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西安

西安优秀近现代建筑:建了多少座?

陕西传媒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一提起建筑文物保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古色古香的古代建筑,往往忽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优秀建筑。为加强对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保护,《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出台,并于1月7日起正式实施。作为西部重镇,近现代西安的建筑虽然不如沿海开放城市那样典型,但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地标意义的优秀建筑。

一提起建筑文物保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古色古香的古代建筑,往往忽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优秀建筑。为加强对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保护,《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出台,并于1月7日起正式实施。作为西部重镇,近现代西安的建筑虽然不如沿海开放城市那样典型,但也出现了一批具有地标意义的优秀建筑。

“这个办法的出台,还是有些晚了。”谈到《管理办法》,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林源教授不无遗憾地说:“与上海等城市相对成熟的保护措施相比,西安在对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的力度还是弱了一些。”

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区内原有的优秀近现代建筑也面临保护与利用的双重压力。即便保留住某些类别的这种建筑,建筑所附属着的环境,也被城区的多样开发掩盖掉。近现代时段内的多样建筑,不仅缺失了应有活力,也逐渐被城区内居民忘掉了。

近代:建筑类型丰富 多为公共建筑

建筑是活的历史。纵观我国近现代建筑史,作为西北重镇,古都西安的近现代建筑虽然不如沿海开放城市那样典型,但也可圈可点。“较之于古代,近现代西安获得最大发展的建筑类型是公共建筑。”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西安近现代建筑的学者,西安美术学院教师裴俊超这样评价。

1889年,英国基督教浸礼会在西安东木头市开办英华医院,这是当时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西医医院。1902年,陕西巡抚升允在抚院新址(南院)东花园修建了一座两层楼房和两厢廊坊,成立劝工陈列馆,展示慈禧回京时所留各地供奉的丝绸、漆器、家具、工艺品等,俗称“亮宝楼”。1909年,陕西图书馆在梁府街学务公所(今青年路团市委驻地)创立,这是西安第一所国立图书馆。

辛亥革命后,公共建筑的类型才逐渐丰富起来,西方城市中的一些公共市政、文化、商业娱乐设施陆续出现。1912年,西安东大街两边修建了木结构的两层楼街房。这是近代西安最繁华的商业街市;1913年,在粮道巷创办陕西陆军医院(今陕西省人民医院前身);1914年,成立陕西邮务管理局,为陕西第一个办理邮件汇款的邮局。同年创建陕西电话局,为砖、木、水泥结构西式三层楼房;1916年,英国人迁建英华医院(改名为陕西省基督教广仁医院,今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前身);1917年,修建的易俗社剧场,为西安第一个正规化的剧场。1928年,“民乐园”在东新街北侧落成。

1935年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后,交通条件的改善,大大促进了西安工商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西安近代公共建筑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潮,建筑的类型更加丰富,建筑规模更大,建筑形式也更加多样。

1934年12月,西安火车站建站,是客货运混合一等站,为著名建筑设计师刘凋旎设计。与火车站相连的尚仁路(现解放路),逐渐成为继南院门、东大街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商业中心区。西京招待所就建在解放路上。西京招待所建于1932年,是西安最早、功能设施最齐备的现代化旅馆。1936年,由上海建业营造厂承建的中国银行西安办事处办公楼,为西安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和最好的商业建筑。

抗战爆发后,西安因为偏安于西北,虽然也受到日军轰炸的威胁,但总体来讲,局势较为稳定。这一时期建造的主要的公共建筑包括省国术馆、游艺市场、西京明星大戏院、中正医院、中正纪念堂等。新中国成立后,“中正堂”改名为“群众堂”,成为人民群众的集会场所。1953年,群众堂建筑被拆除,在原址上修建了人民大厦。

现代:地标建筑频出 承载市民记忆

新中国成立前的西安,典型的西方近代建筑虽然不少,但由于战乱、改拆建等种种原因,真正保留下来的并不是很多。其中,有幸保留下来,并为大家所熟知的主要有建国路上的张学良公馆、解放路上的西京招待所、新城广场内黄楼和西大街上的老易俗社等。现在人们能够在西安看到的大部分近现代优秀建筑,主要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比如,西大街上的人民剧院、北门里的陕西建工局办公楼、钟楼十字的西安邮电大楼、新城广场旁的人民大厦等建筑,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东大街上的华侨商店建于1954年,作为1949年后西安第一家新建的大型百货商店,华侨商店无疑是西安上世纪商业发展的标志性建筑;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建于1950年代,由建筑大师梁思成设计,古朴庄严,与西安古城的历史气息相融合;

如今已改造成博物馆的大华纱厂,曾是西北地区历史上建立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现代化机器棉纺织企业。受大华纱厂影响,陕西一度成为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承载了西安纺织业的一段光辉岁月;

被称作“北门大庙”的原西北建筑工程管理局大楼,中国风特色浓郁,与北门城楼相呼应,彰显出古城的风韵;

1953年建成的陕西人民大厦,我国著名的大型庭院式宾馆之一。人民大厦在整体规划上采用中国古典院落的中轴对称布局,同时完美结合了西方古典建筑手法,是西安近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特色:穿着西式服装 戴着中式帽子

“近代以来,西安地处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并没有出现像上海、天津这样的开埠城市或租界区,拥有大量有规划、集中、高质量的西式建筑。但20世纪初期那批中国留学生去海外学习建筑,他们回国后把学到的西式建筑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东西结合风格的建筑应运而生,西安很多建筑正是这样。当时,西安城墙外多是农地,所以好的建筑基本都在城墙里。有一批优秀的近现代建筑成为了西安的地标性建筑,西安人对这些老建筑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教师裴俊超说。

“穿着西式服装,戴着中式帽子”谈到西安近现代建筑的特色,裴俊超这样评价。裴俊超认为,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现代文化的传播,近代西安的建筑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中西合璧成为西安近代建筑装饰风格的整体特征。

该类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建筑的结构和形制是以西方建筑模式为主,但表面的细节处理则吸取了中国建筑传统的表现方式,如斗拱、雀替、花饰的处理等,因此建筑表现出很强的多元文化特征,而且这类建筑的材料运用朴实大方,外表多水泥、清砖素面,体现出一种肃穆雅致的气氛,亲切感人。

位于西安市北大街青年路的止园,就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和西式建筑的形式完美结合起来的典型代表。虽然整个建筑的外观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但整体的建筑形制却属于西式的独立式公馆。整个建筑大体上是传统的建筑风格,但是细细看来,细部装饰上却有很多西式元素。各种元素的运用恰到好处、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西安老火车站票房为一座大屋顶歇山式古典建筑,建筑面积1016平方米,票房中厅空顶,四周为二层环楼,楼上用于办公,楼下为售票室、行包房及候车厅,有旅客站台2座。外观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主体中央候车厅屋顶采用歇山式,建筑屋角翘起飞翼,铺设绿色琉璃瓦,气势磅礴。屋身墙体砌工“磨砖对缝”,呈朱红色。门窗雕刻菱角花纹,屋基四周是散水,精选精凿青石材料,给人们以整齐划一、庄重肃穆之感,同时又可防止雨水渗透建筑物,起到稳固基础的作用。

再比如人民大厦主楼,其建筑形式也主要是古典西式,主楼立面中间顶部采用罗马式“穹顶”,且“穹顶”顶部装饰了大面积曲线图案,额楣做了个山花,以波浪曲线围绕,图案内容为传统抽象夔纹和云纹形式结合体,形式手法与人民剧院山花同出一辙。山花上部设置传统望柱拦板,楣梁下部有花板托陈,图案内容为传统飞禽纹样,两翼还有两个小型装饰山花,属于典型的折中手法。建筑立面最外侧,又设计了两个小型山花与中间形式呼应,达到和谐与统一。

西安近现代地标性建筑大盘点 华侨商店等被拆

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安不仅有着大量古代遗存,还有着一批中西结合、古今融合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它们共同构成了西安古都风貌的基础。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西安有很多近现代建筑被弃用甚至被拆除,可惜可叹,而保护这些优秀建筑已刻不容缓。

建筑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对于西安这座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而言尤是如此。

古城不能没有“老”建筑,“老”建筑屹立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中,看似不显眼,却有着如同老者历经沧桑般的笃定与庄重,气质非凡。

百余年来,那些曾经与西安同风雨、共命运的近现代建筑经历了西安城市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几代西安人的成长与生活。

1、老西安讲述人与建筑的故事

如今,已是不惑之年的柴岚家住西安市新民街,没事她总会步行到钟楼附近的大街小巷转转,在老建筑旁边坐坐。这是柴岚重温自己青春的特别方式,她说,能在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与这些美丽的建筑“相知相伴”,是一种幸运。

去华侨商店逛街买东西、去和平影院看电影,算是上世纪80、90年代追求时髦的西安年轻人最热衷的周末活动。

“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也就是些20岁出头的年轻人,当时特兴看电影、跳舞、逛百货商场。一到周末,三五个好朋友相约,穿着喇叭裤,走在繁华的东大街上,感觉自己可时髦了。我们总是先要去华侨商店逛,因为那儿的东西是最新潮的,年轻人很喜欢。然后我们会去人民剧院、和平影院看看,绝对不错过任何一部上映的新剧,相信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柴岚说。

柴岚是在城墙里长大的,她说自己不仅是个土生土长的老西安,而且还是个彻彻底底的“城里人”。西安城墙里的区域一直是城市核心区,城市的精华都汇聚于此,现在保留下来的比较有名的近现代建筑很多都坐落在城墙以内。“我太熟悉城里了,对每条街每栋大楼了如指掌。不过这些年西安发展得很快,有时候隔段时间没去一个地方,再去可能已经变样了,过去的记忆都模糊了。”

如果说,西安的老街老建筑承载了柴岚这代人的青春岁月,那么对于1986出生的王雪来说,它们则承载了快乐的童年。

“我家住在西郊,我爷爷家在南大街,一放假我就闹着去爷爷家,爷爷会带我在城里逛,城里人多热闹、楼也漂亮。在钟楼的新华书店里看书买书是最开心的事儿,有时候我一看就是一下午。那时我觉得钟楼邮局特别高大,心想要是能住在里面该多好。还有人民大厦,在我眼里就是现实中的城堡,有很多童话故事发生在里面。现在爷爷行动不方便,他常常会问我哪个楼里还卖什么不、哪个店还开着不?有时候不忍心和他说其实城里已经改变了很多。”王雪告诉记者。

人与建筑,一动一静,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城市画卷。不仅是柴岚和王雪,很多老西安人生中的美好时光都与这些建筑紧密相连,建筑成了他们心底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

2、古城失去了多少“老味儿”

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建筑物的生命与城市的脉搏相连,通过一座座建筑,我们可以感知城市发展的脉络。城市建筑的一砖一瓦封存了属于这座城市太多的记忆,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见证着城市的兴衰变迁。

“西安和深圳的感觉太不一样了,来这就是要看古色古香的东西,越是古的老的越有西安味,要是没有这些老味儿,和其他城市又有什么差别呢?”第一次来西安的深圳游客谢巍说。

西安的古城风貌,离不开一座座“老味儿”十足的建筑。随着保护意识的提高,我们对于建筑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不过,近年来,我们也看到,有些建筑依然没能摆脱被拆除的命运。

以华侨商店为例,它最早叫中山大街国货商店,1979年更名为华侨商店。商场高三层,大楼外立面使用了水刷石,表面起伏,大楼顶部还刻有各种图案的浮雕。在那个年代,华侨商店是西安城中少数几个大商场之一,很多老西安对当年华侨商店产品丰富、人流涌动的繁华景象记忆尤深。2011年,华侨商店在西安东大街拓宽改造中被拆除。

“华侨商店没留住很遗憾,我记得当时西安比较有名的两个商场一个是解放大楼,另一个就是华侨商店,而且它在全国也有一定知名度。”在谈到西安拆除了的近现代建筑时,裴俊超说。

至于我们到底失去了多少“老味儿”建筑,可能很难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裴俊超告诉记者:“列入文物保护名录的近现代建筑保护情况较好,其他如剧场及礼堂、宾馆、商场和医院等公共类建筑的情况就比较复杂,有保留的也有被拆的。民宅类建筑拆了更多,像居民楼这样的老建筑,它有使用年限,本身也难以长久保存。因为近代史的划分是从1840年开始,年代跨度较大,拆除的具体数字的确不好统计,就目前的来看,肯定不少。我印象中,像北大街原来的儿童剧院、南院门附近的老院子、八建公司里的一些老楼等等都被拆了;西安火车站,最早民国时候建的,后来拆了,80年代建成了现在的样子;西京医院老门诊楼目前只剩下一组门廊架,当做景观使用了。”

不可否认,多数近现代建筑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使用需求,逐渐淡出了我们的实际生活。但是,它们是我们时代的记忆,对于我们了解城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不能仅从实用的角度去评判它的价值。该如何保护它们、爱惜他们、让它们能焕发新的“生命”,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与责任。

3、让“活下来”的老建筑“活起来”

值得欣慰的是,今年1月7日起,《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根据新规,西安将保护符合一定条件,具有较高历史、科学、文化、教育和艺术价值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同时,还将采取多项措施让建筑能“活起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林源认为,保护建筑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它发挥效益,让它“有用”,把建筑与当下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与人们的情感联系起来。在保护上,要更多依靠公众力量,唤起社会上个人、团体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历经百年风云变幻,这些曾经在西安近现代发展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建筑从未真正老去,而当我们以尊重的态度善待它们时,历史将会与我们对话,文化将与我们同行。

《管理办法》提出,优秀近现代建筑是指从19世纪中期起始,建成50年以上,具有较高历史、科学、文化、教育和艺术价值,并经依法认定的建筑物。其中,反映西安近现代社会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代表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特征、地域特色的建筑物,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建筑物,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9类建筑物可以被认定为优秀近现代建筑。

据了解,在《管理办法》出台之前,相关部门就曾对西安现存的近现代建筑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3个区现存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149处。

针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办法》规定应当遵循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利用服从保护的原则。将优秀近现代建筑分布较集中、成片的区域,纳入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保护规划应当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已批准的保护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拆除优秀近现代建筑。国有的优秀近现代建筑所对应的土地,不得重新出让或者划拨。建设项目中保留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可以不计入该项目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指标。

“《管理办法》出台,为西安近现代优秀建筑戴上了护身符。”林源教授建议说,“相关部门在对优秀近现代建筑认定的时候,应坚持宜宽不宜紧的原则,尽可能多地把目前本已为数不多的近现代建筑,纳入到保护的范围内。”

 西安优秀近现代建筑:留下多少座?

相比较西安的古代建筑,西安近现代建筑的数量少、级别低,但依然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将无法弥补。近现代建筑,同样需要我们及时地挽救、大声地呼喊,使它们得到科学的保护,充分体现其价值,使西安的城市文化链条得以完整保存。

长期以来,西安的近现代建筑地位尴尬。一方面,西安作为千年古都,所遗存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类型,分布广、档次高、类型多样,在全国首屈一指、意义重大。而西安的近现代建筑遗产无论从数量、分布等方面均无法与古代建筑遗产相比,因此在西安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几乎没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西安地处内陆,近现代建筑起步较晚。建筑的类型不够丰富,建筑的规模不够宏大,与沿海开埠城市的近代建筑遗产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全国同类建筑遗产中不够典型,受关注程度不高。

以上原因,导致了西安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据相关资料显示,1998年12月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中记录有76处近代时期修建并在当时有一定遗存的建筑,至2009年再进行普查时,现存建筑只有55处。可见,西安近代建筑的数量十分珍贵,近代建筑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1 现存代表性建筑共149处

说到西安的近现代建筑,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著名建筑师洪青先生。西安人也许不了解洪青的名号,但对于他的建筑作品,一定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如西大街上的人民剧院、北门里的陕西建工局办公楼、钟楼十字的西安邮电大楼、新城广场旁的人民大厦等建筑,同时他还设计规划了兴庆宫公园、华清池等公众设施。

洪青是20世纪初中国第一批留法建筑师,归国后在苏州和上海成为持业建筑师。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专家受聘陕西省政府来到西安工作生活。20世纪中期为西安设计创作了大量重要的市政建筑,数量之多、影响之大、档次之高,无人出其左右。可以说,研究洪青先生的建筑作品,就能了解西安的近现代建筑。西安美术学院教师裴俊超以研究洪青先生的建筑作品切入,深入了解了西安近现代建筑。他认为目前现存的近现代建筑按使用功能应分以下几类:

文化教育及办公类建筑。如西北大学礼堂、陕西电子科技大学原教学楼、西安交通大学老教学楼、陕西师范大学老校区图书馆等;陕西财政厅老行政楼、陕西省体育局行政楼、陕西省建筑总公司行政楼等。

剧场及礼堂类建筑。如易俗社、人民剧院、人民大厦礼堂、西安市老市委礼堂等。

宾馆居住类建筑。如西安人民大厦一、二号楼、西京招待所、钟楼饭店等;止园、张学良公馆、高桂滋公馆、七贤庄等。

商场类建筑。如钟楼邮局、老新华书店、解放路上的百货商场。

宗教类建筑。五星街天主教教堂、东新巷礼拜堂、南新街礼拜堂、西关正街礼拜堂、通远天主教堂等。

据了解,在近日发布的《西安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出台之前,相关部门就曾对西安现存的近现代建筑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3个区现存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149处。西安现存的近现代建筑有一大部分依然沿袭了原有的使用功能,这些建筑主要包括基督教堂、纪念建筑、剧场和会堂建筑。还有一部分的建筑没有按原有功能进行使用,作为西安事变旧址的张学良公馆、止园和八路军办事处被开辟为纪念馆,西京招待所、华峰面粉厂粉楼、忠烈祠等一些建筑被当作办公建筑使用。现存的西安近现代建筑大多数保存良好,但也有一些建筑失于保护存在毁坏的危险。

2 保护范围扩大到非文保单位

“西安目前存在突出问题的近现代建筑大多是非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未来保护工作的重点领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历史教研室主任林源教授认为。

据了解,由于我国对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是随着从“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的保护到“近现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逐渐全面起来的,西安的近现代历史建筑最初受到保护的只是由于其政治历史价值,例如西安事变旧址、八路军办事处。到2004年3月,建设部下发《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西安才逐渐对“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开始关注,作为文保单位的近现代建筑才逐渐增多,如陕西省建筑工程总公司办公楼、西安人民大厦、邮政大楼、五星街天主教堂等。

但是,即使被作为了文保单位,公众对这些历史建筑的认识还是仅仅停留在历史价值上,对建筑的认识还是十分少的。而且,被保护的近现代历史建筑是少数的,还有很大一部分优秀的近现代建筑没有受到关注与保护,面对大规模的城市开发建设,很大一部分的近现代建筑正在遭受被破坏的威胁,比如高陵通远坊的圣心小修院、修女堂,建筑墙面及屋顶已部分损坏。

因此,林源表示:“日前出台的《管理办法》对近现代建筑保护有重要意义。不拘泥于文保单位,而对所有建筑进行重新评级认定,有利于扩大保护领域,唤起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近现代优秀建筑。”

评级认定该保护的近现代建筑是保护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调查登录近代建筑,而且已经完成了《日本近代建筑总览》,登记了接近15000座近代建筑。

根据我省出台的《管理办法》,评级认定的优秀近现代优秀建筑将和文保单位一样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在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得违法搭建建筑物、构筑物;不得擅自拆改院墙、开设门脸、改变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结构、造型和风格;不得擅自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拆卸建筑构件,危害建筑安全;不得擅自在非生产用房中安装动力设备;不得在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等危险和有害物品;不得设置垃圾堆场、排放污水;不得擅自设置户外广告和其他有碍观瞻、破坏环境和景观的活动。

3 让近现代建筑融入现代城市文化

《威尼斯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其中写道:“为社会公益而使用文物,有利于它的保护。”林源也认为“使用价值是建筑的生命”。而如何利用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专家认为,对历史建筑保护最积极的办法不是静态的博物馆式的保护,而是对其进行合理的功能置换。通过改善或改变它的使用功能,对其进行再利用,使其价值得以延续,并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生命力,成为现代城市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大多数近现代建筑,修建的时间较短、结构完好,具备很好的再利用条件。合理的再利用不仅可以使近代建筑获得保护和再生,也将使西安近现代建筑能够融入现代城市文化,成为城市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并创造出新的城市。

对西安近现代建筑的使用、维修和改造都必须遵循文物建筑保护法的规定,防止破坏性维修。应使维修工作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应该建立完备的维修档案。保护好近现代建筑所在环境要对西安近现代建筑所在环境和地段进行一定的保护,防止建筑被孤立地保护。应对环境进行整治与设计,包括地面的铺装、环境设施的建设、绿化等,另外还应对建筑周围的新建筑有一定的限制,包括建筑高度、材质、色彩等。

《管理办法》规定,优秀近现代建筑的所有权人为保护管理第一责任人,使用人为保护管理第二责任人。在不改变建筑外观和内部主要结构的前提下,使用人和所有权人可以适度、合理地利用。鼓励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管理责任人,利用优秀近现代建筑设立展馆等文化教育设施,对外开放。鼓励、支持境内外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投资,对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保护利用和恢复重建,发展与优秀近现代建筑相适应的旅游业和相关产业。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