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农家乐迎四星级酒店厨师 一月收入3万元
摘要: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创客文化”炙手可热。
本报记者 宋贝贝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创客文化”炙手可热。
在 仍然有大量农村青年走出去打工的大背景下,另一些人却从大城市走回来,在土生土长的农村不甘落后,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转型当起了“创客”。他们有的依托“互 联网+”把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有的通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经营,有的利用新思维改造经营模式……他们扎根农村,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实现增收致富,用新思维重新定义农业,成功创业。
在上王村,也有这么一群青年,他们对乡村旅游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善于借助互联网平台推销商品,懂得品牌营销的策略,清楚游客的需求……这一切,让他们的事业风生水起。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扎根乡土、圆梦家乡的“创客”。
阮林辉:“我的事业在家乡”
回到农村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在很多人的不理解之下,阮林辉从没有后悔过,他走的这条路,不仅为全家撑起了一片天,也满足了自己一直以来“农夫,山泉,有点田”的小梦想。
1986年,阮林辉出生在上王村。那个时候的上王村,只不过是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村落,这里和中国大多数落后的农村一样,靠天吃饭。人们过着寻常农民的生活,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可 是阮林辉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在他19岁那年暑假,家里来了一个电气企业老板,碰巧阮林辉就是学习电气设备的。老板一眼看中了他,问他愿不愿意跟随自己到外 面闯一闯。阮林辉当即打了包袱就跟着老板走了。在外打工的几年,阮林辉用自己的勤奋、努力、严谨赢得了老板的赏识,一年多的时间就做到了项目经理。后来的 工作更是顺风顺水,他跟随老板去过河北、湖北和山西,很快成长为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更多的经历增长了阮林辉的见识和智慧。在走过了很多地方,看过了很多 城市,经历了太多人情世故后,阮林辉反而越来越怀念自己的家乡,一颗“回家”的种子一直在心底酝酿。
如果说当时的决定太冲动,被家人和朋友不能理解的话,那么多年后在城里已经做到电气业的中层,却又选择返回故乡,则更让人无法理解了。
“我 心里有一个小梦想,简单地说就是‘农夫,山泉,有点田’。”阮林辉说,“在外面干得越久,为公司创造了越多的效益,我就越多次地会想,我的家人,我的父母 还在过无依无靠的生活,他们的年纪大了,家里又很忙,指望不上我,我空有这么多力气却帮不上自己最亲的人,回家的欲望就越来越强烈。”
那 是2008年,上王村的农家乐已经办得风生水起,成了西安人节假日休闲放松的好去处。阮林辉的父亲做得一手好菜,也成了上王村一家挂牌营业的农家乐。当时 正是上王村生意的上坡时期,村里每天都会来好多城里的旅客,农家乐家家爆满。阮家因为只有父亲母亲和妹妹,没有儿子这个顶梁柱,人手显然没有别人家充足。
饭口时候做不出饭,缺少人招呼生意,很快阮家就陷入了困局。也正是在这个当口,家里的困境成了阮林辉回家的由头。依然如上次离家般冲 动,他再一次立即辞职回乡。一回到家,“阮家”这块招牌就被阮林辉救活了。从此父亲只用炒菜,母亲收拾打杂,妹妹嫁了人。阮林辉全身心投入家里的生意。
他 看准了市场的需求,不仅雇来了帮忙的人,还立即开通了自家农家乐的网上团购业务。在美团、大众点评网上,首批出现了“上王村农家乐阮家”的信息。他还开辟 了新的业务区域,那就是辟出自家空闲的房子,稍加装修,成立“阮家农家客栈”,又联系携程网上门收集信息、签订合同。很快就有了源源不断的上门客。
“现在结了婚,有了女儿,更觉得当初回来是正确的选择。尽管再多的人走出去了我不羡慕,我在我的故乡发展我的事业心很踏实,也很幸福。我对我的乡村有信心!”站在“阮家”的招牌下,阮林辉笑得很灿烂。

贺勇:在家当星级酒店厨师
贺勇:在家当星级酒店厨师
贺勇今年31岁,高中毕业后在西安学厨师,毕业后辗转几家餐厅档次一路升级,最后在二十六七岁时在西安市一家四星级酒店中餐部当厨师,收入相当可观。当家里的农家乐办起来后,父母在家当厨师,贺勇在酒店当厨师,互不相干,倒也从来没想过改变。
偶然的一次,贺勇休假在家,家里的农家乐来了三位客人,点菜用餐完毕后,客人就跟贺勇的父亲聊天。言语中表示,饭菜的味道不错,就是感觉有些粗陋,不上档次,毕竟是普通的农家饭,本想着在这里定下今年的年会餐,但是看来不行。
父 亲是个老实人,连连说是。贺勇却听着心里不舒服,上前问道,“请问几位你们想定哪些菜,我是厨师,现在可以给你们做,就算你们今天免费试菜!”客人随便说 想吃沸腾鱼,贺勇立马换了衣服进厨房。平日里觉得家里的农家乐不上台面不用自己出手,今天遇上了挑战,厨师出身的贺勇简直是信手拈来,十几分钟过去,一盆 色香味俱全的沸腾鱼上桌了。只见红油灯笼辣椒飘香,雪白鱼片嫩而不碎,配菜皆鲜脆入味,令客人倍感意外。
“你儿子做菜这水平,就是放在 西安的星级酒店,也不算低啊。菜做得又快味道又好!”这三位客人一边吃着一边赞不绝口,最终拍板明天的年会餐就定在这里,指定让贺勇下厨。第二天的年会迎 来了一百多人的公司员工,贺家里里外外坐满了客人,桌子都摆到院子外面去了,客人们吃了都说好。“只是把我累坏了,从早上5点干活到晚上!不过心里很高 兴。”贺勇回忆说,“而且当月我们家收入就超过了3万元!”
自从这次经历后,贺勇想好了回家自己干的路。从西安酒店辞职后,贺勇一天也 没休息,直奔家中的厨房研究农家乐菜式。“农家乐饭菜虽然要创新,但不能失去农家菜的原汁原味,我的做法是把农家菜做得更精致些,把在酒店做菜摆盘配料的 经验拿出来用于农家菜,让农家菜更香更好看。”贺勇说。
除此之外,贺勇在闲暇时积极联系以前酒店的客户、旅行团朋友,请他们来自家的农家小院坐坐。慢慢的,“贺勇农家”的公司聚会、团队生意络绎不绝,在行业内越来越有名气,突破了散客难续的境况,贺勇走出了一条生意路。
王哲:师从厨神也回乡
与前两位不同,王哲没有在外打过工,年纪也不大,只有26岁。可是天赋异禀的他年纪轻轻就师从“厨神”刘凤凯,练就了一身好厨艺。很多人说他经营农家乐是大材小用,应该谋求更好的发展,可是他就是很执著于自己家的这份事业,用他的话说,就是“自得其乐”。
王 哲小时候上王村的农家乐已经兴起,那时候他就想好了去外面学厨师回家效力。在外学习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的机会他荣幸地得到了“厨神”刘凤凯师傅(国家特级 烹饪技师,陕西国宾馆总厨师长,多次操办国宴)的指点,让他激动不已。那么多学生,为什么刘凤凯老师单单指点了我?当时还只是个小学徒的王哲过后总在想这 件事,也因此对学厨更加热爱,更加充满动力。
无独有偶,王哲有一次在家下厨,刘凤凯师傅竟然到了他们家的农家乐吃饭。王哲发现后,自己 独担大厨,精心地给自己的老师做了整桌菜。刘凤凯开始只是抱着平常心吃饭,但却在饭菜中吃出了不寻常。“刘凤凯老师吃过饭之后,说这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厨师 做的,并非普通的农家菜,我心里高兴极了。”王哲说,“这才敢露面。”
刘凤凯知道了是王哲下厨做的,又听他叙述了曾经的一面授教,也觉得缘分不浅。刘凤凯给王哲说,虽然你是专业出身,但是还是有很多环节处理得不好,要多加学习。并给王哲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让他有问题可以去找他请教。
这 下王哲有了一位高人指教,恨不得天天去跟刘老师学艺。可是多年来做简单的农家菜做惯了,王哲一时半会儿总是改不了做菜的习惯,刘老师的精益求精可是给了王 哲很多苦头吃。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王哲慢慢改掉了自己身上年轻人的浮躁,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稳重和静下心来做菜。
吃过的这些苦头既是坎 坷,也是刘凤凯对王哲的考验,日子久了,刘凤凯看到了王哲的执著,就正式收王哲为弟子了。“身为厨神的徒弟,不是只有光环,而是有很大的压力和动力。我得 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要一直进步,不能停滞不前,不能对不起这个徒弟的名称,更不能丢我师父的人。”王哲说。
就这样,王哲一边继续和 师父学习,一边用心经营自家的“上王村古镇酒坊”。王哲不仅厨艺好,为人也很热情活络。“每次有熟人来或是慕名来的朋友,我就多炒几个拿手菜。农家就是要 让人觉得真正来到了过去的农村,就是路过人没钱也会管顿饭,多炒个菜没什么,做人交朋友不能太计较得失。”
王哲越是这样,来他家喝酒吃菜的客人越多。第一次来的顾客也会留他的联系方式下次再来或是介绍朋友来。就连秦岭脚下的野生动物公园也和王哲家的农家酒馆捆绑销售,388元的套餐包括“动物园+游乐场+上王村古镇酒坊”,取名“一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