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女儿行︱博物馆里的“家训密码”:好家风如何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新浪陕西城市频道
关注渭水汤汤绕村而过,尧山巍巍映照千年。
“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孝亲得福”……走进渭南市临渭区蔺店镇蒲阳村,张贴在村民院墙上的文明标语格外引人注目。这上面既写有每个村民自述的家庭故事,也有家训,不仅是家族精神的传承,更成为解锁乡村文明新风的“密码”。

“黄河女儿行—访最美 传家风 共筑家国情”主题采访。图为蒲阳村民俗博物馆 陕西网记者 叶建峰 摄
5月14日,“黄河女儿行—访最美 传家风 共筑家国情”主题采访调研活动走进这里,探访融合“四大文化”的蒲阳村民俗博物馆如何以家风为纽带,绘就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作为活动首站,这座民俗博物馆向世人展开了一幅“家家有家训、户户传家风”的文明长卷。
家训上墙 文明入心
“一家一家训,一家一故事。蒲阳村的核心特色是‘家家户户都有家训’。”蒲阳村党支部书记周文科介绍。

“黄河女儿行—访最美 传家风 共筑家国情”主题采访。图为蒲阳村航拍 陕西网记者 叶建峰 摄
蒲阳村,又名蒲阳寨,地处蒲城尧山之南、渭水以北,是古代囤兵之地。相传汉宣帝刘询的行宫曾坐落于此,汉王刘秀被王莽追赶落难之时,也曾藏身在这里。解放渭南地区时,西北野战军一野十七师参加陕中会战时,曾途经、留宿此处。蒲阳古城遗址是第三批田野文物普查重大发现,蒲阳村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这些年来,该村以家训文化为抓手,将古城遗址文化、农耕民俗文化、党建红色文化与精神文明文化有机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阵地。“家训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村民日常行为的镜子。”周文科说。
“我经常教导我的儿女,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团结、和谐、勤劳、兴业,也要互相理解、沟通。同时,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多多解决群众的困难。”村民李福来说。

“黄河女儿行—访最美 传家风 共筑家国情”主题采访。图为村民李福来 陕西网记者 叶建峰 摄
李福来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始终保持着“离岗不离心”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村级事务,无论是政策宣传、矛盾调解,还是环境整治,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同时,作为村里的“文明家庭”,李福来一家不仅将家训融入生活,还积极参与村务,带动邻里互助。“以前村里常有矛盾,现在大家比的是谁家更和睦、谁更热心公益。”通过家训文化的浸润,蒲阳村矛盾纠纷大幅减少,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蔚然成风。
“四大文化”融合 激活乡村育人功能
推开蒲阳古城民俗博物馆的朱漆大门,150平方米的展厅内,千余件农耕器具与百余幅家训字画相映成趣。“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楹联在斑驳陶罐旁低语,“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的墨宝在耕织器具前生辉……一件件农耕老物件、一幅幅红色历史画卷、一座座古城遗址模型,与家训文化交相辉映。这里不仅是村民的精神文明补给站,更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党建课堂。

“黄河女儿行—访最美 传家风 共筑家国情”主题采访。图为蒲阳古城民俗博物馆 陕西网记者 叶建峰 摄
这些镌刻在门楣、题写在影壁、悬挂在厅堂的家训,正是蒲阳村“万条家训进万家”工程的生动注脚。村民们将祖辈口耳相传的治家格言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物载体,让“以孝治家、以勤兴家、以廉守家”的智慧在砖瓦间流转,在烟火中传承。
“我们通过展示蒲阳古城的历史底蕴,让年轻人记住根脉;通过农耕民俗,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红色文化,强化家国情怀,再以家训文化凝聚向善力量。”周文科说。
该馆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注重良好家风传承的理念出发,集中展示从古到今名人的家风家训。同时探索开展功德银行、垃圾兑换银行、好人好事、尊老爱幼榜单、科技致富带头人及相关活动剪影,全面展示蒲阳村这些年来的家风文明建设成果。截至目前,功德银行、垃圾兑换银行累计积分2万余分,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
“在这里,看得见历史,留得住乡愁,更感受到了好家风的力量。”“黄河女儿行”采访团成员感慨。
家风赋能 乡村振兴有了“软实力”
“通过设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平台,引导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村庄治理的‘主人翁’。”周文科介绍道,“村里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助老扶弱等志愿活动。特别是创新设立的‘家风功德银行’,将村民的善行义举量化积分、建档存储,年底还能兑换生活用品,这个举措让文明乡风有了‘可视化’的载体。”

“黄河女儿行—访最美 传家风 共筑家国情”主题采访。图为蒲阳村家风功德银行 陕西网记者 叶建峰 摄
如今,走进村庄可以看到,文化广场上跳舞健身的村民多了,村里打架斗殴、口角争执少了;“好婆婆”“好媳妇”的公示栏前,总有村民驻足;家家户户都贴着家风家训,成为美丽乡村最生动的风景线。通过将家风建设融入基层治理,村庄正在实现由“外在美”向“内涵美”的蝶变。
文明新风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蒲阳村的家训文化也已从“盆景”变“风景”。村民精神面貌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黄河女儿行—访最美 传家风 共筑家国情”主题采访。图为蒲阳村 陕西网记者 叶建峰 摄
通过发展“党建+乡村旅游”模式,包装手工艺品猫娃鞋、手工扇子花,推广蒲阳苹果、酥梨、西瓜、红提、西瓜酱、农家面粉等特色产业,以党建文化带动乡村旅游,促进产业发展,打造集民俗展览、休闲娱乐、农耕体验及特色小吃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胜地。
蒲阳村的实践印证了“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乡村兴”的道理。在这里,家训不仅是家族的记忆,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绘就了一幅“内外皆美”的新图景。(陕西网记者 李惠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