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女儿行 | 四秩医途家风传 三代仁心共筑家国“健康梦”

新浪陕西城市频道
关注40余载光阴流转,三代人扎根乡村医疗一线,累计接诊12万人次,出诊约万次,足迹遍布百余村庄。
在陕西渭南潼关县,刘永生家庭用三代人的青春与热血,书写着超越血缘、跨越时空的医者传奇。当无数人在繁华都市追逐梦想,他们却在乡间泥泞小路上执着前行,用仁心仁术为乡亲们筑起健康防线。

刘永生为村民问诊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家庭,能将“治病救人”刻进家族血脉,让“医者大爱”在乡土间生生不息?5月15日,“黄河女儿行—访最美 传家风 共筑家国情”主题采访调研活动走进刘永生家庭,揭开医者仁心的动人故事。
四秩医途 立志从医
1959年5月,刘永生出生在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两岁时,一场意外让他右腿骨折,家境贫寒的家庭无力承担医药费,母亲焦急万分。
关键时刻,村党支部书记发动村里的党员干部,这家一块、那家八毛,凑齐了钱,及时为他治好了病,才没让他落下残疾。母亲常常念叨:“娃呀,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当个医生,要让没钱的人都能看得起病,一辈子不要忘了乡亲们给咱的帮助。”这份恩情,如同种子般在刘永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1976年盛夏,刚卸下书包的他攥着高中毕业证站在家乡土路上。望着老村医背着药箱蹒跚出诊的背影,望着村民们因缺医少药皱起的眉头,他主动叩开了村委会的门。
没有专业教材,就跟着老村医在田间地头学望闻问切;没有医疗器械,便用竹篓自制简易药箱走家串户。当第一针退烧药让高热的孩童转危为安,当第一次深夜出诊踏破了山路的月光,这个青涩的年轻人终于明白,自己握起的不仅是听诊器,更是乡亲们沉甸甸的生命托付。
那时的乡村,医疗条件极为艰苦,村民们“小病拖着不治,大病没钱不能治,得了急病医院太远来不及治”。刘永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苦学医术,为乡亲们解决看病难题。

刘永生与记者们交流 讲述“过去的故事”
从医49年来,刘永生接诊病人达12万人次,出诊约万次。他的足迹不仅遍布周边80个村,还延伸至邻省20个乡村。
乡间小路被雨水冲刷得泥泞不堪,他险些摔倒却咬牙前行;翻山越岭,一趟出诊花费大半天时间,他从未喊过累。“都是乡里乡亲,能帮一把是一把。”这句质朴的话语,是他坚守的动力。
村里有位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病,经济条件差,舍不得去大医院,病情反复。刘永生得知后,主动承担起老人的日常诊疗和健康管理工作。
“你这病得按时吃药,饮食也得注意,我定期来给你看看。”此后,他定期上门测量血压、血糖,耐心指导用药和饮食。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身体越来越好,逢人便说:“刘大夫是救命恩人,没有他,我早就不行了!”
刘永生不仅医术精湛,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理疗,他得心应手。为了让乡亲们少花钱治好病,他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出一套专门治疗农村常见病的方法,深受患者好评。
他常常自掏腰包为困难患者垫付医药费,多年来,为患者减免的费用累计达数十万元。遇到实在还不起钱的患者,他干脆撕掉欠条。
“年过六十不算老,农村医疗继续搞,胸中只要有口气,背上药箱不放弃”,刘永生说道。
除了治病,刘永生还定期举办健康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活实例,教乡亲们预防感冒、腹泻等常见病,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身体健康指数越来越好。
薪火相传 共筑基层医疗
刘永生深知,乡村医疗要发展,仅靠自己一人远远不够,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在他的鼓励与影响下,儿子接过了乡村医疗的接力棒。
多年来,刘永生时常教导子女,要用“医者仁心”的家风为广大群众诊疗。在言传身教下,儿子大学毕业后回到村里,成为了新一代乡村医生。如今,父子俩并肩作战,成为乡亲们健康的“守护人”。

刘永生家庭从医多年得认可
正是这样的传承和守护,寺角营村的家风传承,在村里的家家户户代代相传。
在寺角营村家风馆,6大主题单元深刻记录着村中家风文化的熏染传承,多年来,村中连续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最美秦东人”等先进典型。其中,2024年全镇评选“十星级文明户”40户,激发了群众争“星”创优的热情,在全镇形成了注重家风传承的良好氛围,家庭美德进一步弘扬。

寺角营村家风馆内美丽家风代代传
过去,刘永生背着药箱翻山越岭,为村民送医上门;如今,儿子运用新技术为乡亲们诊疗,诊疗手段虽变,但“医者仁心”的家风始终未变。这份传承,不仅是家庭精神的延续,更是乡村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的希望。
在日常工作中,刘永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他带着他们出诊,现场教导如何诊断病情、与患者沟通。遇到疑难病症,便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分享见解,帮助年轻医生提升业务能力。
“这些年轻人都是乡村医疗的未来,我得把我知道的都教给他们。”刘永生说道。

刘永生之子承续家庭悬壶衣钵
在刘永生的感召下,潼关县800多名医务工作者成立了“刘永生志愿者服务队”。他们活跃在全县社区、乡村,开展志愿服务,累计开展活动163次,服务群众7万余人次。
服务队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从为留守老人、重病患者提供帮助,到帮村民收粮食、打扫街道卫生,再到定期前往敬老院为老人理发、检查身体等,切实为群众解决了诸多实际问题。
刘永生不仅在医疗救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潼关县政协委员后,他积极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困难群众、村医群体发声。他关注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推动了乡村医疗条件的改善。
多年来,刘永生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榜”、全国“最美医生”“陕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还入选“陕西省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读物”。今年4月28日,他更是获评“全国劳动模范”。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刘永生家庭两代人乃至三代人对乡村医疗事业的默默奉献。
刘永生用小家担当诠释了家国大爱,他们的家风传承,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乡村医疗事业。在新时代,他们的故事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医疗事业前行的道路,为守护百姓健康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力量,助力实现乡村的“健康梦”,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了健康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