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健康

西安高新医院|越想越烦,越烦越想?这不是矫情,是情绪反刍在消耗你

新浪陕西健康频道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2025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天,西安高新医院临床心理科何宏主任和大家聊聊藏在生活里的 “隐形心理消耗”——情绪反刍

可能你有过这种感受:早上跟朋友拌了句嘴,明明上班已经忙起来,脑子里却反复回放争执的画面,琢磨“他那句话是不是在针对我”“我当时该这么反驳就好了”;晚上躺床上,又想起以前的一些丢脸的事情,越想越觉得尴尬,翻来覆去到后半夜还没睡着,还越想越难受,就是情绪反刍。它不像大的心理问题那样扎眼,却像一根细刺,悄悄消耗着我们的精力,有人因为它白天没精神,有人因为它对小事莫名烦躁,甚至慢慢觉得生活没劲儿,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一、情绪反刍不是“小心眼”

很多人觉得“总想烦心事是自己心眼小、不够豁达”,其实不是这样。情绪反刍的出现,跟我们大脑的保护机制有关,只是这机制偶尔会帮倒忙。我们大脑里有个叫杏仁核的部分,负责感知危险。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比如被批评、受委屈,杏仁核会觉得这是威胁,就会让大脑反复琢磨“怎么避免再遇到这种事”, 本意是想保护我们,可没想到越琢磨越陷进去,反而把一次的不开心变成了反复的心理折磨。

还有些时候,我们反刍是因为“没找到答案”。比如面试没通过,不知道自己错在哪;跟朋友闹矛盾,没搞懂对方为啥生气。这种不确定感,会让大脑忍不住一直想,总盼着想清楚了就能放下,可往往越想越乱,甚至编出“对方讨厌我”“我肯定不行” 之类的负面猜测,把自己绕进去。

  二、3个小方法破解情绪反刍

情绪反刍虽然常见,但不是没法应对,试试这三个简单的办法,就能帮情绪“拐个弯”,不再绕圈子:

第一个:给反刍时间设个“闹钟”

如果脑子里总回放烦心事,别硬逼自己“别想了”,越压抑越容易想。不如主动跟自己约定“现在先忙手头的事,晚上7点到7点10分,专门用来想这件事”。到了时间就认真琢磨,10分钟一到,就立刻起身做别的事,比如洗碗、下楼散步。这样既能满足大脑“想清楚”的需求,又不会让反刍占满生活。

  第二个:把想法变成具体的话写下来

有时候反刍的想法特别乱,比如“我今天表现太差了”,这种模糊的负面评价会让人越想越慌。不如拿张纸,把想法写得具体点“今天汇报时,有个数据说错了,当时有点紧张”。写完再问自己“这件事真的全是缺点吗?有没有做得好的地方?” 。把模糊的焦虑变成具体的事,再看到好的部分,心里的负担会轻很多。

  第三个:用行动打断思考循环

反刍最喜欢“趁虚而入”,比如你没事干躺着刷手机时,很容易突然想起烦心事。这时候别顺着想下去,立刻做点需要动手又不用动脑的事,比如叠衣服、整理桌面,甚至只是站起来伸个懒腰、走两步。身体动起来,大脑的注意力会被转移,反刍的循环就断了。

西安高新医院临床心理科何宏主任提醒,世界精神卫生日关注的不只是“大的心理问题”,还有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小消耗”。情绪反刍不是矫情,也不是小心眼,只是我们的情绪偶尔走了弯路。下次再被它缠上时,别慌!给情绪一点时间,用对方法,就能慢慢把消耗的精力“补”回来,让日子过得更轻松。毕竟,好好照顾自己的情绪,才是对生活最好的负责。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