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团队:“情暖乡村夕阳红,共筑农村养老梦”

新浪陕西教育频道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通过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不仅可以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还可以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满足他们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老龄化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居住形式、政府支持、市场介入等多重限制加剧了失能老人对家庭成员照护的依赖,但在社会转型中家庭照护能力不断弱化,使家庭因照护陷入“收入下降、健康返贫、社会排斥”的福祉困境,“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其真实写照。

八月上旬,西安交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农村老人家庭照护经历调查”第八小队的成员赴陕西、广西、河南、山东等多地的乡村开展了实地调研。项目以农村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把握农村老人家庭照护的真实情景,以期分析家庭“照护— 福祉”现状特征、相互关系与影响机理,探索家庭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路径。

桂乡养老照护探微

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大菉镇那德村。在这里,采访到了65岁的李奶奶。李奶奶患有严重的脑萎缩,病魔使她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她原本敏捷的双手如今变得笨拙,连简单的穿衣、吃饭这样的基本生活活动都变得异常困难。行走时,她的步伐变得蹒跚不稳,需要依靠助行器或是家人的搀扶才能勉强移动。在日常生活中,李奶奶还常常表现出对时间和空间感知的障碍,容易迷路或忘记时间。

李奶奶家庭本就拮据,尽管国家有养老金补贴,但药品、护理品的费用,还是使这个家庭面对较大的经济负担。李奶奶的儿子远赴他乡打工,李奶奶的儿媳,则留在了老家,承担起了照顾婆婆的重任。为补贴家用,儿媳还要务农。为了不给儿媳添麻烦,李奶奶一天大多数时间都是躺在床上,或呆坐着。

家暖情深,照护不易

通过调研,团队深刻感受到了目前我国农村60岁以上失能老人数量庞大,且呈上升趋势。这部分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长期的照护和支持。由于经济压力,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是由伴侣儿女等家庭成员照护。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对匮乏,家庭成员往往缺乏专业的照护知识和技能。此外,随着家庭成员年龄的增长和健康状况的变化,他们的照护能力也会逐渐减弱。

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中,老年人常常深陷于孤独的困境之中,这一现象尤为触动人心。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他们无法像以往那样自由行动,参与社会活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自理也需依赖他人的帮助。这种依赖状态不仅削弱了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更无形中构筑了一道道隔绝他们与外界交流的屏障。家庭作为他们最直接的照护环境,虽然提供了生活上的照顾,但往往难以完全填补老年人精神层面的空虚与寂寞。子女或照顾者可能因为生计、农忙或其他家庭责任而分身乏术,难以给予足够的陪伴和交流时间。加之农村社交圈相对有限,缺乏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使得失能老人在家中的时间显得格外漫长而孤寂。

爱暖乡土,照护深思

在这次深入中国农村进行失能老人家庭照护的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的心灵受到了深刻的触动与洗礼。每一张沧桑却充满故事的脸庞,每一个家庭背后默默付出的身影,都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乡村照护,情深意重”的真谛。

团队走访了无数家庭,见证了失能老人在家人的细心照料下努力生活的坚韧与不易。这份照护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琐碎照料,更是心灵的慰藉与陪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扶持,让大家看到了亲情的伟大与无私,也让大家深刻体会到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重要性。

同时,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挑战与困境。农村资源的有限性、专业照护知识的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不足等问题,都使得失能老人家庭照护面临重重困难。这些问题让团队成员深感责任重大,也激发了大家为改善农村失能老人生活状况贡献力量的决心。

团队成员表示: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更加坚定了关爱农村、服务农村的信念。我们深知,只有深入了解农村、理解农民,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农村问题的钥匙。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问题,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与支持,共同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乡村社会而努力。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