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投递小哥写24万字《邮差日记》成“签约作家”
摘要: 今年33岁的80后小伙吴振,是中国邮政西安市分公司洪庆发投服务部的一名投递员,他酷爱文学创作,利用业余时间,写成反映新一代投递员的生活,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24万字诗文集《邮差日记》,并成为几家网站的“签约作家”。
今年33岁的80后小伙吴振,是中国邮政西安市分公司洪庆发投服务部的一名投递员,他酷爱文学创作,利用业余时间,写成反映新一代投递员的生活,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24万字诗文集《邮差日记》,并成为几家网站的“签约作家”。
作为一名一线投递员,吴振负责的投递区域拥有居民上千户,每天投递分早晚两次,行程36公里,工作非常繁忙、辛苦,但他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快乐写作。
随着网络发展,多媒体的普及运用,昔日的文学热,早已成明日黄花,但是在民间对文学的热衷,并没有消沉,在西安乃至陕西拥有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社团。正是陕西这块肥沃的文学土壤,才有了文学的传承,才造就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这样的文学大师。
NO.1 80后“投递哥”写作成瘾
“月光如水风儿清,鸿雁早起伴黎明。每日行程上百里,书信送达千万家。今生结下邮政缘,用心铺就投递路。无论春夏与秋冬,满怀豪情踏征程!”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赞勤奋的邮政人》就是出自80后“投递哥”吴振之手,是对投递员工作的真实记录。
今年33岁的吴振,他出生在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办一户普通工人家庭。2003年,高中毕业后,他考入武汉一所大学,所学专业是酒店事务、治安管理。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西安应聘到西安一家酒店做安全管理工作,成了“白领一族”,工作舒心,收入也不错。但为了照顾父母,他辞去了现成的工作。2015年8月应聘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西安市分公司洪庆发投服务部,成了一名“投递小哥”。“上了4年大学,放着待遇优厚的工作不干,却当上了一名邮递员,你到底图个啥?”院子住的朋友、熟人有的当面质问,有的背后议论,对此,他只能一笑了之。
刚开始骑着电动车上路投递时,吴振也多少感到有些失落,怕见邻居熟人。后来在他师傅老邮递员连新忙的言传身教下,他渐渐转变了认识,成了洪庆发投部的后起之秀。他的诗文和日记,由阴郁一下变得明朗奔放,每天在投递路上,感受着四季的变化,欣赏四季风光。而发生在身边的百姓故事,对人生的感悟,对邮递生活的体会,都被他记录下来,形成了优美的诗歌,朴实的文字,独特的感悟,汇集成了360多篇(首)、24万字的诗文集《邮差日记》。2016年9月,西安春秋出版社出版《邮差日记》后,在西安市邮政系统和他加入的灞桥区洪庆文化协会以及临潼区作家协会轰动一时,他一下成了当地的文化名人,被“临潼之窗”、“铁炉塬”等多家文学网站聘为“签约作家”。
翻开这本散发着淡淡油墨清香的《邮差日记》,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尽管作者构思行文还不是那么成熟老到,但对邮递工作的挚爱,对生活的感悟,真诚质朴,积极向上,读后令人回味再三,难以忘怀。在《走向远方》这首诗里,吴振写道:“是苍鹰总要展翅飞翔,是鲜花就要尽情绽放。既然背起邮包,既然选择了担当,就要让投递的脚步走向远方。走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沉重的邮袋装着邮件更装着青春和理想,无论能走多远无论路有多长,让每一个脚印都充满执著和力量。”
吴振的文学功底源自于他的勤奋好学,上小学时,他的作文就被当作范文,被老师推荐。上中学后,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课余时间他背诵唐诗宋词,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并学着写诗歌散文。不论再忙,他随身都会带个小本子习惯把写作灵感和瞬间的感悟都记录下来,从16岁坚持至今,形成了敏锐的思维和善于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
NO.2 投递路上救助受伤儿童不留名
作为一名一线投递员吴振负责的投递区域,拥有居民上千户,每天投递分早晚两次,送报200多份,投送包裹、快递、信件60多件,行程36公里,工作非常繁忙、辛苦,但他一直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快乐写作。他参加投递工作一年多时间,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几乎每个月都超额完成投递任务,特别是节假日,突增的邮件快递,搬运投送,累得他胳膊都抬不起来,可他照样哼着歌曲,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2016年10月初,吴振骑着电动车送邮件时,刚走出单位大门,在洪庆街道北边一家超市门口,他看到一堆人围着不知出了什么事。他上前一看,只见一个30多岁的农村妇女抱着一个小男孩,男孩的头上正在流血,满脸都是血迹。原来这个小孩在超市里边的小游乐场玩耍时,不小心碰到了器械上,头部受伤,哭啼不止。小孩的妈妈吓得六神无主,围观的人都怕“粘包”,没有一人上前施救。吴振见状二话不说,把车上的邮件交给超市的保安看管,然后,让村妇抱着受伤的孩子坐上他的电动车,飞速送到附近的医院,孩子的母亲带的钱不够交治疗费,吴振毫不犹豫地掏出500元钱,帮孩子办理了住院手续,等孩子缝针、包扎了伤口,他才放心地离去,继续工作。
事后,吴振没有对任何人提及此事。不料,事过三天,被救小孩的舅舅、外婆、姑姑等人,在洪庆发投部门前放鞭炮送锦旗,上门感谢,孩子他舅为了表达心意,拿出2000元硬是塞进吴振的口袋,他实在推辞不过,只得收下了垫付的500元,其余如数退还。
吴振在投递路上救助儿童的事,不胫而走,在当地传为佳话,他单位的同事都说,没看出这个喜欢吟诗写作的“小文人”,竟然有一副侠肝义胆。而吴振的网络笔名就是“洪庆邮局一把刀”。
对于吴振的工作表现,洪庆发投服务部主任吴永永非常自豪地说,“小吴是我们部门最年轻的成员,也是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他工作认真负责,热情似火,并利用业余时间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微信平台,他经常在群中发诗歌、言论、生活哲理、工作感受,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豪感,如今邮件投递量逐年增加,工作压力很大,而小吴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邮差日记》的出版,不但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也提高了社会各界对我们投递行业的认知度,难能可贵!”
NO.3 寒冬腊月 一罐“露露”的感动
对于投递工作的繁忙劳累,许多人都不理解,有时因为大雪、大雨等自然因素,造成快递邮件缓到,接收人往往把怨气撒在投递员身上;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包裹或者快递到了,投递员打电话通知收件人,结果对方以为是电信诈骗,破口大骂,投递员只能发短信解释。吴振在工作中,也遇见过这种事情,但他都耐心的给收件人解释,获得对方的谅解。
最令吴振感动的是,2016年大年初一,他给朝阳社区一个范姓客户送包裹,办完投递手续准备告别时,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突然叫住他,说“叔叔,大过年的,你们还在工作真辛苦,给你一罐加热的露露,你喝了暖和一下。”随后,给他鞠了一躬。按规定投递员不能接受客户的馈赠,但转过身吴振忍不住悄然落泪,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了一种成就感,回家后挥笔疾书:“每日快递送报纸,为民投递乐开花。休言投递苦与累,绿色工装真潇洒。如果来生再选择,邮包依旧车上搭。无怨无悔两件事,投递创作两手抓!”
NO.4 “投递哥”写作获得行家点赞
今年1月8日,获知“投递哥”写作励志的故事,西安《美文》杂志副主编、著名作家安黎,为了奖掖文学新人特意著文称:吴振是一个可敬的80后青年,脚踏实地地从事着一份极其辛苦的差事,不浮躁,不好高骛远,同时又志存高远,不甘于命运的摆布。他对文学的热爱是赤诚的,在文学上投入的精力和耗费的心血是巨大的。一个80后,一个风里来雨里去谋生的年轻人,能善读书,爱写作,且用力到穷尽,发奋到极点,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
有追求,比没追求要高尚;有志向,比没志向要充实;文学是人学,凡为人,只要情感一息尚存,或有灵魂涟漪的波澜起伏,皆有可能是文学潜在的作者或读者。作协有门槛,但文学没有围墙,任何人都可以踏入文学的疆域,可进可退地开垦并耕耘属于自己的那片“自留地”。作品的高低,与作者的职业身份并无关联,而是与作者的人格素养、生活磨砺以及文学造诣等互为因果。
近年来,陕西文学的“游击队”络绎不绝地初露端倪或崭露头角,这种景况,无疑是陕西文学的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些双手沾满泥土或油污的作者,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的甚至还是下苦力的劳动者,但他们不卑不亢,不虚不伪,埋头于简易的案头,专注于文字的丛林,用极其纯粹的精神体验与极为厚实的生活积淀,已经或正在书写出一部部令人欣喜的成熟之作。也许,他们就是陕西文学走向璀璨走向希望的那一抹耀眼的晨曦。陕西作家协会会员、工人作家闫冬看了《邮差日记》后评价说:“在陕西有一批以文学创作为最高追求的业余文学作者,他们分散在各条战线各个工作岗位,‘投递哥’吴振就是其中的一员,尽管他的个别作品还有点稚嫩,但我相信只要孜孜以求,终会有所建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