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城市频道

常听常新的西安旧事:李连源系列讲座唤醒新城图书馆里的城市记忆

新浪陕西城市频道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8月15日上午,幸福林带旁的西安市新城区图书馆内座无虚席,百余听众屏息凝神。文化学者、《西安旧事》主编李连源携其《西安旧事》系列讲座在此开讲。这既是2025年系列讲座的第四讲,也是他作为陕西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常务理事开展公益大讲堂的首场分享。两个小时的时光里,历史的温度与城市的记忆在宁静和谐的氛围中缓缓流淌。

西安,这座承载着十三朝兴衰的古都,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史诗。周的礼乐浸润、秦的雄图大略、汉的开拓豪情、唐的包容万象,都在这片土地上刻下深深的印记。兵马俑的千军万马诉说着秦代的国力鼎盛,古城墙的斑驳城砖见证着王朝更迭,大雁塔的飞檐斗拱承载着佛教东传的文明足迹。这些矗立千年的遗迹,正是西安故事中最璀璨的篇章。

作为《西安旧事》书籍的延伸,李连源的系列讲座始终坚守“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此前已走进机关、校园、社区,成为市民追捧的文化盛宴。本次讲座以新城区为地理坐标,从老西安的“满城”讲起,在历史的脉络中串联起无数动人细节:从满城设立的时代背景,到辛亥革命的风云激荡;从“二虎守长安”的守城壮举,到新市区设立的城市转型;从民乐园建成的烟火初起,到一条慈善之路的温暖铺就——张子宜创办的西安孤儿教养院与朱子桥设立的陕西灾童教养院,让崇忠路(今东三路)有了“一街两家孤儿院,大善济世爱无疆” 的温情注脚。如今,前者旧址已是民生百货与万达民乐园商场的繁华所在,后者则化作西安市第四十三中学的书香校园,仁爱精神在岁月中代代相传。

在“二虎守长安”的讲述中,李连源更带来了独家史料。他历时多年深耕地方史,从泛黄的档案中挖掘出任阁臣这一关键人物—— 这位由李虎臣亲自指挥的预备支队(策卫队二支队)队长,率部参战的具体战例被首次融入讲座,成为守城故事里的“第三虎”。血肉鲜活的战例让概念化的战役变得触手可及,听众在唏嘘战争残酷的同时,更深刻体会到守城军民的艰辛与坚韧。

对新城历史了如指掌的李连源,用故事将街巷串成鲜活的历史长卷:中山门的开凿背后藏着时代风云,西安事变、“鬼市”传说在此交织;民乐园建成后更是故事云集——上至军政要员的视察足迹,下至普通百姓的生计日常,蒋介石曾在此驻足,朱子桥在此设棚舍粥赈济灾民;戏剧大师樊粹庭率团来陕,以《涤耻血》答谢河南老乡,常香玉从这里起步走向全国,最终用巡演收入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市场里的旧货市、骡马市见证着移民潮涌,河南人带来的肉丁胡辣汤与陕西人创制的肉丸胡辣汤在此交融,让这道千年美食焕发新生。民乐园,也因此成为彼时西安的“会客厅”,既是移民文化的熔炉、民俗风情的舞台,也是戏剧艺术的摇篮,更是回汉民族交融共生的温情地标。

“常听常新”是《西安旧事》系列讲座的鲜明特色。每一期的文字与 PPT 都凝结着新的发现,每次讲座后,李连源都会仔细收集听众的建议,逐字逐句打磨课件,让历史讲述始终带着新鲜感与生命力。为了让更多人触摸城市记忆,他还开通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账号,亲自走进故事发生地实景讲解,让沉睡的历史在镜头前“活”起来。这种贴近历史、扎根生活的方式,不仅收获了大众喜爱,更得到相关部门认可,多方达成共享共推的合作共识,让西安旧事真正走进人心。

在李连源的讲述中,西安旧事如同一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既有周秦汉唐的辉煌底色,更有市井烟火的温情肌理。著名文化学者商子雍评价其文字 “真实扎实朴实”,国家一级作家朱文杰则赞叹:“深入老街必有新发现!赞赏李连源走街串巷下苦功,这源于他对这座城市的挚爱!”现场一位听众感慨:“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安人,我以前对老城区的历史知之甚少,听完讲座才发现每条老街都藏着故事,现在更爱这座城了。”

生于西安城内东北隅的李连源,是“看着城墙长大的孩子”。他说:“城墙于我而言,就像亲人般温暖,是刻在骨子里的安全感。每次外出归来,总要先到城门旁走走,摸摸城砖,心里才踏实满足 —— 这是西安人独有的幸福。”

讲座现场,李连源还向新城区图书馆捐赠了《西安旧事》及各类文史书籍47卷,用书香延续对城市文化的热忱。

历史从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细节串联的生命记忆。李连源的《西安旧事》就像一把钥匙,在深耕细掘中打开城市的记忆宝库,让更多人看见西安的厚重与温情。而这场关于城市往事的讲述,还在继续。

本文图片均为牛茂林先生摄,在此致谢!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