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社会

雪域阿里|牛的羊粪

摘要: 在阿里,大多数地方戈壁与荒山相伴,没有树木,灌木稀少,农牧民烧水、做饭、取暖,全都要用牛粪、羊粪。牛羊粪很金贵,牧民都在自家的草场上捡牛 粪。乡村干部或外来生意人没有牛羊粪,就要掏钱到牧民手上买。我在盐湖乡驻村时,曾试图与司机尼玛一起捡牛粪生炉子,跑了几面坡才见一片沙地上存留几处新 鲜的牛粪。我嗅了嗅,没有任何臊臭味。但是没有风干,没有办法捡。尼玛说,干的牛粪捡不到,牧民提前捡走要卖钱的。于是,我们找到最近的一家土坯房,花六 元钱向牧民买了一袋子。干牛粪用打火机一点就着了,炉子生起来容易多了。我不仅心生感慨,在雪域高原牛羊对农牧民太重要了。不仅吃的、穿的、用的来自牛 羊,就连牛羊的粪便都是生存的必备物品。

作者:谢恩主

在阿里,大多数地方戈壁与荒山相伴,没有树木,灌木稀少,农牧民烧水、做饭、取暖,全都要用牛粪、羊粪。牛羊粪很金贵,牧民都在自家的草场上捡牛 粪。乡村干部或外来生意人没有牛羊粪,就要掏钱到牧民手上买。我在盐湖乡驻村时,曾试图与司机尼玛一起捡牛粪生炉子,跑了几面坡才见一片沙地上存留几处新 鲜的牛粪。我嗅了嗅,没有任何臊臭味。但是没有风干,没有办法捡。尼玛说,干的牛粪捡不到,牧民提前捡走要卖钱的。于是,我们找到最近的一家土坯房,花六 元钱向牧民买了一袋子。干牛粪用打火机一点就着了,炉子生起来容易多了。我不仅心生感慨,在雪域高原牛羊对农牧民太重要了。不仅吃的、穿的、用的来自牛 羊,就连牛羊的粪便都是生存的必备物品。

令人难忘的是,一次与乡干部在盐湖乡最高档的四川饭店吃饭,天冷得坐不住。老板娘为我们生炉子,先放了些烂纸片,点着后倒一锨羊粪,反复几次,就是 生不着,冻得人直跺脚。当时外面在刮大风,我问是不是天气影响。旁边的一位藏族干部说,是她的羊粪不好,应该用“牛的羊粪”。“牛的羊粪”,我听着大惑不 解,难道是这羊粪的颗粒不够大,要说是牛粪绝对不能这么表达,很想搞清楚他说的是何物。可这位干部继续笑着说:“就是牛——的羊粪,牛牛的羊粪。”我一听 更糊涂了,猜谜的样子把大家逗笑了。不过,与大家一起笑笑,感到不那么冷了。

[羊子驮盐]

待在阿里时间一长,我了解到牛羊不仅为农牧民吃穿用贡献全部,还为他们运东西出苦力。不说体大身壮的牦牛,就连个头较小的羊子也要承担运输任务。革 吉盐湖是西藏最大的盐湖,自古以来就因盐的质量上乘和口感纯正而声名远扬。我所待的羌麦村村委会院子,就有一个盐库。一天,一个四川老板来买盐。我看到, 堆满盐袋子的仓库一角,曲达和几个藏族妇女,正在手脚麻利地往车上背盐。很快车装满了,五百袋盐卖了五千元钱。看盐库的曲达非常高兴:“东风车好,拉得 多,多拉几次,拉完了,村上继续去挖。”身旁的达确也说:“现代化真是好,有了大汽车,过去牧民让羊子驮盐去卖,一走几个月不知有多辛苦。”随后,他讲了 一个羊子驮盐的故事。

在阿里和平解放前的噶本政府时期,有个牧羊的小伙子特别喜欢唱歌,除了流传的民歌,天、地、人、物,见什么唱什么,一边牧羊一边驮盐一边唱歌,快活 潇洒,令人羡慕。有一天装盐时,他正唱着“男子汉食容三岁羊,外把一升糌粑装”,一个收盐税的小官听到了歌声。这个小官一直想霸占小伙子的羊群,又苦于没 有借口,就抓住这次机会,哈哈大笑说:“你口出狂言,什么食容三岁羊,外把糌粑装!我们打赌,明天给你一只羊,一升糌粑,你全部吃下去我不收盐钱,要是你 吃不了,你这群羊就归我喽!”这明显是整人,但是当官的得罪不起,小伙子只好答应。第二天一早,那个坏官果真带来一只活羊和一升糌粑。小伙子熟练地宰羊、 煮肉,边煮边吃边劳动,等他往羊背上驮最后一驮子盐时,地上除了羊头,一只羊和一升糌粑全部进了肚子。那坏官正要赶走羊群时,小伙子驮好盐驮子转身回来, 坐在草坪上,拔出腰刀吃羊头,打开羊颅吃脑髓。随后,站起来唱着“羊脑是良药,盐钱不交了”,一挥手把头骨抛向湖中。那坏官看得目瞪口呆,跺了一下脚离开 了。

[排队挤奶]

听着羊子驮盐的故事,我想起鲁迅先生对牛的赞美“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我感到阿里羊子的奉献不亚于鲁迅说的牛,一生不光要献出绒毛和鲜奶, 小小的身材还要干繁重的体力活。在内地一般牛羊不怎么产奶,产奶主要由专门饲养的奶牛、奶羊提供,而在雪域高原所有成年的雌性牛羊都产奶,是人们唯一的奶 食品来源。有一次,我从普兰返回地区途中见到牧民挤奶的精彩场面。车子快到门士乡的时候,我看到在绿草肥美的宽阔河滩上,金灿灿的霞光下,一群羊头对头交 叉站着依次排成长列,一对母子忙活着挤奶。母亲一手提着小木桶,一手在羊尾处挤奶,小姑娘向大木桶倒奶。挤过奶的羊子自动走开,或悠闲散步,或卧在一旁, 耐心等待着队列里的同伴。

牧民把奶带回帐篷,除了留一小部分饮用,大部分用来制作酥油。牧民自制酥油不含添加剂,质量好,但是比较费工夫。牧民一般用皮囊(从口部剥下的四肢 腹背均未划破的整张羊皮)提炼酥油。将酸奶倒入皮囊里,然后吹气让皮囊鼓胀,抓紧皮囊口部,前后摇荡,半小时奶和油脂分离;先倒出奶汁,把皮囊里的油脂挤 出,放入凉水中凝固成团,再通过挤捏、拍打等办法除去水分,即成酥油。而改则等地方是用木桶提炼酥油。我在措勤宣讲时看到,两位藏族妇女双手拿着又粗又长 的木棍,在木桶里打压,恰似内地的男人们筑墙打夯,有点滑稽。但看着帐篷上的蓝天白云和阿佳们淳朴的笑脸,我感受到了藏民劳动时的欢快与豪情。

[加工“软黄金”]

在牧区以牛羊为生的牧民,每年都要剪毛、抓绒,卖给商贩换取一些生活用品。剪毛、抓绒前,牧民要举行祭神仪式,以求获得丰收。剪绵羊毛的活儿,一般 由男子承担,时间在藏历六月(比汉族农历时间晚半个月左右)。听说剪腹部长毛的时候,绵羊比较乖,站在地上不动;剪其他部位的羊毛时,则要把腿捆绑起来。 羊毛的质量要数当年出生羊羔的最好,而且绵羊不同部位的羊毛质量也不相同。牧民们会根据质量去分类存放,分别用来编制毛织品或制作绳索。抓绒,指的是抓山 羊绒。阿里山羊绒质量上乘,仅次于藏羚羊绒,号称“软黄金”。抓羊绒时间在藏历五月。抓绒时,山羊比较疼痛,需要将四肢捆绑,用木梳或铁梳,以适当的手劲 和速度进行。

山羊绒质量好,经济价值高,但是牧民加工不了,过去主要出口到印度等中亚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后,主要卖给内蒙古鄂尔多斯等企业。农牧民自己能加 工的东西,主要是用羊皮制作皮袍,用羊毛制作卡垫等。我在革吉还见到羊羔皮制作的帽子。年轻姑娘们都戴着羊羔皮制作的帽子,洁白的羊毛外露,周围呈圆形, 下面小上面大,形似漏斗,与身上的彩色藏袍搭配在一起,走起路来,别具一番风韵。

近些年,“软黄金”山羊绒的开发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刚到阿里时,听说有种叫“金哈达”的羊绒产品很有名气,一打听,原来是鄂尔多斯集团专门利用阿里 的优质山羊绒打造的一种羊绒产品,因为羊绒质量上乘,做工又很精细,所以价格昂贵,成为阿里最高档的旅游纪念品。一条普通的围巾就得一千多元,一件外套价 格在万元以上,而且没有任何还价余地。我们这些普通的援藏干部,也是消费不起的。后来,地区行署鼓励当地人加工羊绒产品。2011年,一位当地藏族老板生 产的羊绒产品“阿斯尼”上市了。据说这个名字是由当时的地区行署专员达娃扎西取的,意为“阿里思念你”。我曾到店里看过,价格果然比金哈达便宜,一条围巾 要少几百元。老板特地给我介绍,“阿斯尼”用的是阿里最好的日土白山羊绒和改则紫山羊绒,原料与“金哈达”的完全一样,只是名气差一些。我用手一摸,感到 比较舒服,就买了几条带回陕西,家乡的亲戚朋友都为其品质叫好。2013年,我离开阿里前,看到“阿斯尼”更名为“雪绒王”,据店铺藏族经理介绍,“雪绒 王”听着大气,还有“雪域特产”的味道。

[惜杀惜售]

羊子一生辛勤奉献,最后把毛皮和血肉交给主人,这是牛羊的宿命。不过,主人与牛羊也有了深厚感情,他们吃牛羊,却不随便杀它们。达确讲,革吉老百姓 杀牛羊一般集中在藏历十月至十一月,约一周杀一次,而且要避开每月十五与三十两个日子,将未来半年的肉全部准备好。除了结婚等特殊情况,一般不再宰杀牛 羊。达确还说,藏族人忌杀生,因此杀牛羊要请他人代做,万一请不到人自己动手,就用绳子把羊嘴捆住,堵住鼻孔,令其窒息而死。等牛羊死了,才能动刀子,操 刀之前还要念经,用转经筒在牛羊的脑门点一下,再砍掉脑袋,剥皮开肚,分解清洗。剖开牛羊时,不能让血溅到自己胸前。藏族人不杀四岁以下的羊,女人不能沾 边,打下手都不行。

“半年不杀牛羊,难道都吃风干肉?”我有点纳闷。

“不是的,老百姓存肉有很多办法。”达确讲,牧民们先吃内脏,然后将牛羊肉切成几大块,填回牛羊皮里,再拿到屋外冷冻起来,需要时又一块块掏出来, 牛羊肉依然新鲜。还有人把内脏装进牛羊胸腔,到第二年春天还有新鲜内脏吃。听到这里,我想起他从自家里拿来的半干羊胯子,问他是不是这样贮存的。他说是 的,是年内萨嘎达瓦节之后杀的羊。“现在人都喜欢吃新鲜的,不存放那么长时间了。”达确说,“但是杀得比较少,都是自家人吃。”

“牛羊除了自己吃,老百姓卖不卖?”我在地区听说农牧民有“惜杀惜售”的观念。

“很少卖,牧民卖的都是砍头去皮的羊子,卖活羊,害怕被人用刀子宰杀。”达确叹了一口气。

农牧民不愿意卖牛羊的情况,我是知道的。近几年,自治区为了保护生态,推行退牧还草政策,符合指标的农牧区县要对农牧民按人口给予补贴。陕西的朱老 板听到消息后,赶到阿里买羊,可是在农牧局援友的大力支持下,才买了一车羊,他原本是打算买三车的。牧民们不愿意卖羊,除了对牛羊的感情外,可能还有挣点 小钱的想法。一只羊每年身上可以剪到一斤多羊毛,或者抓取一斤多羊绒,把它卖掉,可说是一笔重要收入。我想,“惜杀惜售”的主因是牧民除了剪毛、抓绒,没 有其他劳动技能,创收渠道单一,不可简单地归结为思想保守。

“牛的羊粪”,藏族干部讲起话来,多么智慧和风趣啊!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