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万字!这部“民间方志”让西安可触可感

新浪陕西
关注阳春三月,一个寻常的日子里,西安东三路社区的勤心讲堂内气氛热烈,文化学者李连源带着他的《西安旧事》在此开讲。随着老照片里的西京招待所缓缓浮现,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往事生动鲜活地展现在众人眼前,引得现场观众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与此同时,李连源以视频形式在抖音等平台分享的西京招待所故事,同样热度飙升,多条视频收获了上万点赞,破百万播放量,让西京招待所故事在网络空间里也掀起了一阵探索的热潮。
在这个科技飞速迭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城市的面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妥善留存西安当代历史变迁的珍贵痕迹?又怎样将这些记忆传承转化为文化传播的丰富养分?李连源和他的《西安旧事》,用十余年耕耘交出了独特答卷。
初心:守护即将消逝的城市记忆
鲜为人知的是,李连源这位深耕城市记忆的民间学者,早年的人生轨迹与文史研究并无交集。初中时,因家庭变故,他被迫中断学业进入工厂。四年后,又不得不从工厂辞职,开始在社会的浪潮中艰难摸索,他卖过搪瓷、卖过服装、跑过出租车,还曾因为炒股,赔光之前所有积蓄。
但李连源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咬牙钻进房地产经纪行业从头再来。他深知自己没有专业背景,便如饥似渴地研究营销知识。凭借着这份执着和努力,在短短两个月内,将接手的一栋楼成功售出,这为他在行业内赢得了一席之地。

一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在打印关于营销的总结论文时,他的文章引起了当时一位报社主编的注意,邀请他为报社供稿。此后,他成为自由撰稿人,步入房产评论领域,并凭借勤奋和执着,逐渐成为行业内备受瞩目的人物。
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他为规范房产经纪行业行为,推出规范操作十二个交易文本,协助相关部门制定行业收费标准,被誉为二手房专家;他与新浪陕西联手,推出“西安万人购房团”公益活动,被誉为“李团长”。

图/西安旧事
最终,为重拾年轻时的写作梦,他选择退出房地产行业。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意味着放弃多年的积累,舍弃已取得的行业成就,重新挑战新的领域。与他合作多年的新浪陕西总经理付士山如是评价:“他做事情太正直,虽然他高举大旗捍卫这个行业,无奈势单力薄只能选择离开。”
与此同时,身边发生的另一件事也深深地触动了他。永兴坊开街后,以“魏征故里”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老街坊们却在叹息:“在这儿住了一辈子,竟不知道曾与先贤做过邻居。”那一刻,李连源敏锐地意识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当下,许多珍贵的本土记忆正悄然消逝。

图/西安文旅
怀着对西安的挚爱,李连源踏上了创作《西安旧事》的征程。他怀揣着笔记本,一家一户地叩响老人的家门,耐心倾听老人们的讲述。从家长里短到街头巷尾的传闻,从邻里间的趣事到重大事件的亲历,他都认真记录。
在李连源看来,“西安的宏大是由若干个微小或微末组成,帝王将相需要正史,平民百姓也有他们的故事,这样才能更为完整地让后人看清历史。”在李连源笔下,街坊邻居大姑和陈大娘、袁大爷和杨肖氏,同学黑蛋、顺安,哥们长顺、根成等,都是有血有肉、鲜活真实的存在。
深耕:十年“田野调查”,坚持“三亲”原则
《西安旧事》的创作,是一场历时十多年的田野调查,也是一场对历史真相执着追求的漫长旅程。每篇文章平均修改14次之多,每条史料至少求证3位见证人,并和历史文献记载反复对比确认,这种类似偏执的严谨,令《西安旧事》拥有了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


图/西安旧事
“历史叙事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考证是此类文章的难题。因此,引经据典、不耻下问、反复论证推敲等,都应有出处;有出处、有依据才能站住脚。”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李连源始终恪守“三亲”原则,即“亲历、亲见、亲闻”,“不厌其烦地采访、考证,落实,尽量做到不虚。”
在创作过程中,李连源遇到过诸多考证难题。有一次,为了一张图,他四处搜寻,又找擅长手绘的老师帮忙绘制,再拿给当年的多位亲历者,反复询问、比对,才最终确认。他义务为国外某学院辨识了一批20世纪30年代的西安老照片,弥补了西安抗战老照片不足的缺憾,得到该学院认可。并通过民间交流,将部分照片在拍摄地永久展出,受到各方肯定。

康复路批发市场 绘图/@陶浒

20世纪40年代的中正路资料 图/西安旧事
《西安旧事》书中收录了92篇纪实文章,共计62.6万字。从《新城黄楼1936》到《东新街夜市》,从《鲁迅先生的西安之行》到《张子宜与民生市场》;从《尚仁路百年图鉴》到《聚丰园美食记忆》,包罗了西安城大街小巷、历史人文、风土人情。
支撑李连源坚持创作的是他对西安的挚爱,西安于李连源,不止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灵魂深处的栖息之所。时至今日,虽然操场巷早已消失,他仍然坚持住在原操场巷位置。他给自己起的笔名是“操场巷遗少”,在文学的语境里构建起了现实与理想交织的“操场巷”世界。

20世纪70年代操场巷全景 绘图/@陶浒
国家一级作家朱文杰在给《西安旧事》的序中写道,“《西安旧事》包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和爱恋。”西安市作协副主席商子秦认为李连源的文章“情感和文字相互融合”,“他对西安这座城市的热爱,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自觉’。”
破圈:短视频里的文化接力
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取信息,为了让西安的过往被更多年轻人知晓,李连源积极拥抱新媒体,开通多个短视频平台账号,以视频形式讲述西安旧事。


“老师讲解得真好,涨了知识”“我在西安活了40多年,都不知道这个地方”“既接地气又有学术气”“眼界大开”。在“西安旧事”的评论区,越来越多人被李连源影响,更多关注和了解西安的历史,其中不乏旅居海外的华人和外国友人。
从公众号到短视频,变化的是内容呈现的方式,不变的是李连源一如既往地对内容的认真、严谨态度。“我们对待抖音,也像对待公众号一样,有个读者,发现我们有个字读错了,我们立刻下架视频,重新检查制作后再发布!”


“短视频的短平快特点,能迅速抓住观众眼球,激发他们对西安历史文化的兴趣。而公众号则作为补充,提供更深入、全面的内容阐述”,线上短视频引流、公众号深度解读、线下讲座互动——李连源构建的多维度传播网络,让《西安旧事》得以突破传统传播的壁垒,在更广泛的人群中引发共鸣。
作者:西安报业·城端传播 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