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城市频道

发挥长安优势 打造唐诗之都

新浪陕西城市频道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陕西日报记者 李妮

访谈嘉宾

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南开大学教授 卢盛江

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辉

古长安,作为唐代的都城,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今西安,从历史事实和文化渊源来讲,是不折不扣的唐诗之都。

为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西安多年前就有意识地挖掘唐诗文化资源。近期,《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出台,提出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能够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的唐诗之都文化品牌。近日,记者就西安打造唐诗之都有关问题进行采访。

记者:长安和唐诗有怎样的渊源?

卢盛江:长安是名副其实的唐诗之都,是大唐的诗坛中心,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场所。唐代科举考试除个别情况外,一般在长安举行。唐代许多诗人都曾因科举考试到过长安。就读长安国子监和太学的生员、在长安朝廷任职的官员、到长安参加铨选的地方官员以及大量赴京以谋求入仕门径的士人,都聚集长安。这当中,很多是诗人。

长安是诗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诗人在长安写诗歌咏长安,离开长安后,写诗表达对长安的向往之情。据统计,唐诗近三分之一的作品与长安有关,《全唐诗》凡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都写过与长安有关的诗。长安,雄伟壮阔的帝都意象,多彩多姿的四时风物意象,曲江、终南山、兴庆宫、灞水、华清宫、翠微宫、芙蓉苑……都成为唐诗的重要意象。

唐代诗人常常游走于全国各地,他们的很多诗歌写在“路”上。他们把诗歌带到各地,把各地的山川生活写入诗中,也把文化带到各地,形成“诗路”。长安就是唐诗之路的核心之地。因科举应试、入京求仕、任职、贬谪而游走于全国各地的诗人,都要来长安,要从长安出发。长安是唐诗之路的目的地,也是出发地。即使漫游,很多诗人也经过长安。重要的唐诗之路,向西有通往西域的陇右“诗路”,向北有通往三晋幽州的“诗路”,向西南有入蜀“诗路”,向东南有商於“诗路”,经过洛阳,有大运河“诗路”……这几条“诗路”,辐射全国,长安是多条“诗路”的核心。

记者:长安对唐诗繁荣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卢盛江:长安对唐诗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唐代的“赫然国容”、宏大气魄,集中体现在长安。长安的气魄激发起人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大量优秀的作品彰显出唐诗的繁荣。唐代很多诗人的创作,是在长安完成的。一些诗人在长安的经历,使他们完成了诗风转变。长安宫廷应制诗的盛行,促进了律诗的成熟和繁荣。长安诗人们的交流唱和,促进了诗歌艺术的发展。

记者:西安打造唐诗之都的意义有哪些?

卢盛江:西安打造唐诗之都,恰逢其时,意义重大。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唐诗之路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除唐诗之外,这里还有周秦以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借鉴各地宝贵经验,发掘深厚文化底蕴,以学术研究、理论研究为唐诗之都品牌建设提供支撑,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文商旅深度融合,打造重点项目,能让唐诗,让诗和远方活在当下,活在今天的西安。这不但可以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发掘长安唐诗文化内涵,促进地方文化建设,还能对国内其他地方的唐诗文化建设起表率作用。

记者:《实施方案》出台有何背景?

王辉:唐诗是唐文化的杰出代表。令人记忆犹新的是,2024年央视龙年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节目、当年中秋节连续播出3天的《中国诗词大会》西安专场活动,对于在全球范围展示中国文化、彰显中华文明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作为唐代都城,长安是唐诗创作与传播的核心舞台,李白、杜甫等诗人曾在长安留下大量描绘城市风貌的诗篇。据统计,现存5万多首唐诗中,“长安”一词出现过1400余次。《实施方案》的出台,是贯彻落实《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提升西安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务实举措,对助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实施方案》有哪些主要任务?

王辉:《实施方案》围绕唐诗之都建设展开多途径、多形式的探索和尝试,注重推动唐诗文化与民众生活相融合、与文商旅发展相融合,到2027年底,分4个阶段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唐诗之都品牌。

《实施方案》安排了理论研究及发展规划工程、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工程、文商旅深度融合工程、品牌塑造重点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建设项目等5个方面26项具体工作任务,突出唐诗搭台、旅游引路、经济唱戏,推动唐诗之都建设。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