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西安

中国文化闪耀意大利

摘要: 当秦腔音乐在意大利的夜空中响起,齐爱云开始跑园场,开始舞动,开始唱。一声声“哎——”的哭腔,一轮轮长水袖的波浪,一句句滚白,一圈圈旋转,人物的哀婉、幽怨、激越、奋争,竟一一暗传到观众心里,引发了外国朋友准确的感应和适时的掌声。不同民族的人开始跨越语言障碍,变得心心相印。演出结束后,大家久久不散,在广场中合影、交流、留联系方式——语言在艺术通感面前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观众参观肖云儒中国书艺展。

齐爱云在晚会演出秦腔。

肖云儒书法作品。

当秦腔音乐在意大利的夜空中响起,齐爱云开始跑园场,开始舞动,开始唱。一声声“哎——”的哭腔,一轮轮长水袖的波浪,一句句滚白,一圈圈旋转,人物的哀婉、幽怨、激越、奋争,竟一一暗传到观众心里,引发了外国朋友准确的感应和适时的掌声。不同民族的人开始跨越语言障碍,变得心心相印。演出结束后,大家久久不散,在广场中合影、交流、留联系方式——语言在艺术通感面前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中国文化周的展览上。胡武功的纪实摄影展,真切的影像传达着文化思考,并不那么好懂,但许多人看得很认真。看得出,他们读懂了影像背后的社会历史信息,也接收到了艺术家的思考信息。有位正在学中文的年轻人专程从外地赶来,流连忘返于展厅,还找来翻译向中国艺术家谈他的感受,表达对中国的向往。

在国际交流场合心理障碍和顾虑最大的要数我了。中国书法虽有视觉艺术的成分,但主要是符号艺术,少有美术、摄影和表演的直观性,外国人能接受吗?尽管我在作品内容上考虑到这一点,带去的全是自作诗词联句,而且尽可能通达晓畅,内心仍不免忐忑。开展的第二天,这次活动的筹办者盖依塔诺带着翻译,邀我去书法展厅,市长皮罗埃特先生已在那里等我。市长先生是位文化学者,去年来意大利我们便成为朋友。在文化周开幕式上他的讲话最引发大家的共鸣,他说我们不能用一只眼、一只西方的眼看世界,要用东方和西方两只眼看当今世界。他一连问了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东、西方文化相距这么远,为什么东、西方文化交流这么难?彼此气息相投,交谈不多已视为知音。

市长希望我向他解释展出作品的内容。我说这些作品主要是表达中国文化和陕西地域文化精粹的,比如“华语是华人的心跳,华学乃华人之脉动”、“琴棋书画东方韵,农牧渔樵华夏魂”就是说中华文化的。他说,是的,不像古埃及文字流失了,你们的语言保存下来了,文化流脉才保存下来了。我说“兴唯识慈目善心法相,教因明和风甘露祥云”是写西行丝路传佛音的玄奘的,他的舍利子就供奉在西安兴教寺,所以这一联两句的开头正好是兴、教两字。他说,慈、善、和、甘四个字用得好,中国文化与佛教都重和谐慈善,所以佛教能在你们中国生根。我说“以简易统摄,因不易执守,用变易出新”是写中国易学的“三易”精神的,这是中国古典思维的精粹。他说,西方常认为你们守成多而变易少,其实你们早就提倡着变化出新。我说“陈炉焰千年传薪,耀瓷釉万代出彩”、“纸上春秋尽是世间沧桑,剪下云锦无不心中浮图”是写陕西古代陶瓷和民间剪纸的,剪纸是老百姓的艺术,也是他们心中的歌哭和梦幻。他问我“浮图”作何解释,我简约地告诉他,此本佛经用语,佛陀转音,这里喻指心中的理想、梦幻。他学着用中文说了三个字:“中、国、梦?”我们于是大笑起来……

心头便突然有了一丝感动。感动艺术文化竟有这样融通人心的力量,它应该是“民心相通”的一个重要渠道吧?感动在不同的语言栅栏的区隔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竟然都有一个“人同此心,心同此情,情同此念,念同此灵”的灵犀世界。我们素不相识,我们本来同宗,艺术和文化应该是人类归宗认根的一个渠道吧?外国朋友对中国艺术的欢迎、理解,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本不应是关起门来谈论的话题,它应该在文化的展示中得到实现,在文化的交流中获取确证,又在一次次的确证中有所提升。文化自信,不纯然是理论辨析性话题,它需要找到特定的文化话语、文化形态、文化抓手,才可能由理论的文化自信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化自信,由精英的文化自信转化为社会民众的文化自信。增强国际话语权,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的话语传播网络不断扩大、畅通,这不正是中国文化人的责任吗?由此看来,坚定文化自信必先坚定我们对特定话语体系,如文学、如书画、如表演的自信。要相信我们民族文艺本有的生命力和世界性,用自己的劳动将经济社会的综言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将实践的自信转化成话语的自信。诚如斯言:“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信心!”

写到这里,有几个人从脑子里冒出来。他们都是华人,长期生活在国外。他们从另一种角度增强了我们文化话语的自信力。

一位是聂红梅,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远嫁意大利。20多年来她唱红了异国歌坛,却总是频频回到家乡的热土。她先生保罗是位汉学家,意大利国家电视台资深导演,大学的毕业论文就研究的是中国易经,也曾经写过王羲之的电影剧本。他们组合几个人一心一意搞中意文化交流,带过来设计师、模特队、歌唱家、电视人,带过去学者、演员、中医和中国烹餁师。这几年在西安罗马两地举办的“米兰时装秀长安”、“丝路万里行”、“一条丝路两城歌”和这次“中国文化周”,无不活跃着他们风风火火火的身影。

红梅搞文化交流有两个特点,一是“抓实”,把文化交流落实在某个艺术门类、某种艺术话语上,或歌或书或画。抓住具体话语就能把文化交流做实。一是“抓秦”,重点将秦人秦地的文化推出去,“没有办法,我就是爱咱陕西,咱陕西文化就是好!”这是一位对中华文化、三秦文化,对这块土地上各类文化话语、文化形态十分有自信心的女士。

一位是胡兰波,从北大西语系毕业后,说走就走,将命运交付给了一场从北京到罗马延续了30年的旅行。30年呐,一万多个日出日落,她在丝绸之路的两头坚守中华文化,写书出书,编中文杂志,荣膺了意大利骑士勋章。当地媒体称赞,“如果有谁正在向中国人讲述意大利,又正在向意大利人讲述中国,那一定就是胡兰波。”

她不像聂红梅风风火火,有着一种骨子里的文静,轻言慢语地感慨:“海外的中国人实在太需要母语写作和母语阅读了”。我想,在她内心,“母语”这两个字恐怕已经纳入了“母校”、“母土”、“母亲”等等“母体”寓象系列吧。在用中文阅读和写作,凝聚海外华人的文化自信、话语自信。她也一样频频回国,成了往返丝路的常客,不断在本土文化中“吸氧”、“补钙”、“充电”,再回到地中海去释放新的文化能量。我曾建议齐爱云穿上中国古典戏装在罗马斗兽场或别的古迹前拍一组照片,将中、西文化自信的标志符号组合到一个画面,她喊了一声“好”,立刻让自己摄影师的先生出车出人,第二天就完成了。

还一位是安·胡塞,哈萨克斯坦陕西村东干协会会长。在西安,在中亚陕西村,我们多次交往成了好友。东干人本是关中的回民,140年前流徙到中亚定居,却一直执著地保存着中华文化根脉,至今在自己的社区里还说关中话,婚丧嫁娶沿用三秦习俗,每年搞汉语讲演赛,搞中华文化学习班,传唱中国歌曲。在他们村里,孩子们还专为我们表演了华阴老腔“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唱得我眼热心酸。每有中国来客他们便兴奋地传告:“老舅家来人了”。他们将“东岸子”那块母土视为娘家,视为精神支柱,世代传承着深深的眷恋,传承着深深的自信与自豪。他们的执著能不激发了我们对中华文化、中华话语的自信?

这三个人,一个在国外演绎中华故事,一个在国外书写中华故事,一个在国外绵延中华故事。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这种自信、自尊,当然主要源于中华文化本体的生命力、中华文化发展的道义感、中华文化转型的科学性,同时,不也源于世界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接纳和确认的热情越来越高吗?——他们用自己一生甚至几代人长期而艰辛的实践,如此告诉我们。

在著名建筑设计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诚教授的对话会上,盖依塔诺提出,刘教授的一些设计是不是想要冲决古城西安一些固有的古风传统呢?盖依塔诺是一名建筑设计专家,这些年往来于丝路两端,交了很多西安朋友,知道许多西安情况。这个问题很实在,也有点尖锐,却被刘克诚以中华和而不同的思维柔性地解构。

克诚说,是的,他的建筑理念和思维路径和前辈的确有所不同,对此也有人提醒过。他认真思考、消化了这些提醒,并没有简单地改弦更张,而是吸纳其中养分,校正了自己原定的创新思路,在多年设计实践中探索,逐步确立了在古风建筑中添加现代内质和现代元素的新古结合的创新路径。他通过几个作品的分析告诉大家,这个路径使自己的设计有了新面貌,古城建筑有了新气象,又能与古城原有风格融为一体,最后得到了建筑界、特别是前辈建筑师的肯定和赞许。

文化自信,既包含对已有传统的信心,这使我们不能轻易抛弃它;也应包含对创新发展的信心,这使我们在时代的发展中有可能不断更新它,使传统得以接续,在新的话语形态中获得新的生命。拒绝创新的传统,是不自信的传统;拒绝传统的创新,也容易成为那种缺乏历史汰选和自信积淀的无根的创新。罗马古建筑就吸取了希腊建筑的元素而成为新的经典,至今无比自信地矗于大地。源于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运动,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文化巨人以人本主义的艺术话语革新了神本主义的传统话语,形成新的传统,使欧洲以从未有过的自信开创了资本主义文明而熠耀史册。

文化自信不能静态、更不能僵化,文化自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取、继承又不断出新、提升。创新激活了原有传统的生命活力,使其能将一代一代新的智慧和经验包容、融汇进来。正是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永葆生命的长青。

这次文化周期间,恰逢上次“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两周年。那是国家广电总局“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的一个项目,近40位行者坐汽车西行三万里,由长安到罗马。两个月的甘苦与共、安危与共,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和友谊。这两天,“丝友”们在微信中互致祝贺,并鼓动又到罗马的我给大家来个现场直播。我于是专程来到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罗马市政厅广场,生平第一次用手机自拍杆录制了一段视频,趁着阳光和手温的热度,当场发给国内各地的“丝友”。

我在视频中环指广场一周说,“丝友们,真是感慨系之呀,又来到了罗马市政厅广场,天还是那样蓝,阳光还是那样灿烂。前年罗马市长就是在这里举行仪式欢迎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使者,张骞的后人张利军也就在这里说了一段精彩的话。他说,‘祖先走过的地方我们到了,祖先没有走过的地方我们也到了。我要告慰他的英灵,我们实现了他的愿望,今天,到达了罗马!’此刻我想补充一句:‘我们一定还会走向,更远的世界!’”

(肖云儒)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