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渴望被看见到学会看见他人:赞美的双向疗愈

新浪陕西健康频道
关注清晨拥挤的地铁里,朋友那句“你脾气真好,从不见你发火”是否让你暗自苦笑?家庭聚会时长辈“你家孩子真乖”的夸赞,是否反而让你如坐针毡?同学会上大家笑着说“反正你最会精打细算”时,你的笑容是否有些僵硬?

这些常见的“赞美暴力”提醒我们:不当的赞美就像带蜜的刺,而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自己也常常举着这样的刺走向他人。
【赞美的饥渴与困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赞美的渴求刻在基因里。加州大学实验显示,接收到真诚赞美的受试者,大脑奖赏回路活跃度提升37%。但在日常交流中,90%的赞美停留在“真棒”“好厉害”“这项目没你不行”的抽象层面。
因此,我们往往活在这样一种矛盾中——内心渴望真诚的肯定,却常常在他人赞美时手足无措或深感不适,更不擅长给予他人恰到好处的温暖。
【为何我们不会赞美?】
1. 跟爸妈学的“反话式夸奖”
李明的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式严父”。如今李明自己也当了父亲,明明想夸儿子做得真好,话到嘴边却变成了“还行吧,继续努力”。这种“爱你在心口难开”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情感表达代际传递。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老一辈的人相信骄傲使人落后,他们把爱意藏在批评里,以为挑剔就是最好的鞭策。
2. 总是带着比较的“赞美”
每次听到“你这件衣服挺好看的,但不如小张那件显气质”时,表面上像是夸奖,心里却像被刺了一下。这些看似鼓励的话语,常常让我们在收获肯定的同时,又感到一丝说不出的失落。这种比较式赞美就像掺了沙子的糖,表面是甜,内里却藏着伤害。久而久之,我们不仅失去自信,还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用比较代替纯粹的欣赏。
3. 当面夸人怎么就张不开嘴?
我们似乎也正在陷入一个怪圈:在网络上可以随手发很多个“点赞”表情,面对真人时却说不出简单的“你今天真好看”;宁愿在回复中打上一连串“哈哈哈”,也不愿当面告诉朋友“你刚才说的话真有趣”。这种情感表达障碍背后,是长期的情感压抑和社交习惯的改变。我们越来越擅长隔着屏幕表达热情,却在面对面进行情感交流时,变得笨拙生硬。
【警惕“有毒”的赞美】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毒赞美”往往披着肯定的外衣,内里却藏着各种小心思:“全公司就指望你了”——用高期待向人们制造压力;“这次居然没出错”——表面是表扬,实则是贬低;“不愧是学霸”——用刻板印象框住人的可能性。
真正的赞美应该像阳光,温暖而不灼人。当听到赞美时,我们不妨多问问自己:这句话让我感到被看见,还是被定义?是让我更自信,还是更焦虑?学会识别这些伪装的“有毒赞美”,才能守护自己的心理边界。
【重建健康的赞美方式】
赞美不是技巧,而是一种看见的能力。试着从这三个维度开始练习,让赞美成为滋养人际关系的养分:
1. 看见细节之美,避免泛泛而谈的夸。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匆忙地路过生活,却忘了驻足欣赏那些细微的美好。发现朋友换了新发型特别精神,同事整理的会议纪要一目了然——这些小事都值得被看见。比起“你真棒”,“你整理的会议纪要重点很清晰”更显诚意。
体会事件的影响,把效果说出来“你上次说的那家火锅店真不错,我带客户去他们都夸会选地方”;把对方的好意带来的实际效果讲明白,对方会感受到自己的好意被真正珍惜了。
2. 表达内心感受,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
当他人主动考虑到你的难处时,“你的周到让我很感动”;当家人记得你最爱吃的菜时,“这份心意让我觉得好幸福”。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往往比客套的感谢更有分量。
在这个充斥着“塑料赞美”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怎么好好说话。就像有句话说的:“真正的赞美,是让人看见自己的好,而不是你的评价。”从今天起,让我们试着既坦然接受赞美,也真诚地夸夸身边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