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西安

瑞新康达:首款国产低能量双相方波AED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新浪陕西城市频道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自动体外除颤仪(以下简称:AED)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专为心脏骤停现场急救设计的设备。当心脏骤停时,AED能够监测心率判断是否需要电击,当需要电击时,AED会快速放电实施电击,有效帮助患者终止室颤发作,恢复正常心跳,大大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可以说是“救命神器”。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公众场所AED的配置。2006年前后,我国开始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在红十字会等相关机构以及团体、企业、志愿者的助力下,我国的AED普及率和知晓程度逐年提升。

为了让更多、更好的AED惠及更多的百姓,许多企业都在积极研发更好的产品,西安高新区内的西安瑞新康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新康达 RESCOND)就是其中之一。公司专注于除颤技术应用研发与生产,经十余年研发攻关,公司的首款产品RCD-600半自动体外除颤仪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我们的生产许可证也顺利拿到了,预计第一批产品将于12月底正式出厂。这是我们系列产品中的一款,也是中国第一款首次除颤能量为120焦耳的低能量自动体外除颤器。今后,会有更多的专业医疗设备逐步投放市场。”公司董事总经理张耀松对记者说。

设备普及任重道远

蕴藏巨大商机

AED之所以被称为“救命神器”是因为心脏骤停是极其凶险的病症,在它的面前,生命是以分钟来计算的。当心脏骤停突然袭来,生存率以分钟为单位递减: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递减7%-10%,如果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超过10分钟就会脑死亡,所以对于心脏骤停的抢救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有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术,如果能够在3-5分钟进行除颤,那么患者生存率可达50%~70%。从发病到救护车到达现场的这一段时间中,如果能够实施AED急救,无疑将极大地提高生存率。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估测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54.4万例,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而2019年中国消防系统全年因火灾死亡的人数是1335人,心脏性猝死人数是火灾死亡人数的407倍,所以AED堪称“救人的灭火器”。

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我国2006年开始在公共场所配备AED,北京首都机场作为中国最早安装AED的大型公众场所,在航站楼内安装了8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设备,而张耀松作为国际某知名AED品牌代理商,全程参与到这项工作中。

“在早期AED的销售及推广过程中,我发现对于公众场合AED的管理和使用的观念非常滞后。此后,我就开始思考,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而随着奥运会的举办,将会有更多领域与国际先进理念和做法开始对标和接轨,AED配备与推广将会惠及民众。那么面对这样的一个机遇,我们一定要做些什么!”张耀松认为,随着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AED相关的行业也将会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按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配备情况来看,每10万人配备AED的数量在300台以上,而在当时,95%以上的市场都是由进口产品占据,挽救生命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于是,2009年,张耀松与创业伙伴共同创建北京瑞新康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专注于除颤相关技术的研发,并于2017年在西安成立——西安瑞新康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对标国际一流产品

引进前沿技术

人类对除颤仪的研究始于1939年,上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除颤仪在美国研制成功。而AED则问世于1979年,由德国美茵次大学医学院的狄克教授设计。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除颤的核心技术经历了三次更新迭代。

“AED的核心技术经历过单向正弦波、双相截断指数波和双相方波三个阶段。我们从一开始就对标国际一流技术,采用可自动调节的低能量双相方波除颤技术,使用更低能量,降低对心肌损伤,更加有利于患者愈后,同时显著提高对高体重病人的除颤成功率。”张耀松说,“从AED发展过程来看,最初是要保证抢救有效性。现在不仅保证有效性,更要尽量降低对心肌的损伤。因为经历施救之后,在延续患者生命的同时,我们更希望心脏能够恢复到原有的健康状态,减少后遗症。”

采访过程中,张耀松反复强调,瑞新康达是一家严肃医学公司,是专注于治疗恶性急危心脏病的专业公司。他说,“虽然AED是院外施救、公众场合使用的重要设备,但我们的目标绝不是公众市场这一个小部分,我们将围绕恶性心脏病的处理提供解决方案,专注于治疗心脏骤停的系列产品研发生产,从救护车车载便携式除颤仪,到医院使用的专业除颤仪,以及可穿戴除颤器(WCD)都会逐步布局。用国际一流技术来解决老百姓的心脏问题。”

远大的目标更需要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环境,而西安以独特的魅力引起了张耀松的关注,“作为初创公司,对于人才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在深圳等地引进人才时,我们发现一个现象,从西安出去的部分人才对回乡工作、创业的想法强烈;同时西安有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将这种需求作为一种吸引人才的方法,优质的高校资源有利于人才的补充。对西安了解越多,这种想法越坚定。所以公司决定将研发与生产基地放在西安,在高新区成立了。而创业园的服务和助力,让我们收获了更多的惊喜。”

细致服务助力成长

腾飞指日可待

“公司在高新区发展得很快。”张耀松说,“在这里,我们构建起完整的研发框架和生产布局。在创业园的帮助下,人才引进也进行得很顺利。”

校园招聘是公司引进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是公司想进入学校招聘,都需要严格地审核,这对于初创的公司来说,成了一道几乎没有办法逾越的门槛。创业园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制订个性方案,选择更合适的院校,组织园区需求相近的企业,以高新品牌赋能,举办高新相关行业的专场招聘会,为提高成功率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力高新小微企业进入校园。在招聘会现场,加强信息输出强度,将高新区的创业环境、人才政策讲深讲透,让应聘人员了解高新区的优势和成功企业的发展过程,吃下一颗“定心丸”。在这个基础上,再结合公司的发展方向与用人需求,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明显提高了招聘的成功率,企业纷纷给出好评。

“随着产品的出厂,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办。这么多年来,我们能够充分体会到创业园在企业服务方面的用心和至诚,还有高新区的包容开放。所以,我们希望和创业园、高新区在提高公众急救意识、树立正确急救观念、AED普及推广等方面进一步合作,做出更多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尝试,共同为“健康中国 2030”目标的推进、为我国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张耀松说道。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