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后起之秀张雅琴:在修炼“主角”的路上,修悟人生

新浪陕西城市频道
关注丹凤眼、瓜子脸,匀称的身段,甜美的嗓音,这就是天生的“旦角”,用老乡的行话说:老天爷追着送吃秦腔的饭。生于斯长于斯的张雅琴,就是那个被梨园老祖拣选的苗苗。从西府宝鸡的土壤里培育,一路唱到省上,如今,她已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的一位后起之秀。

秦腔,并不流行于年轻人,却也不乏年轻人的喜爱,这几年随着陕西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秦声秦韵,古调新弹,融入了更多时代的旋律、音符和使命,流行元素里、党史教育里、校园课程中,都涌现了秦腔的故事、元素和精魄。从历史中走来,更需要年轻人的传承,张雅琴就是其中之一。文化自信的感召,与陕西省大力发展秦腔的举措,也让张雅琴这样的年轻秦腔演员赶上了最好的成长时代。
一路走来,张雅琴是丰盈的:在眉县剧团时,张雅琴就是台柱子,她先后在《窦娥冤》《火焰驹》《杨门女将》《天河配》等经典剧目中崭露头角,受到了大众关注。被选拔到宝鸡市级剧团发展,不久便推出了《哑女告状》《恩仇记》《鬼怨》《武松杀嫂》等大戏。
在基层的扎实锻炼,厚植于陕西西部的群众基础,让张雅琴年纪轻轻便小有名气。2009年,张雅琴终于考上梦寐以求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那是秦腔在西部的最高学府,也是青年人才全面成长的摇篮。
“<打金枝>是我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担任主角的第一部大戏,以前一直在宝鸡市,觉得自己还能驾轻就熟,但省团人才济济,有点不太自信,总觉得各方面都不太规范,就一边观察团里前辈的表演,一边自己揣摩,不耻下问。”张雅琴说。而正是因为这出戏,让这个从基层走来的年轻演员,证明了自己的可塑性和实力,也在秦腔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张雅琴自身条件优越,又刻苦勤奋,很快得到了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领导及老师们的认可。进入戏曲研究院的第二年,张雅琴便得到了秦腔名家李梅的赏识,成为她的一位学生,得到亲自指点教导。爱思考,善揣摩,有灵气,悟性高的张雅琴,很快就在《姊妹易嫁》《慈母泪》《海瑞驯虎》、《关西夫子》等剧目中再度升华。
高台教化,是秦腔从历史中沉淀而来的魅力;与时俱进,是秦腔在弘扬当今社会正能量中研磨的香气。近年来,陕西省推出的汲取时代能量、奏响主旋律的精品现代戏层出不穷,从播撒西迁精神的《大树西迁》,提振新时代青春力量的《迟开的玫瑰》,展现城市变迁记录古城小人物的《西京故事》,到讴歌抗疫精神的重头大戏《生命的光芒》等,好剧本好人物好演员,让人们看到了古老的戏曲艺术,在新气象里展现的精气神儿。年轻的演员,在这样的洗礼中修炼着自己的“主角”之路,省内的新生代演员成长迅速。张雅琴,就是其中一员。

而她也似乎是天生就来做这件事的,在师长口中,她是个腼腆娃娃,学起戏来,一丝不苟,钻研角色,有些痴劲儿。每次有新角色要诠释,她都会全力以赴地揣摩人物、并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戏曲的手眼身法外化在人物身上。人在戏中磨,才能成长得扎实稳健。2011年,眉户现代戏《山沟沟里的年轻人》斩获了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优秀表演奖。得奖之后,张雅琴又在新戏《陕北人》中再挑大任,用自己的理解和修悟,给了关于诚实守信的陕北故事一个人物注脚,“以前学的都是传统戏,几乎没唱过这样具有时代感的大戏。刚开始很紧张,慢慢觉得非常有使命感。在角色里,主人公宁可自己利益受损,也不亏欠老百姓的一分血汗钱,很启发和激励我。咱把这些角色塑造好,把这种精神通过戏曲传扬出去感召更多的人,就是我必须完成的责任。”张雅琴说。
如今的张雅琴,是老师眼中的好苗苗,同事眼中的好朋友,戏迷眼中的好旦角,也是一位好妈妈。有了宝宝之后的张雅琴,似乎反而拥有了更细腻的情感,能深刻把握每一位角色的内心深处。“戏曲虽然是程式化的表演,学一遍用千遍,但其实每一个角色在你的每一个人生阶段,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阶段性都有不同的解析。这些角色是发展变化的,给予我的艺术体悟也是丰富殷实的,在不断的演练里,其实也是对人生的修悟,对时代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更加明白自己身上担负的,不仅是艺术的传承使命,更有主旋律 正能量的传播责任。”张雅琴深刻地总结说。
曾有行家总结:年轻秦腔演员的成长,必须有三种品质:一是天分;二是勤奋,三是本分。
在张雅琴的艺术道路上,也许不乏对“天分”的赞誉:2004年荣获“中国秦腔·四小名旦”提名奖;2007年在第三届戏曲红梅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10年,获陕西省演唱大赛新人一等奖;2011年,第六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表演奖”;2014年,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表演奖”;2018年陕西省秦腔“十大名生·十大名旦”专业戏曲电视大赛中荣获“特别表演奖”...但也绝对少不“勤奋”的加持,认真、刻苦、严谨,这是大家对张雅琴一致的认可。
日前,陕西拟出台条例,用立法推动秦腔的艺术传承与发展。重点对秦腔传承发展对象、政府及部门职责、人才培养、社会保障、普及推广等方面的内容做出规范。并深刻考虑到秦腔演员培养漫长、艰辛以及具有风险的特殊性,适当给予更多更全面的空间和条件。

秦腔,在陕西的精心养护下,再次回春。而在这个议题里,青年演员的培养,年轻人的担当,成为关键。张雅琴,就是一个生动的缩影。
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从来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有理由相信,秦腔会因为时代需要,大放异彩;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张雅琴也会因为对秦腔的坚守,成为未来的希望;更有理由相信,秦腔会在传承与传播中,把正能量播撒到更深更远更广阔的地方。
简介:张雅琴,女,生于1987年,陕西眉县人,毕业于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主工正小旦、小花旦,师从于秦腔名家李梅,现就职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张雅琴身段优美、扮相俊秀,嗓音甜润优美,表演朴实细腻。在追梦秦腔的道路上,她对秦腔始终保持热情,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艺术中,从眉县戏校到眉县剧团,从宝鸡市文化艺术学校,再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张雅琴在艺术之路上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受到观众喜爱和各方好评。曾主演《姊妹易嫁》《打金枝》《关西夫子》《慈母泪》《海瑞驯虎》《窦娥冤》《天河配》《恩仇记》《哑女告状》《陕北人》《山沟沟里的年轻人》《鬼怨·杀生》《卖酒》《花亭相会》《写状》《武松杀嫂》《雪梅吊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