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品牌

张文婧,以“毫米”计量 锻造神东品质

新浪陕西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还未走进皮带机公司托辊车间,门缝里就传出了切割机的嘶吼声。穿过摆放整齐的托辊货架后,一个现代化的托辊流水加工车间映入记者的眼帘。

“那个就是公司‘三八’红旗手获得者张文婧。”顺着神东煤炭集团皮带机公司托辊车间办事员王爱平手指的方向,记者远远地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身着蓝红相间工作服,头戴红色安全帽,正站在比她高一大截的设备旁操作着。

她的工位,桌面上摆放着一本托辊切割工序检验报告,上面详细记录着托辊切割后的各项参数。

看到有人前来,张文婧脱下了厚重的手套,顺手摘下了耳塞和口罩,快步向记者走来。只见她化着精致的淡妆,一副黑框眼镜搭配一抹口红,整个人显得特别有精气神。

“切管机是托辊生产过程中的第一道工序,切管质量的好坏,对下一步各道工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一根辊壳的质量都必须达到工艺标准。”在说明来意后,她介绍起了自己的工作。

记者跟着张文婧来到切管机旁,一根长6米的不锈钢钢管,在设备的输送下,缓缓地进入到切割机里,被切割成475mm长的辊壳,切好的辊壳被抓举机器人抓送到下一步流水线作业岗位上进行车管作业。

“每根托辊的标准尺寸是从我这里出来的,切管长度的公差,要小于等于1mm,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能保证生产出来的托辊径跳、轴向载荷、旋转阻力、浸水、轴向位移达到要求。”说着,她从裤兜里拿出盒尺,开始对刚切割出的辊壳进行测量。

“你看,这个辊壳的尺寸就有点儿问题,长了1mm。”张文婧收起了盒尺,顺手将三十多斤的辊壳从作业台上取了下来,放在了旁边一个货架上。

随后,她走向控制台,对切割参数进行了修正。只能短,不能长,误差要控制在1mm以内,这是张文婧日常工作中必须要掌握好的尺寸。

“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好,首先必须认真细致,容不得一点儿马虎,控制好每根辊壳的尺寸,才能保障托辊成品在井下安装运行顺畅。”张文婧表示,作为托辊生产线第一道工序,辊壳的切割是最为重要的,就像一条河的源头,水质的好坏取决于源头。

张文婧已经在托辊生产线切管机岗位上工作了12年了,她见证了托辊车间的作业方式变迁。

2010年,刚到皮带机公司工作的张文婧,被安排到切管机岗位,开始了自己的“烟火”人生。生产时噪音大,粉尘大,还要时常接触锂基脂,满身的油污、铁屑,一到冬天,手上要裂好几道口子,缠满胶布……

那时候,托辊生产线就是一条普通的流水作业线,生产过程中,完全依靠人力,8小时不停歇,一个班下来,腿脚肿胀,浑身酸痛。同时,因为切割准度低,辊壳的合格率也不高,生产效率低下。

随着半自动生产线、全自动生产线的引进,也将张文婧彻底从繁重的体力工作中解放了出来。现在的她,只需在切管前,将切割参数设置好,按要求测量辊壳参数即可。

“变化真的是太大了,劳动强度降低的同时,工作效率、辊壳合格率全都大幅提高了。”看着眼前流水线作业进行得有条不紊,张文婧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如今,拥有多条生产线的托辊车间,年产托辊达60万只,除满足神东矿区各矿井需求外,还销往周边大型煤炭企业,成为神东对外创收的一张名片。

“皮带机公司每年生产的托辊,有三分之一要经过我的双手,被送往下一道生产工序。”张文婧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一只只辊壳,在她的眼里,并不是冰冷的钢铁产物,而是有温度的新生命。

张文婧带着感情,将重复、枯燥的日常工作做细、做实、做精。在上湾煤矿8.8米大采高工作面不锈钢低阻托辊项目生产中,为了尽快完成生产任务,车间组织突击小组三班倒作业。作为托辊生产线的排头兵,张文婧第一个请缨上班,在快半个月的时间里,她坚持做好第一道工序的生产检验。在每天的生产中,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要求加工,精心操作,做好每个细微的环节,控制每一个关键的参数。在班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该车间生产出的托辊,一次抽检合格率为99.10%;托辊优等率为89。81%;托辊成品出厂合格率为100%,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任务。

疫情保供增产特殊时期,为了保障大柳塔煤矿1904项目急需托辊的生产供应,张文婧每天加班3小时,在保证正常生产345根托辊的基础上,每天多生产125根……

“说实在的,我的这份工作,更多的是要重复做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这些事做成了、做好了,并不一定能立即见到什么个人成就,可一旦做不好,会影响到整个班组的生产进度,甚至会影响到矿井生产。”张文婧说。

岗位平凡却肩挑重担,张文婧多次被评为皮带机公司“岗位女明星”,今年又荣获了神东2021年度“三八”红旗手荣誉。张文婧表示,随着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推进,自己会紧跟智能化建设步伐,不断努力,充实自己,迎接新的挑战!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