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城市频道

一“陆”有你 | 远诺技术转移中心,高校和企业之间的“科技红娘”

新浪陕西城市频道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科技成果转化”是中国过去40年科技体制改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也是一个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概念。其原因在于政府一直是高校和公立科研机构科研活动的主要资助者、举办者和管理者。

国家部委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多个方面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在嘉会坊远诺技术转移中心,创始人王海栋在接受采访前,正在团队伙伴的配合下,录制新一期的“科转三人行”,通过线上视频、直播的方式,为大家解读科技转化过程中需要了解的种种知识。

两年来,远诺技术转移中心以“科技红娘”搭“鹊桥”的方式,活跃在科技成果转化一线。仅2022年就举办了各类技术对接活动300余次,推广并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0余项。节目录制结束,王海栋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讲述了远诺技术转移中心和他的故事。

10月9日,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方红卫莅临西安远诺技术转移中心调研并指导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工作。方红卫强调,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据不完全统计,西安拥有64所高校,7.82万高校教师及100多万在校大学生,可谓高校林立,人才济济。然而一直以来,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之路上的宝贵财富并不容易。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科技成果转移,是重要一环,旨在建立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差,从而促进双方合作。行业间的壁垒,令高校和企业之间,往往无法寻得与自身匹配的“良缘”。

在从事高校科技成果转移之前,王海栋是一名集成电路设计方面的研究生,因为理工科的知识背景,他在一家知识产权公司工作,并因出色的工作能力获得了公司的优秀评奖。然而,因为一次机缘巧合的机遇,王海栋对技术转移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开启了自己新世界的大门。

“那时我大学的一位老师在高新区创业,做的是技术转移方向的的内容,叫我一起,我就去上班了。”在公司,王海栋负责知识产权、法务和校企对接相关的工作。从这家企业的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他看到了成果转移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创业的契机。

2014年,在西安市科技局、西安市高新区管委会、西安市人社局的指导下,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为目的的西安技术经理人协会正式成立,对于一直关注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的王海栋来说,这是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政府机构要开始在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方面进行探索和发力了。

2015年底,王海栋与7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开始出来创业,远诺技术转移中心应运而生。

随着技术转移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不断加大,为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强大需求,技术经理人应运而生,提供从科技成果的对接、转移到样品化、产品化、商业化等一系列链条式服务,将科技成果转化做到实处,王海栋便是其中之一。

创业本身是一条摸黑前行的道路,更何况彼时的政策、环境、氛围都处于初始化阶段,“领跑”的远诺技术转移中心深知,这里的每一步都需要长期的准备和铺垫。

“科研成果针对着普遍性问题,以课题为导向;而主打个性化问题解决的产业端,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导向不同则结果不同,想把实验室中的样品,变成生产线上的产品,需要深入对接生产原理、制作工艺、成本控制等许多细节。”

创业初期,王海栋和伙伴将科技企业跑了个遍,了解企业需求,寻找高校的匹配技术,然而,却始终难见成效。“2016年底,我们终于谈成了一个项目,大家又重拾了信心,但我们也在反思,自己的工作模式该如何改进。”

远诺选择从“需求侧”转到“供给侧”发力,对高校教师进行一对一调研,挖掘梳理高校科技能力。在对供需双方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远诺建设了陕西省科研能力数据库,录入4000多位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研发能力和合作建议等信息,精准匹配,令科技成果快速落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包敏教授团队长期从事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化应用工作,团队拥有不少专利和奖项,但对成果如何应用、怎样走向市场却毫无办法。

2022年6月,针对包敏教授团队的情况,远诺为其匹配到员明科技,双方经过多轮交流、考察、调研,依托秦创原的科转项目政策,“牵手”成功,成立了西安中创云图科技有限公司。同时,远诺还为其提供了股权架构设计、市场定位等多项服务,促进其快速发展。

为了打破行业之间的壁垒,远诺在多年专注探索和专业服务积淀基础之上,构筑起自己的“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模式,建立了“培育+运营”一体化的服务方法,成功打造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全流程、全周期科技服务体系。

2021年,长安大学教授李伟在获得春种基金的一笔投资之后,面对创业的一系列问题发起了愁,仅仅是把科研报告变成商业计划书这一项,就难倒了团队。

得益于远诺“科技红娘”的协助,2021年8月,李伟创办的西安速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落地秦创原总窗口,并得到秦创原“两链”融合项目的资助,发展迅速。“从记录研发辅助账、申请优惠政策,到参加专业展会、对接产业链资源,幸亏有‘科技红娘’帮助我们!”李伟表示。

经过多年沉淀,远诺进入发展的新征程,步入成果转化期,成立基金投资公司,摸索“科学家+技术经理人+企业家”的投资模式,尝试解决市场定位、产品定义的核心问题。

远诺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初期阶段,聚焦专精特新项目,进行“种子轮/天使轮投资”,覆盖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硬科技赛道。对外推介项目100余个、总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储备项目数80余个、已投项目数28个。

在技术投资和项目熟化的过程中,远诺将通过科研数据库及50位技术经理人不断挖掘,每年提供约2000个项目进入海选,经过投资经理一对一筛选后,由公司投资方面负责人把关,对项目进行再次判断,最终进入投决阶段的项目约20个,之后再协调企业资源导入、辅导跟进。

由远诺所投资的通讯芯片类项目中森电子,在经过远诺投资经理的调研之后,得知项目的研发内容、发展规划和启动资金需求已经明确,在流片资金上存在问题。“我们通过会议讨论,以1500万估值投资该项目,并在短短几个月间为其引入财务投资、产业投资,使其估值连翻三倍,并落实政策场地,为团队解决流片资金的问题。”

道路检测(三维探地雷达)是一种无损检测设备系统,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检测出道面结构层隐性病害并且不会对待测路面形成损伤。在这一技术转化过程中,远诺技术经理人团队对这一科技成果进行分析后,提供了匹配产业方、对接企业家、帮助寻找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注入资金及资源等一系列服务,项目估值达6000万。

截止2023年9月,远诺主导和参与的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额约10亿元,服务企业客户数量已超过1000余家,对接的技术需求达2000余项,推进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知识产权运营类项目数超400余项。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和氛围的支撑,2021年1月,远诺整体搬进了嘉会坊的协同大厦,场地与人员的问题迎刃而解。“在公司选址的时候,我们首选高新区。远诺诞生于高新区、成长于高新区,所以我们不会离开高新区。”谈起对嘉会坊的感情,王海栋提到了嘉会坊对企业的关注。

“在嘉会坊这几年,我们经常会收到园区的邀请,去参与一些重要活动,为我们公司增加曝光度。有领导来访时,工作人员也常常将领导带到我们这边,为我们提供展示的机会,这种时时被惦记的感觉,很让人感动。”

除此之外,街区里的生态氛围也是王海栋一直选择嘉会坊的原因所在。“我们公司大都是年轻人,一般面试乘坐地铁公交过来恰好要走过街区,一路上越走越繁华,越走越时尚,他们的心态也在变化,甚至进来的时候已经做好准备,只要自己的能力匹配,就愿意来这边上班。”

嘉会坊里经常举办的活动也是王海栋的最爱,艺术节、啤酒节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总能吸引他的目光。“我办公室里还有一个参加嘉会坊举办的脱口秀大赛时的奖杯,甚至前两年,我把房子也买在了嘉会坊。”

谈到未来规划,王海栋将公司比作一只蚂蚁。“国家在企业和高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我们就像是小蚂蚁一样,先把高校的诉求吃透,然后搬到企业那边,同时也把企业发展需要注意的点传授给高校老师们。但现在搬运的蚂蚁还是太少了,我们自己也是摸索阶段,希望之后能真的找到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让全省全国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上出现更多搬运的蚂蚁。”

随着远诺技术转移中心与陕西高校联合开展“三项改革”的科技成果遴选工作不断推进,又将有一批科技成果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新时代新征程,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众多企业、资源、平台汇聚在嘉会坊这一创业热土,在科创发展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推动科技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3年,西安市获批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我国第四个获批建设“双中心”的城市,西安高新区作为全国唯一的“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再次迎来发展机遇。

未来,嘉会坊将继续秉持西安高新区创业园“至诚服务、创造一流”的服务宗旨,紧扣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助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为西安高新区全力加快“双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提供动能,在新征程上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为西安“双中心”建设贡献更多科创力量。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