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纸——当代观念性纸艺术作品巡展”第四次学术研讨会(西安站)纪要

商讯
关注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
敬惜字纸:当代观念性纸艺术作品巡展
Respect for Paper and Words - Contemporary Conceptual Paper Art Exhibition

2025年7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敬惜字纸——当代观念性纸艺术作品巡展”第四次学术研讨会(西安站)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A馆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浙江师范大学与西安美术学院联合主办。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朱尽晖,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刘晨晨,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郭继锋,西安美术学院特教学院院长、教授李黎,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主任、教授项仕中,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综绘教研室主任、教授张乐,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教授石历丽,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李红军,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董文通,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副教授李朝晖,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副教授董亚娟,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古丽娜孜,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白茜,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副教授、本项目(西安站)执行策展人孙锦谊,安徽省美术馆艺术家、本项目(安徽站)执行策展人章红兵,西安美术学院特教学院教师、参展艺术家刘肖,西安美术学院特教学院教师、参展艺术家郝一墨,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参展艺术家崔尚华,浙江师范大学材料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参展艺术家肖希,舞阳农民画院副院长、参展艺术家魏旭超,参展艺术家韩行,参展艺术家杨光,自由艺术家汤艳,本项目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王雷等专家学者与会。
研讨会以“敬惜字纸——当代观念性纸艺术作品巡展”西安站展出作品为样本,聚焦当代观念性纸艺术群体,围绕中国纸艺术的当代性、观念创新、文化传承等议题展开讨论。


“敬惜字纸”第四次学术研讨会(西安站)现场
学术研讨会由吉林师范大学教授、本项目学术主持李洪波主持。李洪波向与会专家简要介绍本次展览的基本情况。他表示,王雷作为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和项目策展人,成功实现了从人才培养到全国巡展的完整转化,其项目的执行力和策展能力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管理中心及专家的高度认可。李洪波特别提到王雷提出的“综合材料艺术六法论”教学体系对本项目的影响,认为其严谨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策展理念,既体现了学术深度,又展现了实践创新。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朱尽晖首先发言。朱尽晖回顾了王雷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至今的艺术历程,特别强调了其在实验艺术领域的创新实践。他认为,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一批具有国家级水准的作品,通过纸张这一传统媒介,展现了当代艺术家对文化记忆的创造性转化。展览作品既体现了纸张“既轻薄又厚重”的材料特性,又彰显出强烈的当代艺术观念。在肯定展览成果的同时,朱尽晖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他认为部分作品在细节处理、形式语言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建议艺术家们进一步挖掘纸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注重作品本质与空间影响的平衡。他强调,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纸艺术应当保持独特性,避免创作同质化。朱尽晖表示,作为全国巡展的重要一站,西安美术学院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欢迎这样的学术交流,学院将持续支持创新艺术实践,期待通过这样的展览促进艺术与时代的对话,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左起:王雷、朱尽晖、李洪波、郭继锋
西安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刘晨晨认为,王雷教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构建了“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展览传播”的完整闭环,为艺术类科研项目提供了成功范例。她从“敬惜字纸”的文化深意出发,认为从造纸本质出发的当代性艺术创作,将纸张从文化载体提升为艺术主体,实现了传统媒介的当代转化。她建议未来研究可从四个维度深化:材料解读、技术创新、功能拓展和语境构建,推动纸艺术在国际视野下的创新发展。作为空间艺术研究的学者,刘晨晨关注到展览中纸材料与光影的互动关系,认为这种探索延续了中国传统窗棂艺术的美学智慧。她期待该项目能持续深化,成为纸艺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品牌。
西安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郭继锋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对展览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本次展览呈现了中国当代纸艺术从材料实验到观念表达的发展脉络,展现了艺术家们对传统媒介的创造性转化。郭继锋回顾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提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材料实验的重要转向。他以项目负责人王雷早期的纸艺作品为例,指出其用报纸编织服装的创作,突破了纸张的传统形态,为材料艺术开辟了新路径。本次展品中,张旭的《他乡·吾乡》、李秋的《归尘》等作品,成功实现了“材料-观念-社会”三个向度的对话,将城镇化进程等社会议题转化为“纸”的语言进行艺术化表达。郭继锋以三个议题对展览作品进行延展性解读:首先,材料与观念的辩证关系,强调优秀作品应当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次,物理空间对艺术感知的影响,以李洪波的作品为例,说明艺术如何打破观众的认知惯性;最后,对“观念艺术”与“艺术的观念”进行学理辨析,指出当代创作应当注重艺术本体的观念性表达。郭继锋认为,本次展览既延续了实验艺术的先锋精神,又为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提供了鲜活案例。他特别肯定展览在推动“观念与材料”教学理念实践方面的重要价值,认为这种创作模式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展览不仅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更为西安美术学院的学子提供了认识当代艺术的重要窗口。

李秋 《归尘》

张旭 《他乡·吾乡》
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李黎分析了纸媒材从实用载体到艺术本体的转变过程。指出在工业化复制时代,纸艺重新建立了人与材料的本真联系。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基于纸材料独特的文化承载力和可塑性,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了新的表现空间。其次,李黎引出“手艺”在数字时代的独特价值。面对AI技术带来的创作变革,她强调纸艺创作中手工劳动的过程性意义——这种包含不确定性的身体实践,既是对抗技术同质化的重要力量,也是艺术“灵光”的现代体现。通过分析展览作品,她指出优秀的纸艺创作不仅是观念的物化,更是创作者与材料对话的过程记录,这种“过程美学”构成了纸艺的独特魅力。李黎认为,以本次展品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观念性纸艺创作既延续了传统工艺的文脉,又以开放的姿态回应了当代艺术命题,这种双重特性使其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有效媒介。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纸艺的多元可能性,更为艺术教育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传统传承提供了有益参考。
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主任、教授项仕中认为,本次展览作品至少呈现出“跨界融合”“文化根脉”“工艺创新”“材料转化”四种特性。其一,跨界融合性。展览作品突破了传统纸艺的界限,与纤维艺术、雕塑、装置等多个艺术门类形成有机融合,呈现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态。这种跨界特质展现了当代艺术创作的开放性特征;其二,文化根脉性。展出的纸艺术作品通过甲胄、太师椅等传统造型,太湖石、龙纹等经典元素,以及《兵者无形》等作品的深刻寓意,实现了对中国精神的当代表达。特别是王雷教授以解放军报制作古代战服的作品,巧妙构建了古今对话;其三,工艺创新性。展览集中展示了编织、烟熏、拓印等多种创新技法,既有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又有独创性突破。项教授特别指出,特教学院的手语浮雕等作品,展现了艺术家们对材料语言的深入探索;其四,材料转化性。作品通过对书籍、报纸等现成品的创造性转化,赋予日常材料新的艺术生命。这种转化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实现了文化内涵的升华。项仕中结合此四点特性,认为本次展览作品诠释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创作要求,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范例。

王雷《兵者无形》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张乐教授从中国传统五行理论出发,对展览作品进行了独到解读。她提出“金木水火土”元素与纸媒材的创造性对话关系,指出艺术家们通过把握材料特性的“相生相克”规律,实现了纸艺语言的创新转化。张乐以郝一墨的纸浆作品为例,阐释了“水生木”的五行之理;同时分析了纸艺术家从物质的物理表象中看到对立,从对立中发现“危机”,从危机中生发艺术语言碰撞的乐趣。她强调,这种对材料物理特性的辩证把握,既体现了东方“格物致知”的思维传统,又展现了当代艺术的创新智慧。张乐认为,展览作品通过光影等延伸手法,将五行关系转化为视觉语言,为纸艺创作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启示,彰显了中国传统美学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生命力。
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教授石历丽分享了其对纸艺创作的独到见解。作为时装艺术领域的专家,石历丽特别关注到本次展览中“纸艺+服饰设计”的创作样式,认为《辞海》等作品通过编织技法突破了传统服饰材料的限制,实现了艺术跨界的创造性转化。她指出,本次展览回到陕西具有特殊意义,既是对传统造纸文化的当代诠释,也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展示平台。她高度评价项目“以纸为媒”的策展理念,认为这种聚焦单一材料的深度探索,能够启发创作者重新审视传统媒介的当代可能性。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教授李红军从艺术史角度梳理了中国纸艺的演进脉络,认为本次展览实现了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转化,为中国艺术界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路径。他强调,这种扎根传统文化、融合当代观念的艺术探索,对构建中国当代艺术自信具有示范意义。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李红军特别肯定展览对艺术教育的推动作用,认为大学教育在传统艺术当代转型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他期待该项目能持续进行,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副教授董文通结合形态、形式、技术、材料等元素将展览作品分为“具象塑型”“抽象语言转换”“精工制作工艺”“材料综合运用”“主题性创作表达”“形式相类性”“互动参与”“观念与材质融合”八种类型。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传统纸艺的当代转化,又呈现出多元的创作方法论,为实验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在肯定展览成果的同时,董文通也提醒创作者要保持方法论的持续创新。他认为唯有不断地探索与发现,质疑与反思,纸艺术创作才能愈发充盈活力。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副教授李朝晖提出,本次展览呈现出纸从“载体”到“主体”的观念跃迁,参展作品通过对教科书、报纸等日常纸媒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媒介价值的重构与文化内涵的升华。李朝晖认为,展览中纸材料的“重生仪式”——包括雕刻、编织、熏灼等多种处理手法,不仅展现了技术层面的创新,更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这种将普通材料转化为观念载体的创作实践,为文化根脉的当代转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副教授董亚娟从三个维度深入解读了展览价值。首先,她指出展览以“敬惜字纸”为文化支点,成功构建了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机制,通过纸媒材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其次,董教授重点分析了展览“观念先行”的学术特色,以林智伟《红五星》等作品为例,阐释了简单技术如何通过深刻观念实现艺术升华。最后,她强调展览突破了传统美术馆的展示边界,六省巡展的公共教育模式让纸艺术走进大众视野,展览兼具学术深度与公共美育价值。

林智伟 《红五星》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古丽娜孜从展览空间营造角度进行了专业分享。她指出,本次展览通过精心设计的空间叙事和灯光效果,成功构建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使纸材料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焕发新生。本次展览以空间为媒介,将“敬”的庄重与“惜”的温度完美融合,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展示理念的有机统一。这种展陈方式不仅激活了纸材料的文化生命力,更为观众提供了触摸历史、感知材料特质的独特机会。她期待展览能成为推动中国当代观念性纸艺术走向国际的重要平台。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白茜从策展视角分析了展览特色。她指出,本次展览项目实现了从个人创作到人才培养再到成果展示的完整闭环,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白茜着重阐释了凸显三个维度的意义:一是纸媒材突破传统定义,升华为艺术语言;二是纸艺创新与西安古都的文化创新精神高度契合;三是展览成功实现了从物理场域到文化容器的转化,完成了纸艺从民俗实践到艺术哲学的当代转译。这种多维度的创造性转化,为传统材料的当代运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安徽省美术馆艺术家、本项目(安徽站)执行策展人章红兵从“物质·观念·场域”来解读展品。他认为,本次展览突破了纸张作为载体的传统认知,通过皱褶、烧灼等手法激活了纸的物质性,使其成为传递观念的主体。艺术家们巧妙利用纸张特性,将消费主义、文化记忆等议题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表达。精心构建的“场域”更使作品产生对话,形成激发思考的能量场。这种将传统材料、当代观念与展示空间有机融合的实践,为纸艺创作搭建起连接传统智慧与当代思考的桥梁,展现了纸媒材持续的艺术生命力。

章红兵《痕》系列二
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副教授孙锦谊从文化史角度解读展览意涵。他从“灞桥麻纸”“放马滩麻纸”的记录功能谈起,以及宋代“敬惜字纸”传统的确立,指出本次展览既延续了这一文化基因,又以当代艺术语言对“敬惜字纸”传统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孙锦谊引用范迪安对王雷作品的评价,强调本次展览通过纸媒材的转换,超越了日常经验,在形式创新中蕴含现实思考。他认为,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展览彰显了艺术家个体认知的不可替代性,正如彭锋所言,当代艺术正从“艺术品叙事”转向“艺术家叙事”。这种创作实践维护了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和人文价值。

孙锦谊《错位青春》
西安美术学院特教学院教师刘肖作为参展艺术家代表,分享了其创作观念的转变过程。通过参与国家艺术基金“当代观念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刘肖突破了传统纤维艺术创作的局限,建立起材料物理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三维认知框架。刘肖重点介绍了其参展作品《一把笤帚》系列的创作理念,该作品通过将日常清洁工具转化为昆虫翅膀形态,实现了平凡物象的诗意升华。

刘肖 《一把扫帚》
西安美术学院特教学院教师郝一墨作为青年艺术家代表发言,分享了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成长经历。她表示,在项目组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自己顺利完成“观念性纸艺术创作”的展出。郝一墨表示,通过项目实践不仅提升了纸艺创作能力,更从导师身上学到了严谨的治艺态度与开放的创作思维。

郝一墨《无声之困》
参展艺术家杨光在研讨会上回顾了参展作品创作历程。她表示,在项目组导师的指导下,其作品《刃》《裂缝》及《妈妈的珍珠项链》系列不断深化,艺术表达更加纯粹。杨光特别赞赏西安美院站专业展厅的展陈设计,认为精准的灯光与空间规划充分释放了作品张力。她将巡展比作“以纸为媒的精神对话”,期待纸艺创作能持续引发观众共鸣。

杨光《裂痕》
浙江师范大学材料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肖希作为参展代表,分享了其作品《芥子园中的富春山居图》的创作理念。该作品以《芥子园》画册为材料,以竹简为形式依托,以《富春山居图》为图式参照,通过裁剪、衍纸、编织等手法来转化传统画谱,探讨了数字时代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肖希《芥子园中的富春山居图》
参展艺术家崔尚华首先感谢艺术基金项目给自己带来的学术引导,同时也结合各位专家给出的纸艺术不同视角和中肯建议,使自己拥有了纸艺术创作的责任。他强调了王雷老师所说的纸艺术的使命感:“纸艺术不是个人的事儿,更是大家的事儿,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事儿。”作为一个师范大学的教师,更应该播下明天纸艺术的种子,静待花开。

崔尚华《出走的牲灵》
参展艺术家韩行分享了其参与五站巡展的观察体验,特别感慨第五站回到母校西安美院的特殊意义,认为不同展馆的空间特性为参展作品带来全新解读。韩行以崔尚华《出走的牲灵》等装置作品为例,说明布展过程本身就是二次创作,在尊重原作意图的基础上,通过空间重构形成新的心理场域。他引用项目负责人王雷“这只是一张纸,这又不是一张纸”的创作理念,表示通过本次展览项目,深化了对纸艺的理解。认为展陈与创作的互动关系,内容与形式的牵制关系,也是本次巡展项目的亮点之一。

韩行《因火-木纹》
舞阳农民画院副院长魏旭超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他的创作哲学。他认为艺术创作应回归本真,创作者需要摒弃过度预设,通过捕捉当下感受实现真诚表达。魏旭超以自身参与纸艺培训的经历为例,认为艺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呈现根植文化背景的原始触动。他认为,无论何种艺术形式,其本质都是对普世情感的传达,创作者应保持自然、投入的状态,让作品“顺其自然地发生”。

魏旭超《南·北》
自由艺术家汤艳在研讨会上围绕王雷纸艺术作品进行剖析,认为王雷的纸艺术创作特色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点纸成金”的转化能力,赋予旧报纸等废弃材料新的艺术生命;二是“观念植入”的深度思考,通过特定纸张的选择与重组引发文化反思;三是“慢手艺”的当代意义,在数字时代重拾手工创作的温度与专注。
项目负责人王雷作总结发言,他回顾了巡展历程,并分享了三点深刻感悟:其一,展出的“不仅仅是一张纸”。王雷表示,所有参展作品虽然以纸为媒介,但都超越了材料的物理属性,承载着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思考。每一件作品都是创作者思想理念的结晶,体现了纸艺术从传统载体到观念表达的升华;其二,巡展的“不仅仅是一个展览”。五站巡展、四次研讨会的积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也无形中影响了更多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加入当代纸艺术创作队伍中来;其三,项目更“不仅仅是一个人完成”。王雷详细介绍了项目的组织架构:由1位项目负责人、2位学术顾问、3位学术主持人、1位总策展人、4位执行策展人、10位导师与20位学员共同完成。六省六城六馆的线下线上巡展与推广,使超过百万的艺术爱好者受益。王雷特别感谢西安美术学院专业的学术支持,认为西安站的展览达到了新的学术高度。他相信,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努力,中国当代纸艺术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总结了巡展的经验成果,更收获了宝贵的批评和建议,也为本项目的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出席“敬惜字纸”第四次学术研讨会(西安站)的嘉宾合影

