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各地

嫁到台湾陕西女儿忆往事 一女嫁土豪后曾卖槟榔

摘要: “我是带着先生回来的,大家都说我们是回来度蜜月的。”安春美这次回陕和大多数人不同,她是和爱人杨有仁一起回来的,两人一路形影不离,伉俪情深。

本报记者 耿薇 实习生 陈卓珂

王彦:让孩子了解我的故乡

说起赴台经历,王彦笑着说:“生活给了我千锤百炼!”

1995年,22岁的王彦只身前往深圳打工。那时候的她只想努力工作,赚钱补贴家用,给奶奶看病。她没想到,自己在深圳一家模具公司做办公室主任时,一位投资大陆的台商对她一见钟情。“我先生说,他当时第一眼就喜欢上我了,没有理由。”即便如此,当时的王彦还是十分犹豫,因为对方是典型的钻石王老五,已经有了两段婚姻经历,还有三个孩子。“我要考虑孩子能不能接纳我,婆婆能不能接纳我,嫁去台湾我的工作怎么办?”诸多问题挡在王彦面前,但是先生的一句话让她最终下定决心。“我先生跟我说,当时他问那三个小孩,把我追下来当妈妈好不好,小孩子都说好,我就答应了。”得到孩子们的认同,王彦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我先生曾经问我,希望小孩们怎么称呼我,我说当然叫妈啊,妈有妈的责任,阿姨满街都是。”1997年,王彦和先生在台中完婚。虽是继母,但只比王彦小四岁的继女却拿她当亲生母亲。

“在台湾生活很不容易的,吃的苦那真是说也说不完啊。”为了不让自己与社会脱节,王彦婚后坚持在深圳工作,迟迟没有生育。2000年春天,王彦怀孕了。考虑到当时台湾有比较健全的医疗保健制度和更为优越的教育,她和先生决定把孩子生在台湾。当年12月,夫妻俩的爱情结晶出生了。为了这个孩子,王彦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在家里尽职尽责地照顾孩子,孝敬公婆。责任心极强的王彦,把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

孩子六岁的时候,王彦觉得不能脱离社会,决定出去工作。事情并不顺利,她从打工仔开始做起,甚至卖过槟榔。最终,王彦找到了一份保健品直销的工作,而这份工作不仅让她重新找回了职业女性的自信,更让她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更多的陆配(大陆嫁到台湾的女性)。“台湾的陆配群体越来越壮大,说明两岸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想自己应该为此做些什么。”王彦把自己房子改成办公地点,自己出资装修办公室,多方奔走,几经坎坷,在2013年7月28日,台湾陆配关怀联谊促进会终于成立了,第一天会员就达到500人,两个月后就增长至3000人。“我把协会资料送到台湾的相关部门,让它们帮助宣传,所以来参加的人很多。”王彦希望通过成立这样一个组织,让在台湾的陆配都感受到集体和组织的关怀,守望相助。

孩子们慢慢长大,王彦却有了另一些困惑:孩子们总不愿意在小伙伴们面前提起母亲是大陆人,觉得自卑,她希望带孩子回家乡看一看。于是,这位倔强的泾阳姑娘,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奔波、联络。今年4月,通过台湾陕西同乡会,王彦辗转联系到了陕西省台办,表达了她想带着陆配和她们的子女、爱人回乡省亲的想法。“事情落实得很快,4月份说的这个事,3个月后我们就来了。台办安排的行程也很丰富,让我们的孩子能从历史和现实多个角度了解陕西的风土人情、岁月流转。”

回家,对于王彦来说,既熟悉又陌生。陕西的发展变化和日新月异让王彦惊叹,也颠覆了她对陕西的刻板印象。“我先生以前来我家喔,怕死那个泥巴路了,现在他觉得我家很好,想来这边养老。”

问及协会将来的发展,王彦笑道:“两岸一家亲,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但我和我的同事们都会为了两岸的合作与交流不懈努力。”

方宝娟:回娘家不用再折腾了

“我每年都回来,这次是最方便的一次。”对于方宝娟来说,这次跟随台湾陕西陆配团体回乡省亲,最让她欣慰的就是大陆对台胞来往内地免予签注,省去了许多繁杂的手续。

1995年,还在陕西省艺术学校学习戏曲的方宝娟认识了来陕投资的台商,因为一段美丽的误会,二人坠入爱河并迅速结婚。对于这段婚姻,方宝娟一开始始终沉浸在少女情怀的浪漫想象中,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会面对那么多的麻烦和折腾。“那时候,刚嫁过去很孤单,受了委屈不知道该找谁倾诉,不像在西安,要是受了委屈,我就回宝鸡找我妈妈。”

初到台湾的方宝娟,有许多不适应。在台湾,有令她无比害怕的台风天,每到刮台风的时候,她就很想回家。然而这还不算什么,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她意识到一个更为重大的问题:她失业了!在陕西,她是民间艺术团的秦腔演员,端的是“铁饭碗”,但是在台湾,她的一技之长,没有用武之地,作为家庭主妇的她真是苦闷极了。想了一段时日,她还是决定放下架子,去打零工。“当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珍珠奶茶,我跟你讲,我当时真的以为那是最辛苦的日子,没想到麻烦还在后面。”方宝娟说的麻烦,就是当时回大陆办理入境签证的过程。“我去办证,那个办事的人对我很不屑,我知道他们认为我是看上了我先生家的钱才去的台湾,但是我也懒得解释了,还有就是台湾那边也是对我们另眼相待,觉得我们是外乡人,要个什么资料永远都是能拖就拖。”说起这一段,虽然时隔多年,方宝娟还是很唏嘘。每每方宝娟从大陆探亲回来,无论她穿的是什么,总会被人说自己的衣服太土了,肯定是大陆买的。“那时候真的是很自卑哦,没办法跟人家相处,觉得自己很弱势。”

“但现在不一样啊,我现在在台湾说我自己是大陆过去的,我很有面子啊,因为我的家乡发展得很好啊,公路比台湾宽很多呢。”说到这次回娘家,方宝娟十分开心。

记者问到她下一步的打算,方宝娟说,希望能够来陕进行投资,为家乡父老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儿。

宋小兰:要做一百分的儿媳妇

在这次回陕的陆配团体中,宋小兰是最抢眼的:身材高挑,皮肤白皙,眼睛大而深邃,像是人群中的芭比公主。而这个公主的台湾成长记,却并不像童话里那样能得到所有人的祝福。

“我当时嫁给我先生的时候喔,全家没有一个人同意。在那个年代,感觉台湾很遥远。”2003年,24岁的宋小兰决定与她的台湾恋人步入婚姻殿堂,却没想到全家人都持反对意见,父母的态度更是坚决。对于宋小兰来说,这个状况虽然并不出乎意料,但也让她不知所措。而宋小兰的叔叔,却坚定地支持了她的选择。“我的叔叔很了不起,全家就他一个支持我嫁过去,他说台湾人又有什么关系,大家都是中国人嘛。”就这样,宋小兰和先生在内地办理了结婚登记。

婚后的宋小兰跟着先生回到了台湾,始料未及的更多不适应犹如台湾湿热的天气扑面而来。“首先当然是吃的很不适应,台湾的菜都很清淡,但是我们西北人口味比较重。”除了吃饭睡觉,她因为不会闽南语,没有办法和公婆交流;因为对地形不熟悉,出门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不会写繁体字,路标都看不懂。“人生地不熟,很多的不适应,很孤单。”宋小兰短短一句人生地不熟意味深长地道尽了她刚到台湾时的种种委屈。

“那时候我邻居说话很不好听,当着我的面说我是来台湾傍大款的。幸运的是,我公公婆婆对我真的很好。我婆婆说她自己没有女儿,要把我这个媳妇当女儿。”为了婆婆的一句话,宋小兰暗自下定决心,要做一个让婆婆满意,让邻居称赞的儿媳妇。“别人家媳妇做到六十分,我就要做到一百分”。朝着这个一百分努力的宋小兰,一个月学会用闽南语做基本交流,学着做婆婆爱吃的菜,学着写繁体字,学着开车,迅速把自己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甚至更加优秀的台湾媳妇。

“小朋友出生以后,我就想着自己要做点事情,不想一直在家里做家庭主妇。但是大陆这边的学历台湾是不认的,我就找了一个老师自己交钱去学美容美发,就是新娘妆那种,还有面部护理什么的。”2006年10月,已经考过了美容护理专业证照的宋小兰,在台湾有了自己全新的事业,而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份事业只是老天给她的第一份礼物。2013年冬天,通过一个汉中老乡,宋小兰知道了台湾陆配关怀联谊促进会,认识了理事长王彦,她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十年了,在台湾终于有娘家了。”

如今身边的人因为对她的看法的改观,也慢慢改变了对大陆人的刻板印象。她说:“我就要做一百分的儿媳妇,不能给大陆人丢脸。”

  安春美:带着台湾女婿回娘家

“我是带着先生回来的,大家都说我们是回来度蜜月的。”安春美这次回陕和大多数人不同,她是和爱人杨有仁一起回来的,两人一路形影不离,伉俪情深。

“我们是在广东认识的。那时候我和朋友合伙开餐馆,他来我店里吃饭,我们就认识了,那是2002年。”安春美讲起这些时,先生杨有仁在旁边笑道:“你们陕西的姑娘漂亮啊,我第一眼见到她就被shock到了,我们认识一年就结婚了,速度很快,因为她太好了,怕被别人抢走啊。”

安春美和先生其实经常回陕,最多的时候一年回来两次,因为夫妻俩在台湾和陕西都投资了房产,要兼顾两边的事务。但对于安春美来说,最主要的还是想全家一起回娘家。“我们也经常会带孩子回来,让他看看大陆的家乡,在咸阳我们也有房子,也考虑过以后让孩子回来读大学。”杨先生说这次回陕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黄陵祭祖:“真的是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什么叫慎终追远,我觉得全世界的华人都应该来黄帝陵缅怀一下。”7月12日,陆配们来到黄陵县,瞻仰轩辕庙,拜谒黄帝陵,安春美夫妇佩戴黄色汉代瓦当纹饰佩巾,在桥山之巅肃穆静立,杨有仁说那一刻他的心情很复杂。

经常回来的台湾女婿杨有仁对夫人的娘家咸阳一点也不陌生,他坦言自己下一步的意向就是在陕进行旅游餐饮方面的投资。一路上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台商陕西投资的问题,并且不断和当地的人们交流。这个台湾女婿看起来干劲十足,志在必得。

“我们都40岁了,要为将来做打算了,要注意养生,所以想要有一块自己种植的土地,可以吃到很健康的蔬菜、水果,想要在大陆这边做这些,以后还想回来养老。”安春美谈及自己将来的打算,还是一个劲儿地夸着家乡好。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