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各地

国务院同意华县“撤县设区” 设立渭南市华州区

西部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记者10月22日从渭南市政府获悉,近日,国务院批复省人民政府《关于渭南市部门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以原华县的行政区域为华州区的行政区域。

原标题:国务院同意华县“撤县设区” 设立渭南市华州区

西部网讯 记者10月22日从渭南市政府获悉,近日,国务院批复省人民政府《关于渭南市部门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以原华县的行政区域为华州区的行政区域。

 延伸阅读(信息来源:华县政府网):

1、华县县名的来历是什么?

华县县名的来历是什么?为什么会命名为“华县”?社会上有一种说法是,因县境内有少华山而得名。这其实是错误的,如果此说成立,应命名为“少华县”,就象因太白山而得名的“太白县”一样。

“华”是华山的简称(“少华山”不能简称“华”),华县的县名之源就来自华山。有人置疑,华山在华阴市(县)境内,为何会命名华县?寻根溯源,“华县”一名脱胎于华州,而华州的命名,就因为境内有华山。

今华县在春秋时设郑县,南北朝时的公元554年在郑县设华州,辖今华县,华阴等关中东部数县,华阴县及境内的华山在华州辖境,并因华山为天下名山而作为华州之名。隋唐宋金各朝,华州所辖县变化较多,但华州州治始终在郑县,华阴也一直属于华州管辖,自然华山也在其辖境内。元朝时,郑县省并,由华州直辖,史称“省县入州”,但华阴县及华山,仍在华州辖境内。明依元制,明代所修的《华州志》云:“华州以华山为名,建州于少华山麓。”明确说明了华州之名的来历。清朝时,华州不再管县,只治理原郑县地区,降为县一级的散州,华山已在其辖境之外,但州名因循未改。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民国政府命华州改为华县,此名延续至今。这就是华县因华山而得名的来龙去脉。2002年1月版的《辞海》,在“华县”条目中,明确写道,华县“以华山得名”。

我们现在介绍华县县名的来历时,可以直截了当说:“华县以华山得名”。也可以简要说明为:“华县古称华州,华县之名脱胎于华州,而华州的命名是因其州境内有华山。”

2、华县县情

华县南依秦岭,北临渭河, 2015年镇村综合改革后,辖9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21个村委会,28个社区(14个新型农村社区、14个城市社区),总面积1139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山、塬、川、滩兼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县。

华县历史悠久,是古郑国的发祥地。古郑国的郑桓公、唐汾阳王郭子仪、近代教育先驱杨松轩、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外交家潘自力等先贤人杰辈出。境内有老官台、元君庙、泉护村等数十处文化遗址,是渭华起义的策源地。

华县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老西潼公路、310省道以及郑西高速铁路横贯东西,华金、华洛公路和渭蒲高速沟通南北,农村公路、巷道路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华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金属矿产12种,非金属矿产16种。其中,钼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荣获“中国钼业之都”称号。花岗岩储量10亿余方,“华山白”被评为中国名牌石材。

华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明《华州初志》就有“华则涉渭,无地不宜蔬,凡蔬之类,无一不备”的记载。先后荣获“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县”、“全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县”等称号。

华县文化底蕴深厚,华县皮影被誉为“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和“世界电影鼻祖”,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皮影艺术之乡”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华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的少华山以水丰林茂、奇石林立、山势平缓而著称,是关中东部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和AAAA级景区,渭华起义纪念馆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桥峪景区正在开发,全县年接待游客达120余万人次。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四县建设”目标,大力实施“一体两翼三区”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健康发展。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15.75亿元,增长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75亿元,增长16.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3亿元,财政支出15.12亿元,支出较上年增加65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438元和2.73万元,分别增长12.7%和10.5%,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编辑:wsx0184)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