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阿里

陕西传媒网
关注作者:谢恩主
时光匆匆,回陕一年了,援藏的时光渐行渐远。但是雪域阿里的美景,高原跋涉的往事,却魂牵梦绕,历历在目。
忘不了初到阿里时的震撼。狮泉河周围的山坡上寸草不生,广袤的戈壁上,山峦形似沙丘、石堆、炉渣,感觉像是到了月球、火星。刺眼的阳光,要从上午七点照射到晚上十一点。在蔚蓝如洗的天穹里,回荡着亘古的牧歌;在迎风飞舞的经幡前,洋溢着扑鼻的酥油茶香;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下,扭动着欢快的锅庄……这个如真似幻的时空,使我产生了写作的欲望。

辽阔的夏季牧场
忘不了离开阿里时的匆忙。2013年7月5日,我带头做“我的梦·中国梦”首场报告,启动阿里地区的“中国梦”宣讲活动;7月6日,我为北京记者准备援藏工作宣传材料;7月7日,我和援友们一起站在象雄酒店的大厅里,接受地区领导敬献哈达时,才蓦然意识到,我已经告别援藏舞台了。
那天下午,阿里地委行署为第六批援藏干部举行了简单的欢送会。第一项仪式是观看援藏干部工作纪实视频。为了展现援藏干部工作风采,地委安排阿里电视台制作了河北、陕西八十名援藏干部以及来自国家电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三位援藏干部的工作视频DVD光盘。DVD的名称叫作“永远的画面”,由地委书记万超岐亲自审定。“老谢,快看您的光辉形象——”坐在邻桌的云锋小声提示我。视频里出现了两个画面:一个是宣讲,另一个是驻村时向群众演员献哈达。前面字幕是地委宣传部和我的姓名,后面字幕是我的援藏感言。每个援藏干部的展示格局大致相同。在张惠妹《永远的画面》的反复吟唱中,所有的援藏干部逐一亮相。第二项是献哈达,颁发由自治区党委政府制作的援藏纪念证书。我们这些援藏干部齐刷刷站好,书记、专员从主桌起身,从左右同时开始献哈达。“谢部长,我们在盐湖见过面。祝你一路顺风,扎西德勒!”白玛旺堆专员献上哈达,向我致意。“谢谢,扎西德勒。”我随口应声,一时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

信徒们不远万里磕长头转神山
接着万超岐书记致辞:“你们跋涉的足迹留在了世界屋脊,你们奋斗的画面印在了在雪域高原,你们的业绩阿里各族干部群众将会永远铭记……”为了响应中央节约之风,体现阿里藏区特色,简短的致辞后,万书记提议大家以酥油茶代酒“干杯”,不喝酥油茶的用饮料代替。地区领导都起身挨桌子“敬酒”。万书记来我桌子“敬酒”,特意向我打趣道:“谢恩主,你走了,宣传部没人写材料了。”“哪里,哪里……”我不知怎么应对。我平时负责组织地委中心组学习,与万书记接触多一些。万书记对文字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地区的一些干部开始有抱怨,不过后来文字水平都提高了,心里大都充满了感激与敬意。

藏族孩子的童年大多在牧场里度过
忘不了地委宣传部临别时的哈达。7月8日早上七点左右,我收拾好要带走的东西,正准备出门,才旺招呼我:“大家都在等你啦——”出门一看,眼前的一幕让我大吃一惊。当时,天才蒙蒙亮,院子里却早已站着一排长队,手持哈达在等我。阿里十点上班,大家竟然起这么早送我,让我大受感动,我的眼睛模糊了起来,径直往前走。先是才旺献上五彩哈达,其他二十多名干部职工一一上前献上白色哈达,有藏族的、汉族的,还有驻站记者温凯。温凯是个夜猫子,喜欢夜里加班,经常是十二点起床,今天专门是为送我起早的。一时间,一条条哈达就像白云一样从我胸前叠起。听到每个人都说祝福的话,我连声说“谢谢”。“谢部长,一路走好,扎西德勒,有空一定回来看看哦。”“一定来。”我应声乘车离开。据才旺说,宣传部在地区的干部除了杨海忠住院,其余都来为我送行。近三十条哈达,是同事们的一片心意。尽管东西已经打包,但同事情谊无价,我把这些哈达全部带回西安。
忘不了神山圣湖的美景,古格壁画的魅力,班公湖的神奇;忘不了藏野驴的奔驰,野牦牛的愤怒,藏羚羊的群集;忘不了隆重的婚礼,古老的宣舞,马背上的竞技。

世人向往的神山圣湖
忘不了冬季神山脚下宣讲时的寒冷,忘不了下乡烧羊粪取暖时的温馨,忘不了饮水困难老人渴望的眼神;忘不了与边防军人一起巡逻的神圣,忘不了与牧民一起过中秋的欢快,忘不了进出阿里的数日惊魂。
忘不了……
太多的“忘不了”,使我的写作有了真实而生动的素材。
2013年7月12日,我们第六批援藏干部完成三年援藏使命,带着雪域阿里的寒气,集体返回到咸阳机场。我穿着黑色的羊皮上衣,与宣传部接我只穿着短袖的小伙子相比,显得非常另类。但是,在西安夏季三十八度的高温面前,我并没有感到热。回到家里,没有开空调,直到晚上身上才出了一点汗。从第二天起,我就一睡不醒,白天睡晚上睡;后来是白天睡不着了,只是老打瞌睡,晕晕沉沉的,打不起精神。

神秘的古格王朝遗址
本来打算,回到陕西马上整理书稿,但是因为醉氧健忘,很长时间提不起笔。在回家乡探望父母时还遇到了一件醉氧的尴尬事:三年没有回老家了,家乡的柏油路已经通到村上。山坡上郁郁葱葱,小溪边牛儿吃草,除了几声狗叫和摩托声,山村依旧像从前那样宁静,母亲早已等在门口张望,我的泪水不知何时已经湿了眼眶。在家好好陪了父母几天,当我辞别父母,一大早赶到范家桌子乡等小中巴车时,对面商店一个人瞅着我,目光没有离开的意思。我看着面熟,但想不起他是谁,便没有勇气主动打招呼。谁料,他径直走过来了,“回来了?”“哦,你是……”我想不起对方是谁,不好意思地说道:“我在西藏待了几年,记忆力差了。”“我是中山。看着你确实有变化。”我简单介绍了我的情况,打车离开了。中山,名字很熟悉,在颠簸的中巴车上我终于想起来了。三年前,聊过天。他还是我的恩人,上大学那阵子,他曾借过钱给我。因为乡干部收入不多,他业余开了个小商店,每次回家都去他那儿聊一会儿。真是失敬,都是氧气惹的祸。缺氧使人健忘,一下子氧气多了还是影响人。
时空差异,日子久了,援藏经历就像一场梦,开始变得渐行渐远。但这又不是梦,许多援藏人爱上了阿里,自愿留在了阿里。往届援友李强、刘俊杰调藏工作,援友张勇第二次走进阿里。我们这届援友程文杰、吕智勇继续在阿里留任。1995年,全国对口支援西藏全面启动。陕西先后派出张宁岗、李忙全、卜龙、王彪等七位援藏领队,带领二百多名年轻干部无私支援阿里建设,仅仅我们第六批工作队手上,三年内投入财政资金二点三亿元,建成援藏项目四十九个。第七批四十四名干部已经接过接力棒,在阿里高原继续奋斗。在拉萨援藏工作交接会上,高原反应严重的陕西省委组织部长毛万春,鼓励第七批干部为阿里发展稳定施展才华,希望我们第六批回乡后为建设“三个陕西”贡献力量。2014年7月16日至17日,陕西省委书记赵正永率我省党政代表团专程到西藏阿里考察援藏项目进展情况,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帮助阿里人民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飞越喜马拉雅山的海鸥栖息在班公湖上
陕西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援藏工作,支持阿里建设。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就像我去阿里之前一样,根本不知道西藏什么样,援藏是怎么回事。2013年秋季,我住院治疗关节炎时,就听到了一个误解援藏的笑话。
关节炎是我援藏第二年得上的。援藏结束了,利用休假时间,我生平第一次住进医院。当时,发现周围做治疗的都是老年人,人比较多,要排队治疗。住院时间长了,和大夫熟悉起来,不免聊起阿里。
年轻的主治大夫,听说我援藏回来,便问道:“你们跟当年的知青下乡差不多吧,好多人下去都回不来,你这回来了,还挺好。”
“我们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跟知青下乡不一样。知青下乡是下乡锻炼,走群众路线。我们就像文成公主进藏一样,是去加强团结、支援边疆建设的。”
“找对象去了?”年轻大夫开玩笑说。
“哦,阿里姑娘少,没戏。”我也被他逗笑了,“过去团结是靠和亲,我们是连人带钱一块儿过去的,通过修路、盖房加强关系的。”

阿里高原离天最近,白天一目千里,晚上星光灿烂
这个笑话大大激发了我的写作激情,我要尽最大的努力把阿里和援藏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关注阿里,了解援藏,支持阿里。
后来,在漫长的雾霾天里,上班之余就关紧门窗尽情写作。在阿里适应了缺氧的环境,在西安十天半月不开窗户,我都觉得氧气充足。品着雪莲茶,听着阿里民歌,我的思绪尽情在雪域高原的蓝天白云下徜徉。年底书稿初成,却发现自己出现莫名其妙的头痛。只好暂时放下书稿,进行中医治疗。
春节后,精神状态好转,我发现书稿太粗糙。就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改稿,力求文字通畅一些。不过,由于文字水平浅薄,对许多想要表达的东西都未能尽情达意,只好作罢。权当抛砖引玉,读者有可能的话最好去阿里走走。当你完全置身于那里特有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时,你将会有新的感动和发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照了《阿里地区志》和新华网、西藏新闻网等媒体报道,参照了格勒、闫振中、赤烈塔尔沁等人士的著作,还参照了援藏干部的口述素材,在此一并致谢。还要感谢阿里地委宣传部、阿里摄影协会,阿里当地干部、援藏干部和其他人士提供珍贵的照片。

作者在阿里驻村时为演出牧民献哈达
最后,要特别感谢陈忠实老师在身体欠佳之际挥笔赐文,感谢王巨才先生为本书题词,感谢贾平凹、肖云儒、叶广芩、莫申、商子雍、聂昱冰等名家百忙之中给予点评。
感谢阿里,扎西德勒!
2014年10月1日
西安大雁塔
作者及图书内容
谢恩主,生于商洛山阳,长在延安黄龙,现居古城西安,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陕西日报》、《延河》、《延安文学》、《人文杂志》、《新西部》等报刊发表作品50余篇。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作为陕西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在西藏阿里工作,任职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援藏事迹被《西藏日报》、新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雪域阿里》是谢恩主第一部非虚构散文集,以作者在“生命禁区”、“西藏的西藏”——阿里的援藏经历与真实见闻为线索,介绍了阿里独特苍凉的高原风光、珍稀可爱的野生动物、古朴神秘的民风习俗,记录了援藏干部和当地干部的同甘共苦、无私奉献,以及与死神搏斗、与严寒较劲、与孤寂为伴的绝望与新生,彰显了藏族群众的豪侠仗义、勤劳勇敢和虔诚向善。
该书由著名作家陈忠实、高建群分别作序,贾平凹、肖云儒、叶广芩、莫伸、商子雍等联袂推荐;2015年6月被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
《雪域阿里》出版以来,引起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文艺报》等100多家媒体进行报道,网页点击量达上亿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