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前他写诗把党比母亲 如今82岁的他仍坚持学习
摘要: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每到“七一”,一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成为无数人向党献礼的最佳方式,而这首脍炙人口的老歌,曾经只是作者姚筱舟回报无私帮助自己的矿工们的抒情小诗,因为和雷锋,和才旦卓玛,和朱践耳联系在一起,才被传唱至大江南北、经年不息,“蜗居”在陕西铜川焦坪煤矿的姚筱舟,也因此为世人所知。
井下被人救他执笔报恩
6月最后一天,雨后初晴,在西安女儿家暂住的姚筱舟因为答应记者采访,特意在古城多留了一天。上午10时,他清瘦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因为路难找向我们连声道歉,谦逊的语调,让人一时忘了,这位老人曾因他的创作烙刻进几代人的记忆。
1933年3月,姚筱舟出生在江西铅山县石塘镇,中学时和同学一起投笔从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毕业后,分配到二野十七军五十一师政治部。1951年冬,又随部队赴朝参战,后转业到铜川矿务局工作,从此就一直生活在铜川。
起初,姚筱舟是焦坪煤矿一名采矿技术工,1957年受一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牵连,被撤职下矿采煤。“我受处分下到矿井,矿工们不仅没有因此为难我,反而处处帮助我、照顾我,还救过我的命。一次爆破时出现危险,一位矿工毫不犹豫地趴在我身上、保护了我。”回忆起这些,老人平静的语调露出激动,他双手向前伸出、下压,头颈跟着低掩,用动作还原着当时的场景。
这样的恩情,当年的他,一直想办法回报。“别的我也不会,平时就爱写点小诗。”执笔,在深夜,让感情流泻成诗,成了他最自然的选择。
以党比母亲灵感来自矿工
矿工们对党的感情极深,给姚筱舟带来很大的震撼,也帮助他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
“一开始我不是特别理解,比如每天写信,比如谁要对党说不好的话,他就揍你。后来我了解到,煤矿工人多是穷苦出身,有的一路要饭过来,有的饱受旧社会霸王窑之苦,是党给了他们希望,保护了他们的利益。矿工们和我亲如兄弟,我无以为报,只能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作几首小诗,以表达对党的感情。”
“党是妈,矿是家,听妈的话,建设好家”、“鞭子是窑主的枪杆子,煤窑是窑工的棺(材)板子”……矿工中流传着很多饱含感情的顺口溜和歌谣,姚筱舟都留心记了下来。1958年初春,他一口气写了三首关于矿工的小诗,其中就包括《唱支山歌给党听》。
“在此之前,很多人将祖国比作母亲,但是把党比作母亲的并不多,这样的创作灵感真是来源于矿工群体。”生在江西,但矿区已是姚筱舟难以割舍的第二家乡。
从雷锋日记里被发掘小诗成歌词
小诗最初被姚筱舟以“蕉萍”的笔名发表在陕西省内一份名为《总路线诗传单》的册子上,因情真意切、朗朗上口很快就在工人阶层中传播开来。说起它怎么从诗成歌,又怎么红遍祖国?姚筱舟侃侃而谈,并幽默地打比方,“我是秃子跟着月亮走,还是三个月亮。”
这三个月亮是雷锋、才旦卓玛和朱践耳,小诗后来被春风文艺出版社收入《新民歌三百首》,雷锋把其中两段抄进了自己的日记本。1962年,雷锋因公殉职,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朱践耳在他的日记中读到了这首小诗,并为它谱曲,加上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的演绎,歌曲瞬间走红。
人们辗转寻觅到了身居煤矿的姚筱舟,将这位词作者载入了历史的记忆。姚筱舟说,不是这三个人,《唱支山歌给党听》可能永远只是一首诗,而不会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歌曲,有这样的影响力。
姚筱舟思维清晰,常年坚持学习。去年,老伴去世后,他跟随子女生活,因为患有脑梗、眼睛不是很好,如今的他已很少写诗,但每天仍会看书,最常读的是国学,唐诗、宋词,则是他的最爱。
在老人手边,记者看到,一本《中华文典中华句典》大全集被翻得颇旧,里面很多地方,都仔细做了标注、折页。“我现在老了,不可能像工作时那样回报党,能做的就是经常学习、读报,关注党的发展,期待党的未来。”姚筱舟说。文/首席记者赵蕾图/实习记者李梦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