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美丽乡村、小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月22日下午,西安市召开美丽乡村、小城镇建设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要负责人通报全市美丽乡村、小城镇建设工作情况。
从2014年的214.55亿元到2018年的258.82亿元
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0.6%
去年,全市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荐临潼区和蓝田县申报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全面启动首批市级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4年214.5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58.82亿元,增长20.6%;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42.14万吨;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373.69万吨。全市园林水果总产量达到89.15万吨。
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6个
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达79家
去年,我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鄠邑区成立乡村振兴学院,蓝田县建立17个乡村振兴讲习所,全市参加基层农技推广的农技人员3170人,指导科技示范户5705户,开展农技人员培训会501场次;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6个,推广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60余项,组织申报省市科技项目21项。
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达到79家,新建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总数累计达到70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总数累计738个。
农村户厕改造16.69万户
评选3530户“美丽庭院”
为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具有关中民居特色的美丽乡村,去年,我市制定了《西安市市级领导、区县领导和市级部门“5+2”联系包抓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在高速公路及通景公路两侧启动了6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
2018年全市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16.69万户,村庄新增树木1903.28万棵,447个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8个涉农区县评选出“美丽庭院”3530户,其中市级“美丽庭院”100户,培育出了蓝田县董岭村、高陵区周家村、阎良区付马村、周至县竹峪镇、鄠邑区胡家庄村等一大批美丽乡村。
成功举办大西安农民节系列庆祝活动和西安红五月音乐会群众歌咏活动、广场舞大赛等一系列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在全市8个涉农区县1190个村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和订立悬挂家训活动,在783个村建立了乡风文明一条街和设立善行义举榜。
整顿193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推进5个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项目建设
2018年,全市打造了60个“美丽党建”示范村,对193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开展了集中整顿,协调解决各类矛盾问题126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46个,实施水电路和产业项目23个。
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大力推动“平安鼎”创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雪亮工程”建设,农村社会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推进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高陵源田梦工场田园综合体等5个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项目建设,建立了省、市、区县联动机制,确定了十大改革任务和十大重点工程,加快了以激活存量资源、供给增量资源为抓手的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两镇”镇域居民人均收入提高到15532元
超过全省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70%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采取一系列强力推进措施,先后在全市实施了18个省市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截至2018年底,累计下达“两镇”建设补助资金12.66亿元。
据悉,全市“两镇”建设工作开展以来,7个省级重点示范镇着力构建县域城镇、经济、服务、文化四个副中心,累计完成投资160亿元,镇区面积累计扩大50余平方公里,镇区累计吸纳进镇人口9万余人, 895个工业企业、7所高校及29家苗木花卉企业落地小城镇,县域副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其中,落地重点示范镇的900余家企业,为小城镇提供就业岗位4.89万个,7个重点示范镇新区新增住房3.41万套,已分配入住2万余套,重点示范镇镇域城镇化率由建设之初的44.7%增加到2016年的56.87%,年均增长2.4个百分点。
两个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全部创建成为3A级景区,围绕“食、住、行、游、购、娱”逐项分析“补短板”,促进旅游服务业蓬勃发展,累计接待旅游人数8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5亿元,第三产业已成为进镇群众创业、致富新途径,实现就近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伴随着小城镇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旅游业态的不断丰富,城镇居民收入逐步实现了多元化,收入水平稳步增长。“两镇”镇域居民人均收入由2011年创建之初的7064元提高到现在的15532元,超过全省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70%。
另外,我市实施小城镇整体风貌提升改造工作,累计完成建筑外立面改造超过20万平方米,小城镇镇区绿化、亮化、美化项目实现了全覆盖,镇域垃圾处理率达到85.3%,污水处理率达到82.3%、绿化率达到33.34%,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持续增长的收入水平和舒适适宜的居住环境使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今年我市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9年,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将聚焦“五个美丽”建设,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培育农村特色品牌产业。积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大“粮食绿色示范、设施蔬菜扩建、果业提质增效、优势畜牧提升”四大工程实施力度,完善“一区三带七板块”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力争农产品加工经营收入达到650亿元。
二是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开展9项专项行动。年内实现行政村规划编制、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两个全覆盖,80%和50%的村庄完成村容村貌整治和污水治理,建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5万座。
三是加大示范引领建设步伐。完善市级领导包抓美丽乡村建设机制,汇集力量创建50个“五个美丽”样板村,累计建成3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打造串点连线成片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四是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三变”和金融改革,稳妥推进宅基地改革,高标准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试点任务,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持续推进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等5个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项目,探索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模式。
五是持续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多渠道拓展农村就业渠道,让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2019年认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评选市级十佳优秀示范合作社10家,打造5个电子商务示范镇,25个电子商务示范村,农村电商企业突破400家。
六是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进行政村规划编制全覆盖,完成400个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最后一米”的问题上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来源:西安日报 记者 骆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