被炸身死。转返时,学生大半均归……满院触目尽为着火被褥书籍,尚有头破腿烂之数名学生呼痛不已”。
“当时爷爷抱着二妹想从后院往外跑,就快出门了,砰……”聂中山老人用手比划了个散开的动作,“炸弹下来了,老少俩被炸得粉碎,啥都没剩下”。1940年9月3日,家住安康鼓楼街时年15岁的聂中山失去了三个亲人:年过七旬的爷爷,7岁的三弟、5岁的小妹。父亲和二弟也身受重伤,家中财物损失殆尽。提起这段经历,已经80高龄的聂中山老人仍然浑身发抖。
根据安康市防空办公室材料记载:1940年日机对安康实施了两次空袭,是六年轰炸力度最大的一年,共投弹700枚;也是造成损失最大的一年,(9月3日—9月6日)“整个城区大火笼罩三日不灭,炸死920多人,炸伤2450多人,毁坏房屋2100余间。”
惨痛的历史当事人和经历者不愿提及
据统计,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当时的安康县总人口约318000人,1941年下降到295000人,到了1945年抗战结束,安康人口下降到234000人,八年抗战锐减了8万多人。在失去的人口中,除了投身抗战参军的27000人,其余被日机炸死炸伤、躲避轰炸四处逃亡,还有被饿死、冻死、病死者不计其数。
“远离战火,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日子,是受访者共同的心愿,而对于日机轰炸的那段惨痛历史,当事人和经历者不愿提及。”安康市汉滨区档案史志局主任科员杨汉位说。
面对日机轰炸安康民众积极应对捉拿汉奸
对于日机频频轰炸安康的动机,安康市汉滨区档案史志局主任科员杨汉位研究分析:第一,抗战时期安康市(时称安康县)虽然远离敌占区,处于大后方,但是由于处在日机去重庆、四川等地轰炸的航线上,成为日机必经之地;第二,1939年,付家河(五里)机场的设立对日机轰炸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轰炸安康机场成了日机的主要目标。第三,由于气候和重庆方面地面炮火的防御等原因,日机不能实施有效轰炸,便将没有投掷完的炸弹在返航时,投掷在安康机场附近。1944年,随着安康五里机场扩建和对日机的不断打击,到了1945年1月4日,日机最后一次轰炸,从此销声匿迹,再未对安康实施侵犯。
“日机的猛烈轰炸,使安康蒙受了巨大损失,但奋起的安康儿女,则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安康学院军事教研室副研究员陈爱平著文总结说,首先是发布空袭警报。据1940年6月18日记载:“最近防空办法甚为妥当,其规定之办法如下:(1)有警报悬红旗;(2)紧急警报悬黑旗;(3)解除警报悬白旗。”其次是加强了对汉奸的追查。1941年8月22日记载:“安康最近捕获汉奸甚多,其中一名系学生汪之姊所发现,捕获时曾从其衣袋内搜出新绘安康地图一幅,对于新旧两城附近之一切绘制颇详。”第三是加强反击。1942年10月25日记载:“晨闻:城固方面有敌机被击落,有女性两名,男一名,均藉降落伞降落地上。”虽然安康没有击落敌机的记载,但有毗邻安康的汉中击落敌机的报道,可见陕南当局当时也积极进行了抗击。最重要的是,在中国人民举国抗日期间,陕南安康也土生土长了一支革命武装——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这支武装力量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西北特支领导的一支人民军队。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斗争,对于牵制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苏区的围攻,对于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舞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图本报记者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