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西安

秦巴山里“藏”着一位抗美援朝老兵

陕西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石泉县城关镇竹儿湾保障房小区,只要说起电影《英雄儿女》,居民们就会说起自己小区的抗美援朝英雄董安国。

找到老英雄纯属偶然。6月8日上午,石泉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张军对记者说,去年9月,竹儿湾保障房小区开展了一场关于身边好人好事的道德评议活动。小区里几位楼长都列举各自楼栋住户打扫公共卫生、捡拾物品交还等一些好人好事,有人认为小事情微不足道,也有人认为小事才能弘扬美德,评议活动陷入僵局。

坐在角落里的一位评议会成员突然冷不丁地说:“要说身边好人,我们楼栋并不是没有!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人家做的事可以说我们谁都做不到,他就是4单元的董安国!他参加过抗美援朝,一只胳膊还留在了朝鲜。现在,人家又把自己的身体捐给了国家,你们觉得他行不?”说这话的是8号楼2单元的尹成伦。

尹成伦的话让在场人员一片哗然。因为,尹成伦所说的这位老人大家都经常见,只知道他是一位肢体残疾的老人,却并不知道他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更没有听老人提起过自己的往事,至于捐了身体,更是无人知晓。

6月8日,记者见到了这位老人。

抗美援朝老兵

九死一生

1934年,董安国出生在西乡县一个叫上高川的地方,1949年,解放军进驻西乡,15岁的董安国凭着一腔热血加入了革命队伍,在西乡县驻地部队做勤务兵。后来,他加入志愿军的申请获得批准并被调至宝鸡,由勤务兵转为志愿军,在东北地区参加了为时1个月的演练后,经丹东进入朝鲜新一州。

1952年冬,在一个叫新星里的地方,定格了董安国永久的悲壮记忆。一天,董安国参加一场阻击战,背、腰、腿等11处遭弹片击中,其中一块碎弹片从右手食指中间穿过,直到现在那根指头仍无法伸直。就在他挣扎着想再次拉开枪栓做最后一搏的时候,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炸开,他的左胳膊当即被炸得粉碎。

从昏迷中醒来,已经是两天之后的事了。他发现自己躺在防空洞里。这个防空洞离新星里战场只有1公里,他清晰地听着外面的枪炮声,第一次流下了男儿泪。

“胳膊没了,以后怕再也不能参加战斗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董安国依然遗憾。半个月后,他回到祖国进行康复训练。

因为伤残,18岁的董安国转入后方,先后在牡丹江支援修建水库,在丹东支援当地民兵队伍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北京支援电厂建设,后来回到黑龙江转入东北荣军学校学习文化、政治理论知识。1954年毕业后,他被陕西省民政厅派驻安康分队石泉小组开展复员军人及其家属的民政救助调查工作。

1959年9月,因为家境贫寒,董安国递交了将组织和工作关系转入石泉县的申请。在石泉县饶峰镇牛羊河村扎根后,他又和妻子王武英先后参加了观音河水库建设、阳安线铁路建设,直到1973年,他再次因家庭贫困提出申请,要求回家务农。之后,他这颗哪里需要哪里用的螺丝钉才彻底安定下来。

“我除了割麦子、打谷子做不了,其他犁田打耙的活啥都能干!”说到几十年的务农经历,董安国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信。那时伤残补贴很少,但无论是国家自然灾害的那些年,还是之后的诸多家庭困难,他从未向国家提出过任何要求。

董安国说:“我一辈子堂堂正正为人,严格要求自己,低调做人,把自己的优点少看点,把自己的缺点多想些。我也是这样要求子女的,目的就是不要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累赘。”

迁入竹儿湾保障房小区之后,董安国带着妻子很快融入小区居民生活,经常参加小区组织的环卫、植树和各类文体活动,遇到小区有人乱扔垃圾、攀折花木的不良现象,他都会及时制止。

捐献遗体

再作一次贡献

董安国年迈后,一直琢磨着要老有所为,要为国家做点什么才能不负党恩。这成了压在董安国心上沉甸甸的不了情。

一次,董安国无意间听战友说起他认识的一位老山前线复员军人,因眼疾急需眼角膜,儿女、亲属和医院在全国范围内求助寻找,最终因为没能及时找到眼角膜而失明。这件事深深触动了董安国,他想,为什么不能在自己百年后将遗体捐献,去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呢?说不定在关键时候,可以救战友的亲属,可以救那些为国家、为社会默默奉献的人……有了这个念头之后,董安国激动不已,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回报党、回报社会的途径。

董安国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儿女们得知父亲想捐献遗体的想法后,觉得心里不是滋味,虽没有明确表示不同意,但还是很委婉地劝父亲放弃这个想法。董安国说:“我的战友在抗美援朝中阵亡了那么多,我却能幸运地活了这些年,值了!遗体捐出去是做好事,也是做善事,有什么好舍不得的?”

孝顺的儿女们都非常理解父亲想要报效祖国的执念。2019年3月30日,董安国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赠办公室递交了志愿捐献遗体申请表,4月2日,在石泉县红十字会的介绍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遗体捐赠办公室工作人员来到董安国家,向他颁发了遗体捐献感谢状。

董安国完成自己的心愿后,长舒了一口气。但是,他仍不忘叮嘱现场人员为他保密,不要宣扬。他说:“我没有丰功伟绩,但我这一辈子也没有做给国家丢脸的事。捐献遗体只是我个人向国家表示感恩的一种方式,仅仅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个人心愿而已。”

老人的讲述,语速沉稳、轻柔,透过镜片的眼神也无比淡定和从容。言语间,老人时常将目光转向窗外,似乎思绪可以随时穿透时空,回到曾经的峥嵘岁月。偶尔,他也会将目光停留在那一包珍藏的军功章和十几张发黄的奖状上,陷入短暂的沉思。1952年1月,荣立三等功;1952年7月,在吉林省获支援东北建设一等劳动模范奖章;1953年2月,在辽宁省获劳动模范奖章……这些军功章和奖状,见证着老人一生甘当螺丝钉的精神,也见证着老人风风雨雨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在为国奉献的足迹。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