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是怎样炼成的——记中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获得者赵云飞

新浪陕西
关注2021年12月13日,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全国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度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名单(第七季),公司榆家梁煤矿综采二队党支部副书记赵云飞位列其中。
青春有很多种色彩,而赵云飞却毅然选择了“黑色”。
2011年8月份,22岁的赵云飞从华北科技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辗转千里来到了位于大西北的神东榆家梁煤矿,在采煤一线一干就是十年。
从综采维修电工到机电技术员,再从区队副队长到支部副书记兼采煤工程师,他的每一步成长都与创新驱动密不可分。他的职业生涯始终贯穿于中国煤炭工业巨大的变革浪潮中,一路从智能化建设的“探路者”蜕变为“引领者”,用自己的青春汗水谱写着别样的工匠人生。
主动转变认知,做智能化应用的开路先锋
2018年9月份,随着神东首个“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项目的落地,榆家梁煤矿一跃成为全国煤炭工业智能化建设的“试验田”,为国内多项重要的自动化科研项目提供了安装调试和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实践平台。而实施该项目的43101工作面,正是由赵云飞所在的综采二队负责推采。
然而,听起来“高大上”的智能化工作面,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首个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的安装,是通过在机械化工作面的基础上加装各类智能化设备来实现的。但是由于缺乏安装经验,这些额外增加的设备该如何布置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
传感器的信号覆盖范围是多少、摄像头的视角有多大、网线的传输距离有多远、接收器隔几架装一个。。。。。。这些大家都不清楚,设备的铺设全凭“估摸”着来。经常是装起来一调试发现不行,就又得拆下来重新安装,频繁返工让很多员工对“智能化”产生了抵触情绪。
当时身为机电技术员的赵云飞十分心急,思考着怎样才能引领大家攻坚克难,顺利完成工作面的安装调试工作。于是他向各个厂家求教技术资料,恶补知识盲点,每天加班延点重新测算设备功耗,最终用了不到两周时间设计出了完整的设备布置方案。
有了方案作为设备安装的参考依据,大家自此告别了返工活。但是赵云飞并没有因此而满足,随着知识储备量的不断增加,他对智能化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迫切地想要让大家都认识到智能化应用将会给全行业带来的巨大变革,未来高效、便捷的生产模式也会让大家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
电影《哪吒》中有一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无法搬动。”由于工作面安装初期的不顺利,加上对新设备、新工艺的不熟悉,“畏难”情绪已经导致许多员工对智能化建设抱有很深的成见。
但是在赵云飞看来,这种成见,并非“无法搬动之山”。
在智能化推进的过程中,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思想认知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了要更新认知、转变思路、与时俱进,从思想上改变对智能化的担忧和畏惧。
经过前期与服务厂商的多次交流,赵云飞将智能化关键技术经验和搜集到的行业相关成熟案例编制成培训课件,通过组织全员培训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家对新事物的认知缺陷和思想上的抵触情绪,让全队的员工能够更快地转换角色,尽早走上智能化应用的推进之路。
变强制为引领,带班组走智能化示范之路

智能化工作面调试初期,怎样才能快速推进自动化采煤技术的应用,以及如何让员工认识到自动化采煤的先进技术优势,是当时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想解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带头示范。
于是赵云飞便主动请缨到生产班带班,他想要打造出一支真正的自动化采煤班组。
进入班组后,面对全新的设备,别人不会设置的参数,他一个个地详细讲解;别人不知道的操作流程,他一条条地耐心演示;别人不想进行的尝试,他一次次地反复试验。
一个月下来,大家都被他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所打动,渐渐地开始主动摸索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方法,有的人也已经从心底感受到了智能化为自己的岗位带来的巨大变化。
通常,综采工作面在生产过程中要执行跟机拉架,支架工几乎整个班都在操作支架控制器。频繁地按压操作键,开始还只是感到手指麻木,时间一久就变得生疼,8个小时下来,大部分人的手指已经僵直。尤其是操作降架、拉架按键频次最高的中指和食指,所以大家才戏称支架工人人都会“二指禅”。
白永军就是赵云飞所带班组中的一名支架工,一开始由于不熟悉自动跟机拉架的操作流程,他总认为自动割煤不安全,于是和大部分工友一样,选择继续进行手动操作。由于工作面采高低,一个班下来,他往往感觉僵直的不仅是手指,还有腰杆。
赵云飞进入班组之后,亲自为白永军示范了自动跟机拉架的操作。在设置好参数之后,人员只需要在行走的过程中监护支架运行,几乎不用触碰支架控制器。这让白永军既吃惊又兴奋,第一次有了尽快实现自动化采煤的想法。
后来白永军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时说:“现在我就像是老板,盯着支架让它干活就行。”
不仅如此,通过自动化成果的成熟应用,在节省人工的同时,设备也能够更加精准地执行既定动作,彻底解决了以往由于推溜不均匀导致堆煤的问题。
随着自动煤岩识别系统、智能巡检机器人和可视化三维地质模型等一系列辅助自动化割煤新技术的呈现,彻底让采煤工人们化身为坐在集控台前的“白领”,工作方式也由靠双手操作变成了靠双眼监护运行。
通过自动化采煤班组的示范作用,在解决了员工的思想抵触情绪和对智能化工作面的片面认知后,赵云飞又被调回到了检修班。在此期间,他加大创新技术的培训力度,通过约200场次的内部授课,帮助员工解决了许多在操作、使用、维护智能化设备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并且根据创新设备配套管理方案,及时改造了一些智能化设备的设计缺陷,成功解决了这些设备“先天不足”的问题。
亮相全国大赛,尽显拳拳赤子之心

2021年6月份,第21届全国煤炭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示范赛在山西运城举办,赵云飞与其他三名队友被选派代表国家能源集团参赛。
由于集团对这次赛事高度重视,赛前由两级公司工会牵头为赵云飞他们组织了多次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但是比赛将至,赵云飞的内心却忽然变得忐忑不安。
比赛前三天,来自全国煤炭行业的124名选手被集中安排到了一家酒店内进行备赛。
本来心态极好的赵云飞在酒店大厅内见到自己的对手时,开始紧张起来。这么多的参赛选手,而且个个都是行业精英,加上对比赛环境的陌生感,让他很难树立在比赛中取得好名次的信心。
在酒店备赛的几天里,赵云飞和自己的队友不放过一丝时间,采用互相提问的方式将理论备考资料全部看了一遍。因为不清楚比赛当天的具体情况,他们按照以往的比赛经验为自己设计了详细的参赛流程。为了不出纰漏,就连跟评委打招呼的细节也考虑在内,一遍遍地进行演练,直到将流程转变为熟练动作。
那几天,他们虽然住在酒店内,但是却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比赛当天,赵云飞对自己的队友说:“我们出来就是代表集团的形象,要明白自己肩头的使命,一定要把全部的水平都发挥出来,应有的实力都展示出来,不放过任何细节,即使可能最终的名次不太理想,但是我们也要敢于‘亮剑’!”
在候考区等待的时候,赵云飞紧盯大屏幕,仔细观察着比赛现场内其他选手的参赛情况。在连续看了三组选手的比赛之后,他发现之前的参赛选手在接线环节耗时都比较长,几乎占据了整场比赛的一半时间,所以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续操作,导致扣分严重。
于是他和自己的队友临时调整了参赛方案,由原来的一人接线、另一人向评委口述,改为两人同时从两侧进行接线,由赵云飞边接线边向评委口述。
由于前期准备充分,比赛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通过三天的不断演练,即使是在执行临时改变的参赛方案时,赵云飞和他的队友也能沉着应对,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最终提前10分钟完成了整场比赛。
名次出来后,赵云飞以综合成绩第一的名次力压对手,从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斩获了本次比赛的金奖,而他的队友宋琼杰也荣获银奖。

这次获奖经历再次证明了赵云飞在参与智能化推进工作中所付出的辛苦努力没有白费。
智能化工作面的创新成果也让他代表公司先后在北京、山西等地的煤展会上多次亮相,通过他的精彩讲解,向全世界展示了神东的自主智能割煤新技术,得到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面对殊荣,赵云飞平淡地表示,这只是对自己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未来还将为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和追求,这些成果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矿井推进智能化开采技术的决心。
当谈起对“大国工匠”的理解时,赵云飞说:“真正能担起‘大国工匠’的,是坚守在采煤一线默默耕耘的每一位劳动者,是他们的付出为我们的国家点亮了每一盏明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