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成陕西经济发展支柱 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增长

新浪陕西
关注来源:三秦都市报

40年开拓进取、风雨兼程,我们用汗水和智慧凝聚起陕西制造的强大实力;40年筚路蓝缕、由小到大,我们用创新与转型造就了陕西制造的中流砥柱。四十年来,从“八大工业传统支柱产业”到“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再到“六大新支柱产业”,陕西制造业总量持续扩张,结构不断优化,已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
军民结合
陕西制造当年享誉全国
“现在来陕西旅游的朋友,顺着一条沿黄公路,就可以看到沿途的历史风俗。其实当年咱陕西还有另外一条‘黄河’——黄河牌电视。”年逾古稀的老人陈英才当年在黄河机器制造厂工作。说起改革开放初期的那段岁月,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厂子。除了“黄河”,还有“海燕”和“如意”,虽然如今均已踪影难觅,但当年这三家陕西土生土长的企业,曾经在1987年的全国第一届彩电评比中,集体揽获第一名。
1981年,陕西省提出《关于发展工业消费品生产的决定》,集中力量发展纺织、电视机、收音机、洗衣机、乳制品、自行车等15类重点消费产品。在这段时期里,轻工业保持了快速发展。从轻工业总产值走势来看,1978年陕西轻工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1984年以后轻工业增速加快,1990年轻工业总产值增速已明显快于重工业。1999年,陕西轻工业总产值达到563.4亿元,比1978年增加12倍,比1952年增长了166倍之多。人民生活必需的消费品制造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陕西国防工业民品制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军工与机械企业部分转为耐用生活消费品生产企业,根据国家“保军转民、军民结合”方针,陕西军品转为民用取得众多成果,出现了大批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消费品品牌,而“黄河”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此外,除了以军转民为代表的家用电器外,西凤酒、秦岭牌冰花保温瓶等品牌在全国也享有一定声誉。
时间的钟摆走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此时随着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南方沿海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如日中天,而习惯了国家自上而下计划部署的陕西制造业企业陷入了彷徨,曾经带给陕西制造业辉煌的三家彩电厂也相继湮没在历史的浪潮中。
陈英才老人回忆,“黄河”停产后曾经一度靠给外地彩电企业代工过日子,“海燕”最终宣告破产,而“如意”与深圳康佳及香港一家公司合资组建了新公司。“其实这个事情也能反映出咱们落后了,管理方式跟不上时代,产品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
西部开发
八大产业打下腾飞基础
2000年,西部大开发正式启动。陕西紧抓机遇,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利用资源优势和装备技术能力,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技术、医药、有色金属冶炼、纺织和建筑材料确定为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八大传统支柱产业。
事实上,2000年到2010年的确是陕西制造业迅速腾飞的十年。2000年起,陕西工业总产值扩张明显,2002年突破2000亿,2006年突破5000亿,到2010年达到12421.8亿元,是2000年的7.2倍;人均工业总产值达到33293元,是2000年的7倍之多。与此同时, 特色产业发展进程加快。2009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能源化工工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冶金工业”等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企业单位数量为4146个,比2004年增加1912个,单位数量占全省比重92.5%。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对国家贡献最突出的10年。陕西在这10年里,依靠八大传统支柱产业拉动和提升经济发展,使陕西的产业基础更加雄厚。2010年,陕西GDP突破万亿大关,位列西北五省区之首,为之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1年上半年,陕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59.7亿元,同比增长107.2%,增速位列全国第一;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前三;对外贸易超过120亿美元。2012年,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涉及11个重点经济区,其中3个与陕西紧密相关。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宝通表示,这说明国家在区域布局上十分看重陕西的地位,从国家层面定义了陕西的桥头堡地位。其中,关中-天水经济区、呼包银榆、陕甘宁革命老区等几个经济区特点鲜明,优势明显,不仅将培育和壮大新的增长极,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而陕西则在这三个重点经济区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增长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中,40辆带着“陕西制造”烙印的陕汽军车随电子侦察、装备保障、后勤保障、信息通信保障、工程防化保障五个方队,搭载着各式武器装备以及后勤保障装备,列成10个排面,雄赳赳、气昂昂地依次驶过检阅台,圆满完成了阅兵任务。这不仅是陕西汽车过硬品质质量的证明,也是陕西制造业不断崛起的一个缩影。
2017年,陕西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的企业已超过300家,规上企业的汽车产量已从2001年的1.86万辆增长至2017年的61.65万辆,产量增加超过32倍。2018年,陕西提出了2021年实现全省汽车年产能300万辆的目标。
陕西省汽车工业协会相关人士分析,在目前东部企业逐步向西部转移、新增产能优先向西部布局的大趋势下,加大投资力度、引进大型整车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将是“十三五”期间我省汽车产业发展的重点。
自2011以来,调结构、促转型成为陕西制造业发展的主线,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正在经历着“脱胎换骨”般的重生。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绿色”成为陕西汽车行业乃至整个陕西制造业的主题。
从比亚迪、吉利到开沃、宝能,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项目不断落户陕西,特别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连续三年稳坐全球新能源汽车老大的宝座,这也让陕西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占据优势。
今年5月底,雷丁200亿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落户陕西省咸阳市,将引进全球最先进的汽车生产工艺,生产设备高度自动化,能实现多车型共线生产,采用可循环利用的绿色、环保、节能材料,打造60万新能源汽车高端产能。雷丁总经理舒欣说:“下大力气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既是实现雷丁西部基地的战略布局,也是响应环保汽车的初心。”
2017年,陕西再一次提出打造六大新支柱产业,积极打造现代化工、汽车、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医药等六大新支柱产业,树立“造飞机、产汽车、制芯片、做手机、出好药、强新材”的陕西工业新形象。今年上半年,我省六大新支柱产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航空航天工业产值增长21.5%,汽车制造、现代化工、医药制造增长15%左右。同时,新兴产业的产品产量也快速增长,上半年交流电动机产量超过100%,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近200%,太阳能电池、中成药、光缆等产品产量增长在20%到45%之间。
本报记者 文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