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企白领小伙辞职养驴 资产已达上千万

陕西传媒网
关注

屈指算来,再有半年多时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季”。大学毕业后,选择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深造、到企业当一名“白领”“金领”是许多莘莘学子的不二选择。
但是,在咸阳市三原县却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刁龙,他毅然放弃了在外企工作的优越条件,另辟捷径,回家创业,当上了“驴倌”,用了短短三年时间,不但还清了所有贷款,而且成为拥有上千万资产的老板,他所经营的三牧关中驴养殖场成为陕西“关中驴”养殖屠宰销售最大的民营企业。
记者采访时,28岁的刁龙以自己的创业经历,劝告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就业选择不一定非要固守城市,呆在高大舒适的写字楼里,在农村、在基层也有着广阔的创业、就业天地,在那里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从外企白领到“关中驴王”
11月18日,记者慕名来到了三原县鲁桥镇三牧关中驴养殖场,只见进门处是一排水泥、砖头结构的平房,设有办公室、职工休息宿舍和简易的厨房。在这个占地35亩的养殖场,雇佣当地农民工12人,实行半自动化的标准养殖。
在大门的正对面就是饲养场,由三间钢结构的长条形大棚组成,设有1000个牲口饮食栏位,分成肉驴、种驴、母驴和幼驴不同的饲养区域,还有驴马活动场地。场内拥有关中驴600头,骆驼12峰、马100匹,是陕西目前最大的关中驴养殖销售基地。
昔日的大学毕业生、外企白领,现任陕西三牧关中驴养殖场场长的刁龙,在距此1公里远的附属企业驴肉食品加工厂刚刚接待一批来自铜川开驴肉餐馆的客人,经过现场考察养殖场的规模,品尝了关中驴肉后,下一步他们将和刁龙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带着一脸兴奋和疲惫的刁龙在他的简易办公室接待了记者。
身穿黑色羽绒服,戴着一副眼镜,为人低调的刁龙,1987年出生,是三原县鲁桥镇武家村人,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2006年,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西安外事学院,学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大学毕业时,靠自己的工作实力,口才和应变能力,被西安一家外企录用,并很快当上了部门主管,每月收入4000多元。
过了三年平稳的白领生活,刁龙突然想换一种活法,自己给自己当老板。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研究,他发现陕西土产的关中驴现在几乎绝迹,却在甘肃、青海等地饲养繁殖,在山东、河南等地关中驴的带皮肉吃法大受欢迎,“如今关中乡下很少有人养驴,规模化养驴是一项空白,再说从家畜种类保护,我觉得也值得一干。”
2012年1月,刁龙写了一份辞职报告,在同事和公司主管领导的再三挽留下,毅然决然背着行李搭车回到了老家当上了“驴倌”,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创业之路。经过三年的打拼,如今成为拥有一家关中驴养殖场和1000平方米的驴肉加工厂,身价上千万的民营老板,被人形象的誉为“关中驴王”。
最多一次亏了7000多元
“我在家和你妈辛辛苦下地劳作,把你供给上大学,你却放着外企的金饭碗不要,非要回农村抱着泥饭碗,你从小长大,见过谁家靠养驴发财的?”听说儿子刁龙要辞职回家养驴,父亲刁照民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儿子靠养驴发财纯粹是异想天开。刁龙的母亲知道大儿子的“犟驴脾气”,知道劝也是白搭,只能坐在一旁,皱着眉头,一个劲地唉声叹气。
一次说服不了父母,就来第二次、第三次……那段时间,只要一到周末双休日,刁龙就坐班车从西安回到三原老家不厌其烦做父母的思想工作,经过半年时间拉锯式的“谈判”,父母只好被迫同意支持他的选择。
刁龙的弟弟刁成,从西安交大毕业后,到美国公派留学,当上了“洋博士”,在美国一家企业干得非常出色,成为当地村民羡慕称赞的对象,也成了刁家族人的骄傲。对于刁龙辞职回家当驴倌,不但他的家人难以接受,村里的乡党,背后议论说;“刁家大娃读书读傻了,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非要跑回农村下苦养驴,那十几年书真是白念了。”
2012年6月,刁龙利用父亲的名义向亲戚朋友借款加上家里多年的积蓄100万元,向银行贷款160万元,注册创办的三牧关中驴养殖场开始破土动工,用了半年时间,平整土地,垒围墙,加上了钢结构棚顶,一个拥有办公室、员工宿舍、标准化驴舍、饲料房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养殖场建成了。
2012年11月,刁龙去甘肃、青海等地,一次性引进关中驴140多头。随后,他在村里找了几个养过毛驴的老人帮忙。由于毛驴本身好饲养又不容易生病,加上家人的帮忙,毛驴养殖很快走上了正轨。
2013年底,刁龙又注册了一家食品厂,专门由其父亲负责做生熟驴肉加工。但是,一头关中驴从生下来到出栏需要1年半时间,到完全具备生殖能力大约需要2年半的时间,周期太长,他只能到外地大量的收购关中驴,于是他就拜当年曾在生产队当过牲畜交易员(“牙子”)的大伯刁照忠为师,到山东、甘肃、青海等地大量收购关中驴。
为了节省开支,赶到目的地后,他们住最便宜的旅店,每天早晨天不亮,就急匆匆起床,到牲畜交易场和养驴户、牙子砍价买驴。由于出道不久,缺乏经验,难免出现看走眼的时候,最倒霉的一次他们竟然一下损失了7000多元。
“既然认准了方向就要坚持到底”
创业初期刁龙信心百倍,2012年12月,驴场竣工时,他激动的泪流满面。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他的女朋友小张,辞去了在北京的工作,从大城市回到陕西农村和他一起创业,当年圣诞节他们举办了简易的婚礼。暂短的喜悦过后,刁龙一下感受了身上的压力。
记者:据说在建养殖场开始的一年半时间,只见投资不见回报,你当时的压力非常大,那么,你是怎么度过那段时间的?
刁龙:那时候,全家人都替我着急,毕竟投入了那么多钱,一旦破产,后果真是不敢设想。那会儿,我爸爸天天在养殖场里转,就盼着母驴尽快生小驴。家里人不止一次问我:“什么时间才能见效益吗?”第二年我的儿子出生了,为了节省开支,除了保证孩子买奶粉和营养供应,一家人缩衣节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当时我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在心里给自己打气说:“既然认准了方向就要坚持到底。”
记者:你当时筹款、贷款投资兴建养殖场时,除了创业激情,对成功的渴望,是否想到万一失败了,哪你该怎样应对?
刁龙:这个问题我也曾想过,特别是在资金链出现短缺的时候,我常常失眠。对于未来的结局,我想,一个就是继续坚持,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再一个就是从头再来,另谋出路。实在不行,下半辈子想尽办法给人还债。
就在经营最困难的时候,刁龙发现在陕西驴肉并不是主流,而在山东河南等流行吃驴肉的地方,早就有带皮驴肉了。他发现了陕西地区带皮驴肉的空白,决定靠带皮驴肉赚钱。而带皮驴肉的价格要比不带皮驴肉高出三分之一,并且养殖周期还能缩短一半,刁龙根据客户的需要,还把驴肉分割成30多个部位,不同部位不同价钱。他背着自己制作的带皮驴肉,在西安、咸阳、三原等地的驴肉餐馆,挨家挨户推销自己的产品,并请餐馆的老板到自己的养驴基地和食品加工厂现场参观,获得用户的信赖,一下打开了局面。现在,刁龙为陕西大大小小上百家饭店提供驴肉,仅三原县城就有几十家驴肉店和驴肉泡馍馆。
大学生创业就业不必固守城市
2014年,除了养驴之外,刁龙又开始多种经营,从内蒙古引进35峰骆驼,120匹骏马,提供给省内外的旅游景点、度假村、儿童乐园,获得不少的收益。就连驴粪、马粪也被当地果农购买,成为有机肥料,一立方40元的价格售出,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六七万元。同时,养殖场每年大量收购玉米秆做饲料,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避免了焚烧污染,真是一举两得。
记者采访时,刁龙坦言,刚回到农村时,自己也感到不适应,毕竟在城市生活惯了,那会放学后或者一下班了,与同学、同事喝酒聊天,上网看新闻、玩游戏,感觉每天都过的特别舒心。回到乡下后,在这里没有朋友聊天,没有哥们关心,面对的只有一群不会说话的毛驴,只能一人孤独的坚守。
说起自己当初的选择,刁龙以自己的创业经历,劝告那些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就业选择不一定非要固守城市,呆在高大舒适的写字楼里,在农村、在基层也有着广阔的创业、就业天地,在那里同样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对于大学毕业生刁龙辞职回家创业的非凡经历,陕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国琪认为,“刁龙这个选择值得点赞”。他说,据媒体报道,2016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将达到36万人,为陕西省历年之最。加之2015年国内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产业结构面临深度转型及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纷纷收缩编制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自谋出路,自主创业,是大势所趋,所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不要局限于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深造、到企业当一名白领,其实,条条道路通北京,只要选择好目标,就不妨大胆地走下去,他们毕竟还年轻,就是走几步弯路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刁龙的选择尽管没有可复制性,但是对于未来的大学毕业生还是有一定的参考学习意义。文/图本报记者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