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西安

秦兵马俑二号坑时隔18年再发掘 或有更多彩俑面世

摘要: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关于秦始皇陵大遗址的考古工作也一直倍受关注,而近日它更是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为了进一步了解秦兵马俑二号坑的埋藏内涵,4月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式启动二号坑的第二次发掘,计划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此次发掘,采用“边发掘,边展示”的形式,游客可以现场观摩发掘过程,看看兵马俑出土的最初模样。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关于秦始皇陵大遗址的考古工作也一直倍受关注,而近日它更是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为了进一步了解秦兵马俑二号坑的埋藏内涵,4月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式启动二号坑的第二次发掘,计划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此次发掘,采用“边发掘,边展示”的形式,游客可以现场观摩发掘过程,看看兵马俑出土的最初模样。

  再次发掘期待惊喜

“秦俑考古队于1976年在秦兵马俑一号坑北侧发现二号坑,随后组织了局部试掘,发现二号坑是一座地下土木结构的建筑,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4月30日上午,在兵马俑二号坑考古现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研究员、兵马俑二号坑考古队领队朱思红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批准有计划地发掘二号坑,于1994年3月1日,由袁仲一先生主持对二号坑开始第一次发掘。第一次发掘从1994年持续到2008年。1999年,秦始皇陵兵马俑二号坑被评为全国田野考古发掘一等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被授予的第一个田野考古发掘一等奖。“二号坑第一次发掘取得了重大收获,此次启动第二次发掘,说实话,作为领队我感到压力很大,现在,只有倾力去做好每一步,每一个细节,发掘并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秦兵马俑博物馆原馆长、考古学家袁仲一介绍说,二号坑据测埋藏有陶俑、陶马约1400余件,战车89乘、骑兵鞍马116匹,虽然在陶俑总数上少于一号坑,但却独具特色。

“二号坑分为战车方阵、骑兵阵、弩兵阵和车、步、骑混合方阵四种。”袁仲一说,二号坑最特别的就是由这些多种部队所组成的军阵,四个小阵有机结合,构成一个曲尺形大阵,形成“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的布局,它可分可合,分则可以单独作战,合则浑然成为一体,发挥多兵种混合作战的威力。尤其是车、步、骑三个兵种混合编组,是自战国时期步兵、骑兵成为独立兵种后在军阵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和变化,反映了古代“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的战术思想,也为现代的军事历史研究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模型资料。“考古就是一种探索,至于这次发掘能出土什么样的彩俑,现在不好说,发掘才刚刚开始,我们只有耐心地期待。”

据悉,此次发掘从即日起开始,到今年11月份结束。

二号坑彩俑保存最好

1998年在二号坑局部考古清理工作中,于俑坑G18过洞首次发现了保存比较完好的彩绘陶俑,经过清理,共发现8件。2004年至2007年,又在G18清理出土跪射俑7件,立姿军吏俑、立姿俑各1件。2008年,考古队又在G9清理出土两件跪射俑。

“2200多年来,秦俑坑曾历经水火等磨难,一号二号秦俑坑被火烧过,一号坑是大面积过火,二号坑是局部过火,大量黑色灰烬残留在夯土墙上。三号坑没遇大火,但破损程度最为严重,陶俑基本被砸了个遍,有的碎成粉末,根本没法修复。”袁仲一说,地处骊山脚下,三个俑坑都遭过洪灾,再加上深埋地下多年及其它自然因素的侵蚀,使得绝大多数兵马俑出土时已非色彩斑斓,只有或多或少的颜色残迹。相对而言,二号坑彩俑保存得最好。

出土后残留在兵马俑上的彩绘,离开了地下湿度充分的保存环境,失水现象非常严重。当饱水的漆层开始干涸并出现裂缝时,变形就会随之出现。漆层在干燥的过程中,底层剧烈收缩并严重起翘卷曲,从而导致了整个彩绘层与陶俑本体的脱离,这便是造成秦俑彩绘脱落的主要原因。对生漆层的保护与修复,是兵马俑彩绘保护中的一个重大难题。

自兵马俑发掘开始,对于兵马俑彩绘的保护与研究就一直在持续,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立了课题组,后来又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局合作,开始对彩绘保护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艰苦攻关,课题组首先发现秦兵马俑彩绘施有生漆底层和颜料层构成的,并证实其有机层是用中国生漆制作的。彩绘保护的关键是稳定生漆层,课题组成功地找到了运用聚乙二醇(PEG)与聚氨酯乳液(PU)联合处理和单体渗透——电子束辐射聚合这两套保护方法对秦俑彩绘进行了加固,成功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出土的珍贵彩绘陶俑,不但使以后出土的秦俑保留色彩成为可能,也为保护出土的其他古代漆底彩绘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一技术,在保护同类陶质器物上的彩绘方面,得到了推广。

秦俑二号坑彩绘陶俑的发掘出土与保护成功,是多年来秦俑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它不但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秦兵马俑的原貌,而且为我们研究秦代军人服饰颜色的特点、彩绘艺术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资料。

“绿脸俑”应为青面俑

1999年9月,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出土一尊跪射俑,俑身上的彩绘保存较好。铠甲呈赭黑色,甲带为朱红色,缀连甲片的针脚为白色。长襦系粉绿色,袖口镶以天蓝色的花边,裤为枣红色,护腿为粉绿色,履为赭黑色,履带为粉绿色,墨发以朱红色的发带系扎。两道浓黑眉下的双眼,白睛黑珠,炯炯有神。长方形的绿色面庞,洋溢着威武之气。该俑一出土,人们便以其脸色称之为“绿脸俑”或“绿面俑”。

充满了神秘色彩的绿脸俑,其成因人们有多种猜测,是色变?或是绿色人种?或是工匠的错误?或是工匠的恶作剧?或是迷惑敌方的伪装?文物保护工作者对绿面俑彩绘层次结构及彩绘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俑头彩绘的底层及发色的主要成分为天然矿物颜料及植物颜料,面部、颈部等部位的绿色并非色变所致,而是原创作之色。这样,色变的可能性就排除了。秦代刑罚之重,管理之严,何况是帝王陵墓工程,哪个敢儿戏?所以,说是工匠的错误或恶作剧,是不大可能的。至于说是绿色人种也是站不住脚的。若是绿色人种,为何唯有面部为绿色?若是伪装,为何仅此一例,何况又仅限于面部?如何解读“绿面俑”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的又一个待解之谜。

朱思红研究认为,“绿脸俑”应称青面俑。他说,自先民开始意识到色彩时,“青、赤、黄、白、黑”五色便被古人视为吉利祥瑞的“正色”,色彩情感认知和体验便产生了,从而对五色加以崇拜,中国人色彩认知中的五个基本色即由此而来。另外,“青,生也,象物生时也。”引申为出生,少年。人们以“青年”指少壮之年,是因少壮之年如草木方青。称其为青面俑,是因为“青”更能表现这位武士的青春活力。当然,还有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和秦俑艺术创作的多样性,秦俑制作者注意到了通过面部色彩的变化来表现艺术个体之间的差异,青面俑的出现正是其表现。工匠们正是通过面型设计、面部神态刻划,以及面部色彩的运用等塑造出了丰富的人物典型,突破了群雕艺术创作中千人一面的难关。

“由于此前在二号坑中发现的彩绘兵马俑,保存程度较好,此次重新发掘,人们更期待看到精美的彩绘兵马俑。”朱思红说,考古不是挖宝,与繁华的物质世界相比,它是一个创造知识、探索历史的沉默过程,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份责任和荣誉。

文/本报记者 赵争耀 图/张天柱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