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西安

十四运来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新浪陕西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来源:西部网

2019年8月2日晚,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会徽、吉祥物在西安南门广场发布,正式公开会徽造型,以及吉祥物寓意,这标志着2021年在陕西举办的十四运筹备工作迈向了新的阶段。

据了解,十四运比赛的54个场馆设施将在2020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试运营。但不少人已经开始担忧赛后场馆的使用问题了,毕竟,我们能够窥见不少地区的体育场馆在赛事结束后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况。那么十四运新建的大型场馆,赛后如何充分发挥其实用性?如何在全民健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全运会给陕西体育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

作为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此前举办全运会的均为沿海省市,不是“经济大咖”就是“体育超人”。2012年全运会“花落”陕西,至此,陕西成为继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辽宁、天津之后,第八个举办全国运动会的省份,也是全运会走向中西部的第一个承办省份。

十四运给陕西体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场“盛会”将为陕西的体育事业发展注入强心剂,直接带动了陕西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据了解,第十四届全运会陕西场馆目前建设顺利。西安奥体中心于2017年10月开工,目前正进行装修施工,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将在2019年国庆节前完工。本届全运会比赛共有54个场馆设施,除了现有的13个场馆外,25个新建项目中已建成3个,其余22个正在抓紧施工当中。16个改造场馆中已开工11个,其余5个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按照计划,54个场馆设施将在2020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试运营。

全运会让陕西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一方面是满足陕西省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大众的体育需求,为陕西省体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但是,由于体育场馆巨大的体量、巨额的维护成本,普遍存在着功能开发困难、使用率缺失等现实难题。

据资料显示,我国34个省会城市的运动场馆,超过绝大多数都是亏损的。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大量场馆在赛后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境,部分位置偏僻的场馆甚至出现长期闲置。

这种情况在国外也普遍出现,将这种每一次大型赛事后主办城市的场馆运营便会出现困境现象称为“蒙特利尔陷阱”。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致使蒙特利尔财政负担持续20多年;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后,场馆设施高额维护费导致长野经济举步维艰;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部分场馆一直亏损。

这些现实问题不得不提醒我们,面对十四运带来的机遇,陕西大型体育场馆“建好更要用好”。

体育场馆频频陷入经营难、利用率低,原因为何

从2014年第6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能够看到,相比2003年的普查,11年间全国体育场地从85万个增加到了169.46万个。另据《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报告(2018)》中指出,截至2017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超过195.7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6平方米。可以说,我国体育场馆已初步覆盖广大城乡。

不过据《解放日报》报道称,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承载体育赛事举办和大众健身的体育场馆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很难做到向群众全天候开放,利用率却不到30%。

“赛后体育场馆运营中利用率低被业内认为是‘老大难’问题。小型比赛用不起,大型赛事够不着,更别提开放起来让群众进行全民健身活动了。”西安体育行业从业者彭康说,他表示,体育场馆运营中利用率低的问题长期存在,很多场馆在举办一次大型赛事后就鲜有机会再度高效利用,而举办一些日常的小规模比赛对于体育馆的损耗和维护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这也导致现在的中国体育存在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一方面,群众有健身的想法,但却严重缺乏健身场所,提起大型体育场馆,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闪过的念头就是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大型赛事,普通群众难有“登堂入室”一显身手的机会,更多的是作为赛事观众或者志愿者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又有相当数量的体育场馆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目前,中国是承办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次数最多的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可以供国际比赛的大型场馆有6000余所,全国大部分的二线及以上城市都拥有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型综合性体育馆。但是由于我国体育场馆主要由政府组织建设,在进行赛事服务后,场馆多处于闲置状态,得不到很好的开发,普通居民体育健身的场地可谓少得可怜。

对此,针对目前体育场馆运营成本过高,全民健身、日常办赛用不上,用不起,场馆闲置等问题,姚明曾在两会期间给出了建议,他建议在今后的场馆建设过程中,建立包括政府、社会投资、体育产业、设计建设等多方的组织分工中的协作模式,改变体育场馆只为大型综合性赛事服务的设计思路,充分考虑分散的、小型的、群众性的体育需求。

这也就说明,一方面要让体育场馆充分发展其实用性,来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大型体育场馆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解决其闲置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赛后体育场馆的利用率,改善体育场馆运营难的困境。

让体育场馆真正做到为全民健身服务

让体育场馆真正做到为全民健身服务,一是解决老百姓去哪儿健身的问题,二是解决老百姓如何健身的问题。

自1995年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以来,老百姓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逐渐增强,体育健身普及程度逐渐提高,公共体育设施成为发展全民平民化健身最基础的条件。

今年6月,陕西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全运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将在十四运会筹办期间协同推进“全运惠民工程”。其中明确,陕西省将全面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开放要求,满足群众就近参与体育健身的需要。体育部门场馆延长时间、优化服务,尝试探索市场运营的方式,使大中型场馆能够更好服务周边群众;厂矿企业的体育场馆,要逐步研究制定开放方法,实现场馆利用最大化;在保障安全和教学的前提下,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应加大开放力度,尤其是城市区域的学校要积极探索开放方式,争取全面开放。

目前,不少体育场馆已经制定了2019年开放方案。包括陕西省体育场、西安市人民体育场、陕西省游泳跳水馆以及各区县的体育场在内的29家体育场馆将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35小时,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30天。

另一方面,满足了老百姓想健身的需求,让老百姓找到健身好去处,还要让老百姓快乐的享受健身过程。目前,陕西正积极打造“15分钟健身圈”,以体育品牌赛事带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发展。据了解,陕西省制定了推进全民健身“六大工程”,持续扩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助力全运惠民。

“通过承办全运会,未来将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运行、惠及全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体育资源将更多的让大众所拥有。比如,利用承办全运会,将有大量体育场馆向百姓开放。此外,承办全运会,还将促进陕西体育产业的开发,全面提升陕西体育在竞技、全民健身和产业开发方面的综合水平。”省体育局副局长董利说。

当然,如何将体育场馆的实用性落实到参与全民健身的普通人身上,这也考验着场馆运营者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智慧。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每一个热爱运动的三秦百姓都能成为大型体育场馆中的主角,在这些体育场馆中体验到一流的场地设施、专业的健身指导,收获身心健康。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