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西安

丝路上的陕西元素:野马还乡数十载 掘泉牧马有秦人

西部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古有秦人为王室牧马有功,获周孝王封地在秦,始得族称。今有关中汉子扎根敦煌西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普氏野马还乡野化觅水掘泉。

10月14日,“寻找丝路上的陕西元素”网媒采访团走进丝路咽喉甘肃敦煌,在西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内,觅得关中汉子卓志鹏,这位武功乡党落脚敦煌17载,在保护区的荒漠戈壁觅水掘泉,为普氏野马还乡野化贡献绵薄之力。

原产地难见野生种群 野马归乡在敦煌

初见卓志鹏,只见他面色黝黑,开口讲话带着浓浓的陕西乡音。采访团与他站在保护区内,一边是芦花飘荡野马闲游,一边长枪短炮抢拍野马镜头。

采访伊始,甘肃敦煌西湖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袁海峰首先就普氏野马背景渊源向采访团做了介绍。“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普氏野马,在上世纪80年代实施‘还乡计划’在甘肃省的武威和敦煌分别建立了野生基地。”

据了解,袁海峰口中的还乡指的是,普氏野马原分布于中国新疆准葛尔盆地北塔山及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19世纪80年代,曾被探险者引进沙俄,经过繁殖流入欧洲,不幸的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与盗猎猖獗,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境内的普氏野马野生种群被宣布灭绝。

原产地灭绝带来的无奈引起了国家的重视,据袁海峰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普氏野马被从欧洲引回中国新疆、甘肃半散放养殖,为野马重返大自然而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

对自然物种的敬畏取得了成效,普氏野马逐渐在自己的家乡开始了繁衍。“西湖保护区的分别在2010和2011年放归了7匹和21匹,目前保护区内有普氏野马47匹,都膘肥体壮,生活得很好。”袁海峰说。

干了件有意义的事 掘泉牧马在沙漠

记者了解到,西湖自然保护区内不仅生活着普氏野马,还有野生骆驼。水草是保证野生动物种群生存的关键,由于数量较小,野生动物在荒漠戈壁上寻找水源并非易事,于是衍生出了戈壁荒滩上掘泉觅水的工作,而陕西人卓志鹏便接领了这份光荣的任务。

卓志鹏因家中排行老二,人称卓老二,陕西咸阳武功人县普集镇人,来到敦煌已经17年,仅在保护区为野马挖掘水源就有十年之久。

据他介绍,刚来敦煌的时候给别人打工,2007年开始在保护区里圈湿地,挖泉眼。如今已有拥有4台挖掘机的他带着施工团队,除了在野马野化放养区挖掘泉眼,还在另外一个保护站干拦截引洪工程,趁降雨引起洪水时拦洪打坝实施拦截,圈成湿地,实现绿化。

“肯定挣钱了嘛!”如今算的小包工头的卓志鹏被问及收入时,憨笑直言,一览无余的展示了陕西人的敦厚质朴。“虽然条件恶劣,工作艰苦,但我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看到成群的野马和野骆驼自由地驰骋,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卓志鹏说。

记者还了解到,卓家老大在陕西老家,卓志鹏一年过年时归乡一次。如今自己的老母亲已经被接到敦煌生活,两个孩子也在敦煌上小学。不仅如此,跟自己一起干工程的还有两个妹妹,也都分别在敦煌安了家,可以说一大家子人都在敦煌的戈壁荒滩上掘泉牧马。

[记者手记]

长期以来,陕西人都给人留下敦厚淳朴、踏实肯干的印象。卓志鹏也是如此,如果穿越千年时空,古有秦人善牧马而得封地,今有关中人掘泉牧马安家在敦煌,看似巧合,实际有着必然联系,因为顺着丝绸之路向西,处处能见秦人身影,地地都有陕西元素,丝路即是人类的迁徙路径,也是商贸通途。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