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名单公布 陕西4名科学家入选

管晓宏院士
西部网讯(记者 彭芬) 今天(11月28日),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陕西四名科学家入选,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管晓宏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郭烈锦教授、西北大学张宏福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邵明安。
管晓宏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是我国系统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IEEE Fellow。
科研领域
管晓宏院士长期从事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针对能源、电力和互联网等网络化系统,提出了系统优化、物理安全与信息安全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解决了多个公认难题,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为能源电力等系统的提效节能和保障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成就
管晓宏院士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美国李氏基金杰出成就奖和多篇国际最佳论文奖,目前担任国务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IEEE智能电网汇刊编辑。

郭烈锦院士
郭烈锦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任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是我国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家。
科研领域
郭烈锦院士主要从事能源动力多相流及氢能科学技术的研究。针对化石能源洁净高效、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的转化利用的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建立了复杂多相流及能质传输和转化、多相流测控和流动安全保障等的理论,创建了超临界水蒸煤制氢、太阳能光催化多相连续流制氢等能源转化利用的新理论新方法,成功应用于热能动力、航天、海洋石油等多个领域,取得系统性创新性成果。
学术成就
郭烈锦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

张宏福院士
张宏福为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科研领域
张宏福院士主要从事大陆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研究,以深源岩石及其捕虏体为对象,探索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机理,揭示岩石圈演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他提出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是大陆岩石圈组成转变的主要机制,并论证其具有全球普适性,从而阐明了稳定克拉通破坏的机理。提出并论证了克拉通周边板块俯冲碰撞作用造成的熔/流体活动是导致岩石圈组成转变的外部控制因素,即揭示了交代熔体的来源及构造背景。首先将新兴的非传统稳定(Li-Fe-Mg)同位素应用于我国岩石圈地幔演化的研究中,更好地限定了参与橄榄岩反应熔体的组成和来源。
学术成就
张宏福院士发表论文189篇,其中SCI收录152篇。特邀编辑Lithos和Gondwana Research专辑2部。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邵明安院士
邵明安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是我国土壤物理学家。
科研领域
邵明安院士主要从事土壤水动力学和土壤水植被定量关系等研究。建立了土壤水运动的广义相似理论和溶质迁移的边界层理论,求解了土壤水分运动的Richards方程的解析解和溶质迁移方程的边界层解。提出了土壤水力参数积分法和相似法。完善了植物根系吸水机理模型,提出土壤水分有效性动力学模式,建立了小流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模型,为农业节水和黄土高原植被建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学术成就
邵明安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