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陕西故事:榆林作家柳青的故事

新浪陕西
关注近日,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协办的第二届“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陕西故事”决赛举行,经遴选来自全省的22名选手讲述了守护根脉、传承文明的历史故事,理想如炽、信念如铁的革命故事,革故鼎新、开放共赢的发展故事,忠于人民、报效祖国的奉献故事,英勇无畏、执法为民的公安故事和继承传统、源远流长的民俗故事。这些故事汲取历史智慧,抒发秦人情怀,传递陕西价值,弘扬社会正能量。诚请您了解关注,品读陕西地方志文化。
柳青的故事
选送单位:榆林市地方志办公室 作者:霍光辉 讲述人:于斌
著名的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称其为“我的文学教父和导师”。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他就是脍炙人口,名闻中外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作者,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人――柳青。
柳青在写出《铜墙铁壁》以后就名满文坛,建国初曾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一员访问过苏联。这个代表团是从当时中国的几百位作家中选出的十几位代表,能够入选,可以说他已功成名就。但是,柳青,他毅然离开大城市,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住了下来,一头扎进农民堆里,以此为乐。一开始,村里没有住处,他就住在村头破庙里。他身居破庙宇,心向稻草棚,白天跑农村,晚上写笔记。他和农民王家斌同住一间草棚,同睡一盘土炕,同吃一碗玉米糊糊,一起上地,一起收工。他和农民有拉不完的话,他和农民穿差不多的衣,他和农民留一样样的头,好像一家人,生人根本认不出这里边还有个大作家。正因如此,他笔下才能流出《牲畜饲养三字经》这种与其身份不符的通俗文艺,才能涌出梁生宝、冯有万、任欢喜、高增福、生宝娘、任老四、梁大老汉、梁三老汉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柳青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写出名作,与他的高风亮节密不可分。柳青一贯轻财仗义,是精准扶贫的先驱和榜样。虽然那时没有这个名词,但他就是这样做的。在一般干部一个月挣三十多块工资的年代,他一次就给寺沟村寄回去几百块钱,让村里整修小学,整修水井。他将第一部《创业史》的基本稿费和第一次十万册的印数稿费两宗共16065元全部捐给王曲公社发展工业。他把中国青年出版社预支的三千多元稿费,分文不动留给皇甫村拉电。有人也许会说,那是他钱太多,没处花。绝非如此。柳青自己十分节俭,他不买房,不买家具,直到去世,都没有奢华过一天。一次,族弟,刘伯英去看他,见他买东买西还抠抠掐掐,待客饭也平平常常。 他就是这样普普通通。
柳青热爱文学,热爱写作,他的本分是写作。但他自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参加革命后又受党教育多年,满脑子都是爱国主义、忧国忧民和为人民服务。他在文化革命中被多次批斗,但一出牛棚,就抛开了个人恩怨,满腔热情投入工作,对国家对人民对家乡不改初衷,关爱备至。他晚年多病,往往是拔开针头,拿起笔头,一边喘气,一边写作。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不忘故里,心系陕北。他趴在床上,艰难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起草《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友人来看望他,见到他的样子,十分心疼,劝他不要写了。因为当时是“以粮为纲”,他这种建议属于不合时宜。但是他不为所动。这也与他经常和来访的陕北老乡促膝谈心是分不开的。如果高高在上,见了老乡们敷衍应付,或者听了老乡们诉苦也不痛不痒,或者只考虑自己,不关心他人,他何必冒这个风险?历史证明,柳青是正确的!同时证明,柳青是伟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