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原——以青铜为引,再启三千年传奇

新浪陕西
关注当青铜锈迹晕染时光,铭文刻痕揭开历史——三千年前华夏厚土上,曾矗立着一座怎样的都城?它是《诗经》中“周原膴膴”的肥美之乡,神话里英雄辈出的文明原点,更是何尊铭文“宅兹中国”的最早注脚——周原。这里,夯土凝结“赫赫宗周”的王朝呼吸,青铜纹路流淌礼乐基因,这里每一粒土壤都是未解密的甲骨,每道铜锈褶皱都藏着文明的元命题。拂去岁月尘埃,透过作坊梭影、鼎簋食香、宫室飞檐、车马銮铃,一场三千年时空对话悄然开启。此刻,以青铜为笔、铭文为墨,在西岐晨雾里书写现代人的穿越史诗,做一日溯古追今的周原客。

三千年前的周原,织机忙碌间,文明正编织经纬。葛麻粗粝纤维中,藏着《七月》诗里的农事节律,藏着稼穑的辛劳;贵族的丝绸裘衣则流光溢彩,黼黻细密针脚间,游走着《周礼》未载的拓扑学图式。周朝以“衣裳”定乾坤——这不仅是衣着的规范,更是立政的重要基石,以服饰为载体,将社会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展现得淋漓尽致。东方初裳,衣源中国,绽放巴黎的“周原衣语服饰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把‘中国’穿在身上”,用时尚的方式阐释周文化的内涵和智慧。在穿越版的西岐城,我们得以跳脱常规,演绎神话传说,来一场祥瑞cosplay,或是成为“行走的青铜器”,感受那份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让周原的服饰文化在岁月流转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让美丽中国绽放世界。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这句诗生动地描绘出周原土地的肥美,苦菜都能长得像糖一样甜。周原时期,人们的主粮是黍和粟,其饮食风俗,是农耕文明与礼乐制度的完美交融。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的餐饮器具也大不相同。平民以陶鬲煮粥,粗瓷碗盛着饭食,贵族则使用鼎、簋、爵等名目繁多的铜器,鼎中烹煮牛羊肉,簋里盛放黍稷,爵中斟满醴酒,十七道食器按“九鼎八簋”之制陈列,饕餮纹、蝉纹在铜器上凝固成权力的图腾。而今,在周原,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可以于青铜器餐厅席地而坐,在琴瑟齐鸣中,享用周人宴饮。岐山臊子面和文王锅盔是不可错过的特色美味,舌尖触到的不仅是千年风味,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礼乐温度。


周原贵族宫室,尽显尊贵与奢华。其建筑采用地面夯土,陶瓦屋顶,布局规整严谨,有庭、房、门、廊、阶、屏等,与现代四合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平民居住的半地穴式草房,则透露出一种别样的质朴与回归自然的气息,倾斜入口收纳冬至第一缕阳光。以“夜观星象”的浪漫设计,将生活与自然节律紧密相连,周人村落或许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观星宿集”。如今,在周原,我们还有野奢之选——原舍客栈。青石板路、木质屋舍,存留着周代夯土的记忆,静谧古朴的氛围中又暗藏着五星级现代居住文明的细节。清晨,被鸟儿的欢唱唤醒,推开窗,清新空气扑面而来;夜晚,躺在柔软舒适的床上,伴着虫鸣声入眠,尽享这穿越时空的住宿体验。


周人的出行方式,深深烙印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周原交通是社会等级的流动符号。平民的出行,朴实而简单,大多依靠步行;而运输货物,则多靠牛车。贵族的出行方式彰显着身份与地位。狩猎、征伐之时,乘坐马车驰骋沙场。根据主人身份的高低,马车的配备也大有讲究,一车二马或一车四马,尽显威严与气势。西周最强豪车“天子驾六”,出土于周原遗址,六匹马驾驭的马车,气势恢宏,是周天子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作为今日周原的开篇之作,复刻的“天子驾六”雕塑以青铜车马为引,六匹骏马拉着朱漆战车踏过石板路,乘车者执辔远眺,仿佛能看见三千年前诸侯会盟的尘土与旌旗,听见“驷铁孔阜,六辔在手”的诗经吟唱。


周原娱乐是宗教与艺术的共生体。贵族在祭祀乐舞中演绎“八佾之舞”,平民于社火集会里敲响陶埙石磬。占卜问卦,作为一种当时极为流行的活动,在周原盛行一时。《周易》,这部东方智慧的天书,宛如世界最早的源代码,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哲理。它不仅在古代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占卜问卦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穷则变,变则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千年前的卦辞,如同温暖的光芒,驱散了我们今日的焦虑与迷茫。当你行至周公庙,心中若有无解的心事,不妨请周公旦为你占上一卦,或许你会得到心灵的慰藉与启示,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周原,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承载着三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从穿、食、住、行到娱乐休闲,每一个细节都如同拼图一般,拼凑出周朝历史的宏大画卷。
在这里,我们能触摸到血脉深处传承的礼乐基因,感受到神话中勇武精神的延续,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宝贵财富,在数千年后依然滚烫,温暖着每一个热爱历史、探寻文化的人。
今天的周原,每一座建筑,每一处细节,都默默诉说着最早的中国的传奇故事,而何尊也重新屹立在周原的中轴线上,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传承,从“中国”到中国,吉金重光,焕新而生!(陕西旅游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