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城市频道

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获评“2025·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

新浪陕西城市频道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愈加蓬勃发展的态势,其繁荣的背后,是众多文化企业深耕主业、创新求变、锻造精品的辛勤实践。5月26日,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联合向社会发布“2025·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2025·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名单。作为此次陕西企业的唯一代表,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光荣在列,获评“2025·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

这也是继今年3月《长恨歌》艺术团获评“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后,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获得的又一重要荣誉,再度彰显了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作为中国旅游演艺标杆项目的行业地位和产业价值。《长恨歌》上演20年,累计演出6000余场,接待观众1200万人次,创造收入超过20亿元,其开创的“山水实景+盛唐文化+科技赋能”模式,成为业界标杆。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依托《长恨歌》这一核心IP,以“传承历史文化精粹,引领融合产业创新”为核心理念,构建起“演艺+文旅+科技”的生态化产业矩阵,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以古通今,创造与转化赢得观众   

“斯山为大幕,斯水作舞台,斯地真历史,借我入戏来……”今年是舞剧《长恨歌》连续演出20周年。几乎在每个晚上,在华清宫九龙湖畔,在千年前的历史发生地,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经典叙事诗《长恨歌》改编的同名舞剧《长恨歌》,都会通过再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绝唱,让历史“活”起来,让观众“回”到历史场景,在回观与思索中与时代对话,这也是作为陕西文旅融合典范之作的《长恨歌》二十载长红不衰的秘诀之一。

“盛世情意长,国破爱别离。在我看来,《长恨歌》不仅演绎曾经的帝妃爱情,更把强国梦汇入心田。山河动荡之际,帝王的爱情都无所依,更何况普通人?”观众周女士表示,舞剧之美,不仅体现在演员的精湛表演及宏阔舞台效果上,还体现在作品与观众的共情上,体现在曾经与当下的情感碰撞上。“我从《长恨歌》中看到了古代帝妃与当代百姓间看似邈远、却未曾中断的情感纽带,家国一体、命运与共。”她说。

据悉,自2006年首演以来,《长恨歌》每年都会从演出细节到观演环境,从灯光舞美、服装道具,到视觉效果,进行改造和升级,实现了常演常新、久演不衰。2021年冬季,作为经典《长恨歌》的冬季版,冰火《长恨歌》成功推出,变“冷资源”为“热经济”,唱响了北方室外文旅演艺的四季歌。“去年,我们引入全息投影与裸眼3D技术,打造‘祥云绕蓬莱’的仙宫幻境,赢得了‘每一帧都是壁纸’的观众赞誉。”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恨歌》艺术团团长王波说。

《长恨歌》的探索和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传统景区收入来源单一、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文旅深度融合的巨大威力。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积极推动旅游演艺与非遗、文创、数字产业深度融合,延伸价值链,如结合唐代文化开发文创衍生品,让观众带走文化,实现从观演到消费的情感闭环。此外,《长恨歌》成功带动区域文旅综合收入超百亿元,成为撬动区域经济、传承文化基因的超级IP,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以艺提质,缔造文旅市场典范之作

从早期的外事活动中的接待性表演,到主题公园、景区里的点缀性演出,再到能够独当一面的高品质旅游产品、彰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旅游演艺产业,旅游演艺30多年来,发展迅猛。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旅游演艺作为文化传播与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其艺术水准的提升已从行业愿景转化为政策关切和市场竞争的核心力量。《“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推动旅游演艺提质升级”。

《长恨歌》精彩演出的背后,正是长恨歌全体人员对艺术品质的坚守。盛夏酷暑时,演员们一晚连演4场,凌晨收工已成常态;寒冬演出时,水面舞台结冰,双手冻裂仍坚持完成动作。演员日均训练演出超8小时,带伤坚持是常态,但无人轻言放弃。《长恨歌》艺术团艺术总监薛雷凯表示,多年来,艺术团秉持“戏大于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专业理念,通过自身的不断提升,用热爱和敬业捍卫经典。

自2006年公演以来,《长恨歌》在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及精益求精的艺术呈现中,缔造了文旅融合的典范,书写了连续演出20年、演出超6000余场、接待人次1200万的辉煌演艺史,先后荣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组委会特别奖、“中国实景旅游演艺十强”“游客喜爱的十大夜间演艺”等荣誉,被誉为“中国最美舞剧”“来陕西游客必看的精品演出”。

近年来,除斩获陕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外,《长恨歌》艺术团还在各类专业舞蹈赛事中屡获佳绩,用艺术品质赢得市场份额。2024年,在中国舞蹈家协会全国中国顶尖舞者大赛活动中荣获陕西十强,晋级全国百强。

以标立业,精细化管理创制行业标准

深度挖掘、打破常规、创造转化,是舞剧《长恨歌》长盛不衰的关键点之一。20年来,《长恨歌》把匠心精神贯彻在艺术、技术、服务、营销等领域,树立起行业标杆。以《长恨歌》为蓝本编制的《实景演出服务规范》三项标准发布为国家标准,九项标准成为陕西省地方标准,为全国实景演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本。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全国文化和旅游标准化示范典型经验名单》,全国仅有20家单位入选。其中,《“长恨歌”标准化模式铸就旅游演艺文化品牌》典型经验入选。

多年来,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秉承“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的发展理念,充分融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实现了“一个体系、一套标准、一体运行”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建立了涵盖人力资源、演出管理、服务经营、卫生保洁、资源保护、安全防护、防灾减灾及事故应急处置等标准的全覆盖,用标准体系构筑质量管理的基石。

“我们于2023年制定推出《精细化服务3719行动方案》,将公司经营目标和重点工作为核心,实施质量体系升级整合、体验产品质量创新、质量活动引擎拉动、质量管理专业团队打造,并将各部门参与精细化服务3719的情况,纳入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公司质量管理持续升级。”王波介绍说。

“此次获评‘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 30 强’,既是对过往成绩的高度认可,更是社会各界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期许和鼓励。接下来,公司将继续以《长恨歌》为核心品牌,不断开拓创新,锻造更多文化精品,为推动陕西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冯超表示。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